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航天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楊利偉因其首飛太空的壯舉而廣為人知,然而在宇航員的行列中,還有一位雖名聲不如楊利偉響亮,但同樣具備卓越實力的宇航員,他便是聶海勝。

盡管聶海勝未能成為首位飛天的航天員,但他與楊利偉幾乎同步,不僅是第一批宇航員之一,而且在多方面的成就上不遜色于任何同行。兩人都相繼晉升為少將,并共同肩負著中國航天的重任。而聶海勝的另一個獨特之處在于,作為宇航員大隊長,他是唯一一位以將官身份飛入太空的中國宇航員,這一歷史性的壯舉至今無人能及。

在冷戰期間,隨著美國與蘇聯先后踏足太空,作為世界大國之一的中國也開始將目光投向了浩瀚的太空。1992年,中國正式啟動太空探索計劃,緊接著在1998年從空軍中選拔出第一批航天員。這些航天員中有14位出類拔萃的精英,其中聶海勝便是其中之一。對于這個由億萬選手中的優勝者組成的群體來說,聶海勝的存在尤為出眾。

2003年,聶海勝與楊利偉共同奮戰在神舟五號載人飛行的征程上。最終,楊利偉贏得了中國首位航天員的榮耀,而聶海勝則略顯遺憾地未能成為第一位飛天的宇航員。但他并未因此而氣餒,反而更加堅定了自己飛天的決心,投入到更加刻苦的訓練中。

終于在2005年,聶海勝與費俊龍一起成功登上神舟六號飛船,圓了自己的太空夢想。他凱旋歸來后,被授予英雄航天員的榮譽稱號,并獲得航天功勛獎章。盡管他已年過40,事業已頗為輝煌,但聶海勝并沒有停下腳步。在他晉升為少將、擔任宇航員大隊長后,他依然堅守訓練,力求保持最佳狀態,以期再次登上太空。

他每天挑戰8G離心機訓練數小時,還要穿上120公斤重的水下訓練服,在10米深的水下進行長時間的訓練。在日復一日的艱苦訓練中,聶海勝有時需要模擬太空的失重狀態,通過持續倒立的方式完成訓練,時常一練就是20天。即便如此,他始終沒有抱怨,而是堅持不懈地付出努力。同時,他還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學習機械、物理等多個學科,為未來的太空實驗做好準備。

八年后,聶海勝終于迎來了自己的第二次飛天機會。2013年6月,他帶領張曉光和王亞平共同飛往神舟十號,并在太空中共同完成了一系列任務。在這一過程中,三人配合默契,彼此之間的默契已經超越了普通的合作。在太空中的15天,他們不僅完成了任務,還彼此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聶海勝獲得了二級航天功勛獎章,而他的航天生涯也進入了新的階段。

雖然他已經49歲,很多人此時都已經開始考慮退休,但聶海勝并沒有放松。他繼續堅持著嚴苛的訓練,為了保持身體的最佳狀態,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直到2021年,他已57歲,再次以宇航員大隊長的身份,帶領劉伯明和湯洪波一起飛向神舟十二號,成功進入中國空間站,并創造了多個“首次”:他成為第一位以大隊長身份飛入太空的航天員,同時也是首位在軌飛行100天的中國航天員,最終獲得了一級航天功勛獎章。這一成就終于實現了他當初的夢想,三征長空,九天攬月。

回顧聶海勝的成長歷程,雖然如今的他已經是家喻戶曉的英雄,但他的成長之路并非一帆風順。1964年,聶海勝出生在湖北一個貧困的農村家庭,家庭條件艱苦,學費時常成了家里的難題。聶海勝的聰明才智使得他能夠在課本上做到精確到每一頁的位置,憑借著努力,他成功考入縣重點高中,并最終進入空軍長春飛行員學院。大學畢業后,聶海勝順利加入中國空軍,開始了自己的飛行生涯。

在飛行過程中,聶海勝憑借著過人的冷靜與技術,在面對飛行事故時也展現了非凡的應對能力。1989年,他駕駛殲擊機時遭遇嚴重故障,在面臨極度危險的情況下,他依然憑借專業知識與冷靜的判斷力,成功完成了緊急處置,并最終安全彈射逃生,事后他因表現出色而獲得了嘉獎。

聶海勝的航天員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在1996年,聶海勝參與了航天員選拔,他從1500多名優秀的空軍飛行員中脫穎而出,但他也曾面臨來自妻子聶捷琳的巨大反對。聶捷琳作為一名城市女孩,起初并不理解丈夫的航天夢想,甚至在得知聶海勝報名后,堅決表示反對。然而,聶海勝沒有放棄,他用自己的行動打動了妻子,最終得到了她的支持。

聶海勝的成功不僅僅源自于他的努力,還得益于妻子聶捷琳的無私奉獻。聶捷琳為了丈夫的航天事業,默默承擔起了家庭的重擔,幫助他保持最佳的身體狀態。在她的支持下,聶海勝能夠不懈追逐自己的太空夢想。

如今,聶海勝已經進入人生的新階段,仍然在不斷激勵年輕一代航天員。他在2023年參加上海交大的航空航天學院研究生畢業典禮時向學弟學妹們寄語:“始終把職業當事業,把重任當信任,把要求當追求,把使命當生命。”他的三度飛天,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是一次次對夢想的堅定追求與堅持,也是一生為飛天而生的真實寫照。

文/藍風燭塵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