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瓜機器人CEO王叢(圖片地瓜機器人)
2017年,中國首款嵌入式AI視覺芯片旭日1.0處理器發布,僅1.5瓦就實現人臉識別、視頻結構化處理。
七年后,2024年,地瓜機器人從地平線公司拆分并獨立運作,旭日5智能計算芯片應運而生,RDK X5機器人開發者套件售價則低于500元。
6月11日,地瓜機器人更進一步,發布行業首款單SoC算控一體化機器人開發套件RDK S100,整合CPU+BPU+MCU,讓“大腦”和“小腦”做到異構與協同,起售價2799元(6月2499元),加速具身智能規模化落地。
會后,地瓜機器人CEO王叢與筆者一番徹談,他出了很多“反共識”的觀點,比如“通用化人形機器人的出現可能需要7-8年,甚至10年以上的更長時間”。而在當下,傳統機器人的智能化升級、新形態智能機器人的創新,以及四足、輪足、機械臂等形態具身機器人才是當前最具商業化價值賽道。
具身智能普及還需七八年
今年5月28日,地瓜機器人宣布完成1億美元A輪融資。本輪由高瓴創投、五源資本、線性資本、和暄資本、九合創投、Vertex Growth、礪思資本、敦鴻資產、沸點資本、梅花創投、黃浦江資本等投資機構共同參投。
地瓜機器人由地平線機器人原機器人事業部發展而來,于2024年上半年拆分后獨立運作,其創業團隊多是原班人馬。王叢此前是地平線 AIoT 及機器人事業部負責人。
實際上,近年來,機器人行業焦點正快速轉移,市場關注重心已經從集中于機器人本體設計與功能實現,到今年“具身智能”領域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世界模型、多模態交互等技術概念持續升溫。
與此同時,螞蟻集團、京東、阿里巴巴、騰訊等科技巨頭紛紛加碼具身智能賽道,推動產業格局快速演化,市場似乎開始呈現出與大模型相似的頭部集聚效應,甚至資本市場已開始劃分具身智能及人形機器人賽道的“第一梯隊”。
種種跡象表明,行業“淘汰賽”似乎已經開始。
但在王叢看來,具身智能的“淘汰賽”還遠遠沒有到來,甚至距離真正的技術都絕非三四年可完成。通用化人形機器人的出現并且開始大規模應用爆發、真的走進千家萬戶,可能更需要七八年甚至十年以上的更長時間。
王叢認為,所謂的“淘汰賽”,更多是資本層面的觀點。如果新入場的團隊沒有獲得頭部資本的融資,那就會被看作是“淘汰”了。但“具身智能”技術的發展,還需要很長的時間。據悉,當前機器人的真正落地需要在場景適配中兼顧經濟性。
王叢分析稱,現在很多具身智能技術依然處于“都還不能用”的狀態。無論是制造業產線還是服務業場景,用戶買單的核心在于機器人能否創造可量化的、相較于之前更高的商業價值,但目前很多企業所做的產品適用的場景相對有限。并且,落地訂單并不能夠等同于商業化PMF(產品市場匹配度),兩者存在本質差異。
“真正的PMF(Product Market Fit,產品需求匹配)需要能夠產生商業閉環,對于具身智能而言,就是整個產業鏈上的你、我、他,所有的客戶和生態伙伴企業都能賺到錢。”王叢對筆者稱。
機器人創新呈現新趨勢,四足、輪足、半人形具身機器人將迎來量產突破。如同生物的進化,機器人的形態也要以適應環境為前提,以不同種類的本體結構,適應不同行業的應用特點。雖然真正具有通用屬性的人形機器人還需要七八年的時間,但在這之前,機器人行業在各種細分場景依然蘊藏著巨大機遇。
王叢對筆者表示,機器人行業呈現出的創新趨勢來自這三大方向:
第一,傳統機器人的智能化升級。以掃地機器人、割草機器人、協作機器人為代表,擁有數千萬臺的年出貨量規模,亟待進行智能化升級; 第二,新形態的智能機器人。幾乎每1-2個月,就會在諸如陪伴機器人、網球機器人、水下機器人等新興領域有一些消費機器人團隊出現;以割草機器人為例,去年全球出貨量已達數十萬臺,家庭陪伴機器人更有消費需求升級,呈現爆發潛力。 第三,具身機器人方向。從落地節奏看,相較于通用屬性的完全人形具身機器人,四足、輪足、機械臂、半人形等形態的具身機器人場景垂直化程度高,落地速度快,在未來三年時間更具商業化可行性。比如,機械臂在工業場景已被深度驗證,正加速向消費領域滲透。酒店咖啡制作、商場冰淇淋售賣、醫療按摩等場景中,機械臂技術瓶頸已基本突破,核心在于挖掘精準業務場景。
四足機器人的運動控制技術已趨完善,落地難點在于場景定義。不同應用場景對地面適應性、人機交互邏輯的需求差異,決定了其商業化進度將取決于場景開發的深度,如巡檢、物流等領域已展現出明確需求。RDK S100通過獨特的大小腦異構架構,能夠很好地滿足這些場景的使用需求。
