在哈爾濱市松北區智谷大街的一隅,工大衛星研發試驗總部基地內,繁忙的景象揭示了中國商業航天領域的勃勃生機。技術人員在總裝測試車間內穿梭,對衛星部件進行精密的桌面聯試,而在另一側的環境試驗車間,整裝待發的衛星正等待著振動試驗的考驗。
從最初的設計圖紙到最終的宇宙之旅,每一個環節都緊密相連,凝聚著無數科研人員的智慧與汗水。在這片充滿科技氛圍的土地上,冰冷的金屬部件與科研人員熾熱的夢想交織,共同編織出一幅壯麗的航天畫卷。
工大衛星辦公樓靜靜矗立,見證了從學府啟航的輝煌歷程。工大衛星的誕生,源于中國商業航天的蓬勃發展。2015年,隨著國家政策的支持,社會資本開始涌入航天領域,工大衛星應運而生,成為哈爾濱工業大學衛星技術走向市場的重要橋梁。
自成立以來,工大衛星便致力于提供衛星研制的全方位解決方案,旨在成為國內星座及整星設計、批量化AIT服務領域的佼佼者。面對科研思維與商業思維的轉換挑戰,以及激烈的市場競爭,工大衛星憑借對技術的執著與對市場的敏銳洞察,迅速在商業航天領域嶄露頭角。

隨著衛星互聯網被納入新基建,低成本、批量化生產成為商業航天領域的關鍵突破點。工大衛星敏銳捕捉到這一趨勢,決定建設研發試驗總部基地。該基地占地2.2萬平方米,投資1.5億元,包括三個總裝測試車間和一個環境試驗車間,具備年產180顆500公斤量級衛星的能力,是目前國內商業衛星企業中產能最大的。
近年來,工大衛星的發射頻率令人矚目。從2022年成功發射首顆衛星“微厘空間”S4試驗衛星,到2023年“龍江三號”通信試驗衛星劃破蒼穹,再到2024年“微納雙星”與“人民健康號”醫學遙感衛星的閃耀升空,工大衛星以驚人的創新實力,勾勒出中國商業航天的壯麗圖景。

在技術創新方面,工大衛星同樣不遺余力。針對傳統衛星研制過程中生產效率低等問題,工大衛星開展了一系列關鍵技術攻關,形成了成熟的柔性化衛星平臺技術和制造技術。這種柔性技術能夠靈活地適應不同型號、不同批量的衛星生產需求,實現高效、高質量、低成本的制造。
人才是工大衛星發展的核心動力。公司擁有一支平均年齡30歲左右、研發人員占比超過70%的精英團隊。他們傳承了哈工大衛星技術團隊近30年的理論積淀、創新思維和型號工程經驗,為公司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保障。
作為中國商業航天領域的一顆璀璨明星,工大衛星不僅帶動了哈工大相關衛星技術成果的落地轉化,還肩負著引領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匯聚黑龍江、形成產業集群的重任。隨著商業航天的快速發展,工大衛星正以科技為舟、人才為帆,在商業航天的星辰大海中揚帆遠航,書寫著屬于自己的壯麗篇章。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