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曹雅麗
探索永無止境,如今,中華民族的千年登月夢想正在從藍圖走向現實,計劃2030年前實現載人登月。在飛天夢圓的背后,是舉國同心的團結奮斗,是無數奮斗者的齊心托舉。載人航天是復雜的系統工程,由14個大系統、上百個分系統組成,參與單位多達上千家,涉及數十萬科研人員,是彰顯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的典范,凝結著幾代人的心血和汗水。
2022年,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在建設航天強國的征程上增添了又一座“里程碑”,這離不開幾代中國航天人的接續奮斗。
6月17日,國新辦舉行“新征程上的奮斗者”中外記者見面會,5位載人航天領域代表圍繞“自立自強發展載人航天”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系統總設計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楊宏表示,老一代航天人一絲不茍、嚴慎細實的工作作風,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接續奮斗。如今,中國空間站核心關鍵技術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全部國產化,走出了一條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發展道路。
楊宏介紹,目前,中國空間站在軌安全穩定運行,航天員已是常態化在軌安全駐留。目前已經接納了9個任務乘組的進駐,已經進行了6次太空會師,中國空間站正在發揮它的國家太空實驗室的職能,各項空間應用實驗有序展開。
“中國空間站的建造,是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的又一范例,是中國精湛工程技術的優秀作品。空間站的建成,展現了我們民族的聰明才智和復雜大系統工程的組織管理能力,同時也彰顯了我們能夠將宏大的戰略構想轉化成現實工程奇跡的強大綜合實力。”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著陸場系統副總設計師、測控系統專家孫威表示。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總體技術局局長、研究員李英良回憶,工程頂層的規劃設計,往往需要反復論證、迭代設計,開展大量深入細致的分析工作,進行反復推敲比較,有時候會推翻十幾個技術路線才能最終確定方案。“雖然最后形成的空間站建造的總體方案只有幾十頁紙,但實際上論證過程中的材料可以裝幾麻袋。”李英良說。
“從神舟六號到神舟十五號,兩次飛行,到最后見證了我們中國空間站的全面建成,我也充分理解了‘把命運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這句話的分量,要想彎道超車,必先自立自強。”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航天員、神舟十五號飛行乘組指令長費俊龍表示,航天人是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但更是一群腳踏實地的人,說到做到,埋頭苦干,扎實工作。
“作為我國首個空間站建造的參與者,我覺得這是一種莫大的榮耀。”85后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總指揮助理、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研究員張璐表示,當看到團隊設計的圖紙變成了空間站里面一個個支持各種實驗的重大科學設施、變成國之重器的時候,自己也更加深刻體會到將個人奮斗融入國家事業里的意義。
“我們有不斷的新生青年力量加入到載人航天工作中來。我們的目標就是將地面上各類學科的綜合性實驗室搬到太空去,放進一個不到2立方米的實驗柜內,支持科學家開展相關的科學和應用研究。為此,實驗柜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技術,包括輕量化的、大承載的結構動力學設計等,來滿足科學家未來十年科學研究的需求。”張璐說。
談到航天人的奮斗精神,楊宏認為,它的精髓是以國為重,矢志報國。費俊龍表示:“對于航天員來說,幾年、幾十年,我們就是為了堅守這一份承諾拼搏奮斗。我們時刻不會忘記自己的使命,就是為國出征,無怨無悔。”張璐則表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是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傳承的精神密碼。“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孫威概況了航天人的奮斗精神,孫威表示,航天戰線的每一個崗位都有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成千上萬顆螺絲釘擰在一起,就鑄就了通往星辰的鋼鐵天梯。
“偉大的事業孕育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推動偉大的事業。載人航天事業孕育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在李英良看來,這種精神的主要內涵就是面對一道道技術難關迎難而上、頑強攻關的那股勁兒,就是面對多元化的社會價值觀,一代代航天人淡泊名利、默默奉獻,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崇高品質,就是面對艱苦的自然條件,勇于走進大漠,戰天斗地的那股精氣神兒。
編輯:袁海霞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