“大家過去拿很多CPU、GPU分離架構做控制、感知,但我們其實做了很多優化和工程化考量,比如運控上做很多異構方式進行加速。當然,這在技術高度上有多難,我倒并不這么覺得,但是確實需要大量工程化地去做,我們希望客戶更專注做好本體,”王叢稱,芯片廠商則更應該把底層技術做好,從而服務好客戶。

本次發布會現場,基于RDK S100,地瓜機器人的產品已經應用在宇樹G1機器人、睿爾曼機器人等多個產品上,讓機器人執行舞蹈表演、物品分揀、復雜地形穿越等實際任務。
目前,地瓜機器人RDK S100的合作客戶已覆蓋超過20個具身智能頭部企業,超過50個合作伙伴正開展測評。
多家企業負責人對筆者稱,2025年初開始,王叢帶隊到很多機器人本體公司,一方面是看RDK S100等產品與客戶是否有合作的可能,另一方面是尋求了解人形機器人本體、機械臂等企業潛在客戶的需求是什么。
可以說,在具身智能真正迎來突破之前,當下機器人行業的規模化突破正是“場景需求驅動產品創新”的邏輯。同時,針對特定場景的傳統機器人具備智能化潛力,而具身機器人短期內會更多在形態創新與場景適配中找到平衡點。
芯片出貨量超500萬片,做機器人行業“賣輪子的人”
當下,機器人賽道競爭加劇。
“然而但凡一個分散長尾的市場,大概率注定有很多‘重復造輪子’的工作是需要被解決的。”王叢表示。
比如,軟件層面的“重復造輪子”問題尤為突出,多數企業依賴開源工具東拼西湊,因缺乏標準化開發平臺,不得不自行重構底層模塊。從感知算法到運動控制,很多公司都在重復開發相似功能,這種低效勞動嚴重消耗了研發資源。而在硬件調試環節,外圍配件的適配流程高度同質化,卻因缺乏統一標準,導致企業在非核心技術環節投入大量精力。
這些重復性工作既非企業核心競爭力,又屬于低價值體力勞動,本質上是行業基礎設施缺失導致的資源浪費。
“在這樣的角度下,一定會孕育出來一個屬于這個時代的做機器人Infra的公司”。王叢表示,地瓜機器人的定位就是想成為這樣機器人的母生態,去做機器人的整個軟硬件Infra基礎設施的提供商,扮演著機器人行業“賣輪子”角色,希望目標是成為“機器人時代的 Wintel”,即類同PC時代的Windows與Intel。
這套Infra,覆蓋了從硬件芯片到軟硬聯合優化的操作系統,再到上層的算法倉庫,以及到整個支撐機器人算法迭代的云平臺,形成了完整軟硬件基礎設施體系。
據王叢介紹,地瓜機器人已在B站等平臺積累了不少開發者創作案例,但相比于海外的開發者社區生態仍有提升空間。
“我們需要認識到,無論是本科生、研究生還是極客群體,他們確實能夠較為輕松地創造出有趣的成果,并且樂于分享。只有當這種狀態形成時,開發者社區才算真正成熟。”王叢稱。
王叢談到對一個理想的機器人開發者社區的構想。他指出,以“持續創新”為核心,地瓜機器人想要的終極開發者生態,是社區要解決開發者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能夠源源不斷地涌現全新且豐富有趣的新應用。
目前,地瓜機器人已擁有近10萬名開發者用戶,并每年以100%的速度快速增長,覆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20多個國家,而且與超過200家中小創客合作,共同孵化近百種智能機器人新興品類。
獨特的行業定位也形成了獨特的商業模式,多樣化的機器人行業給了地瓜機器人這個“賣輪子的人”很大的市場發展空間。
王叢曾透露,地瓜機器人的商業模式主要分為三部分:
首先,從營收占比來講,最核心是賣芯片,主要場景和客戶都是消費電子,目前旭日系列芯片出貨量已超過500萬片,并且仍保持每年百萬量級的增長; 其次是基于芯片的整體生態布局與產品技術服務; 第三是逐步興起的具身機器人云平臺服務。在王叢看來,地瓜機器人要在沒有人競爭的地方競爭,而機器人行業正好符合這些標準,是當下空間不大但未來空間巨大,且技術難度高的行業。通過覆蓋硬件、算法到云平臺的全棧布局,以及構建開放、多元、繁榮的行業生態,為行業的發展創造更多可能性。
王叢坦言,地瓜機器人的“護城河”沒有秘籍,就是一點一滴“壘”出來,不斷嘗試各種路線,踏踏實實合作,與這些生態客戶不斷迭代當中累積出來商業化路徑。
“做生態、做Infra,能夠給行業足夠大的容錯空間,地瓜機器人也不會只賭一個賽道、一個品類,而是都會去做,給每一個方向都賦予可能。”王叢稱。(本文首發于鈦媒體App,作者|林志佳,編輯|蓋虹達)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