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你和爸爸在看直播嗎?”
“正在看!”視頻通話那頭傳來了清脆的男童聲。
“你們看!我身后就是發射架!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馬上就要發射了!”視頻這頭是中國移動甘肅公司神舟發射通信保障團隊隊員馬文睿。
“我通過媽媽的手機看到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了!”……

中國移動甘肅公司護航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發射(中國移動甘肅公司供圖)
10月30日4時27分,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在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的背后,有一支經得起考驗的隊伍——中國移動甘肅公司神舟發射通信保障團隊。20多年來,這支隊伍默默守護著“信息動脈”安全暢通,為飛船的每一次成功發射筑牢通信網絡堅實根基。
荀亞軍:成功完成十五次通信保障任務
荀亞軍,中國移動甘肅公司神舟發射通信保障團隊的一名老將,負責基站開通及調測工作。作為第一代移動護航人,荀亞軍參與過神舟五號到十九號發射的全部通信保障任務,見證了中國航天與通信技術并肩前行的21個年頭。
“神五、神六那會兒的通信保障,咱們技術落后,很多時候全憑靠人力,但咱移動人就有一股子不服輸的精神頭,在神舟發射這樣的大事情面前,絕不含糊。”在荀亞軍的記憶中,在當時2G技術條件下,荀亞軍和同事們需要人工完成架設微波、裝載載頻,對接傳輸、灌輸數據等工作,更不用說調測、開通信號站,在沙漠戈壁中,往往一次出工就要好幾天時間,時常要面臨低溫、風沙挑戰,“一天吃的沙子和饅頭一樣多。”荀亞軍說。
到3G時代,光纜進入歷史舞臺,以前幾天才能完成的架設調測,縮短到幾個小時的布放調測,有效增加了傳輸數據的穩定性,也大大減少了現場維護人員的“吃沙之苦”。
到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發射的時候,4G網絡初步完成覆蓋,再到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發射時,5G網絡全覆蓋,通信保障能力發生了質的飛躍,光纜從百兆升至千兆,穩定性大大提高,現場維護人員在保障之余,還能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和現場的觀眾一起眺望神舟的曼妙身姿,感受那激動人心的“沖天”一躍。

在工作中的荀亞軍(中國移動甘肅公司供圖)
馬文睿:與“神舟”一同成長
馬文睿,在神舟發射通信保障任務中負責實時監控分析網絡狀態,是整個團隊的中樞神經。
相較于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時的緊張,現在的她早就成了團隊中的定海神針,細致、精準,是她8次執行神舟任務零失誤的不二法寶。
每一次神舟發射前,為了保障發射當日觀禮現場和周邊區域無線網絡使用感知,她都要對發射場出入口、露營基地、觀禮區、神舟賓館等重要點位逐一進行專項優化,并根據每個點位的狀態,制定“一點一案”保障方案。
“神舟飛船的每一次發射都舉世矚目,容不得半點失誤,不緊張是不可能的,但是我有信心完成任務,這份信心源自于咱們強大的技術儲備,源自于團隊的成熟,更源自于肩上從來沒放下過的這份責任和榮耀。”在馬文睿心中,能夠與神舟共同成長,并且如此近距離見證祖國航天事業的一步步蛻變,親身感受著祖國日益強大,是她這輩子最大的榮耀。

工作中的馬文睿(中國移動甘肅公司供圖)
潘旭德:找到了自己的路
潘旭德,這位剛入職一年的大學畢業生,已經參與了神舟十八、十九兩次通信保障任務。
10月30日凌晨,在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發射現場,盡管已經有過一次神舟保障經歷,但當聽到發射倒計時的聲音時,潘旭德依然緊握雙手,緊張、激動到不能自已。
好在同伴的及時提醒,潘旭德馬上醒悟過來,立即投入到工作狀態中,作為負責發射選廠移動網絡監測與優化的一員,盡管潘旭德和同事們在發射前已經進行了充分的準備和測試,但在實際發射過程中,仍然可能會出現一些突發情況,潘旭德需要時刻保持警惕,做好應急響應的準備。一旦出現網絡故障或其他異常情況,能夠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預案,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修復和處理,確保發射工作的順利進行。

潘旭德在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現場測試網絡(中國移動甘肅公司供圖)
“那可是神舟啊,里面可是咱們的航天員,誰不想親眼來看看,更不要說親身參與了,這在上學的時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從第一次接到神舟通信保障任務通知,潘旭德就知道,自己的路找到了,驕傲的是,這條路上有神舟相伴。
從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到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十五次的圓滿守護,以荀亞軍為代表的一代代移動人默默堅守在這片沙漠戈壁之中,用青春守護神舟,用奉獻踐行初心,這是屬于他們的責任,更是屬于每一名中國移動人的榮耀。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