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劉意默
又一家A股科技公司謀求赴港二次上市。
11月11日晚間,安克創新公告稱,為進一步推進公司全球化戰略布局,提升綜合競爭力,公司擬在境外發行股份(H股)并申請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
安克創新成立于2011年,2020年公司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截至11月14日收盤,安克創新的股價報收107.7元/股,總市值為577.4億元。
2024年年報顯示,安克創新是一家智能硬件科技企業,并正在向“多品類全球化智能硬件科技企業”轉型升級,主要業務包括智能用電、智能家居自動化和智能影音三個產業方向。
2025年以來,伴隨關稅貿易波動和充電寶召回的事件風波,安克創新的股價出現波動,同時財報也顯示安克創新正面臨現金流壓力。
在此背景下,港股上市能在多大程度上緩解安克創新的資金壓力甚至幫助安克創新再上一個臺階?
赴港上市,既是解近渴,又是謀遠慮
謀劃赴港上市,對安克創新來說首先解決的就是現金流的燃眉之急。
今年年中發生的充電寶風波,對安克創新來說是一場大考。
6月,因核心電芯供應商在未告知的情況下,私自變更了電芯內部的隔膜原材料,導致安克創新部分批次充電寶存在過熱甚至自燃的風險,安克創新在全球范圍內發起了大規模召回。
這場風波中,雖然站在輿論風口浪尖的是羅馬仕,但以充電儲能作為核心業務的安克創新也受到了沖擊,安克創新為此預估了1.3億元的產品質量保證負債。據市場媒體報道,今年6月以來,安克創新國內外已經累計公告召回235.2萬個充電寶。若全部按照全額退款處理,或導致最低4.32億元,最高5.57億元的經濟損失。
疊加關稅波動等外部因素的影響,傳導到財務數據上,則是半年報上收入占比過半的充電儲能類產品毛利率下降了2.37個百分點。
同時,公司經營現金流凈額由流入轉流出,2025年中報,公司經營現金流凈額為-11.32億元,三季報顯示,2025年前三季度盡管流出減少,但凈流出仍達8.65億元,而2024年同期則為凈流入16.51億元,下降達到152.38%。
安克創新表示,經營現金流的大幅凈流出,一方面是公司進行了大規模的備貨,存貨激增,另外是支付職工的現金較上年同期顯著增長。
三季報顯示,三季度末,公司的存貨激增至61.47億元,同比增長50%,較年初增長90.1%,大量資金沉淀在庫存中。安克創新資金周轉壓力開始凸顯。
緩解現金流的壓力,這只是一個短期的暫時性的原因,從更長遠來看,安克創新尋求再次上市融資的原因,或許在于品類擴張的野望。
![]()
在此前媒體的采訪中,當被問及“長期來看,安克的目標是什么”時,安克創新的董事長陽萌的回答是:“我們希望成為像寶潔、德州儀器那樣,能在幾十個品類持續成功的公司。”
這也是目前安克創新正在做的事,安克創新曾一度將產品線擴展至27個品類。現在,安克創新的戰略焦點已明確轉向技術壁壘更高、投入更大的儲能與機器人賽道。
這種轉向目前已經取得一定成果,如陽臺光伏儲能系統Solix在歐洲市場初戰告捷,2024年創造30.2億元營收,機器人業務也規劃出從“二維”(掃地機器人等)到三維交互型(如人形機器人)三個階段,并在今年開始大規模招聘。
品類擴張的另一面,就是更高的成本投入,財報顯示,研發費用從2022年的9.7億元增至2025年前三季度的19.46億元,前三季度研發費用同比增長38.77%,研發費用率也從6.8%提升至9.26%。
除了研發費用,對優秀人才的投入也是占比很大的成本,據2024年財報,安克員工總數5034人,研發人員就占了一半以上,有2672人。同時,去年安克給2000人發了8億獎金,年薪超過百萬的員工有數百人。
而且即使這樣,創始人陽萌還覺得不夠,在一次采訪中他說:“我們在內部也經常講,安克現在是一家二流公司,因為勞動者和股東的分配比例只有20%,而華為、蘋果都在30%以上。只有讓勞動者分到更多,才能持續吸引和留住最優秀的創造者。”
重金之下,必有勇夫,但同時也必然伴隨資金壓力,想要持續提升技術能力,不僅需要堅定的投入決心,也需要可持續的資金支持,這構成了安克謀求赴港上市的深層原因。
那么,安克的港股之路會順利嗎?支撐其上市的支柱,以及上市之后的挑戰有哪些?
財報的AB面:安克港股上市的支撐與挑戰
作為已經在創業板上市的公司,香港上市對安克創新來說是一個性價比很高的選擇。
港股上市不僅可以為安克提供高效便利的融資渠道,同時監管部門對已經在A股上市的企業有更快的審核速度,比如對于市值超百億的A股公司,香港交易所承諾30天內完成審核。
而且今年已經有不少企業已經走通了這條路。Wind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1月13日,今年以來已有16家A股企業在港股上市,其中10家首日股價上漲,整體表現相對穩健,所以“A+H”可以說是一個已經被證明可行的路徑。
雖然上市港股在手續上很便利,但只有好看的增長曲線和發展潛力,才是安克創新沖擊港股的最大底氣。
2025年三季報顯示,安克創新前三季度營收210.19億元,同比增長27.79%;歸母凈利潤19.33億元,同比增幅達31.34%。即使只看第三季度,安克創新的數據也很亮眼,營收81.52億元,同比增長19.88%,凈利潤7.66億元,同比增長27.76%。
![]()
可以說,從營收數據上很難看出安克創新今年經受了關稅擾動和充電寶風波兩輪沖擊。這也是安克創新的股價能在六月以后持續回升的原因:簡單來說就是“血條厚”,更有韌性。
以充電寶事件為例,市場監管總局9月發布的數據顯示,在充電寶召回事件中,安克創新在國內累計召回56.5萬件(占召回總量的78.7%),完成消費者退款8566.4萬元,遠高于羅馬仕的16.7萬件(占召回總量的34.1%),退款金額2283.7萬元。
從實際結果看,退款兩千多萬的羅馬仕受影響較大,而退款金額是羅馬仕四倍的安克創新,營收和利潤還在高速增長。關鍵就在于,安克創新的營收早已不再單純依賴充電寶業務。
安克創新創始人陽萌曾表示,早在去年充電寶業務的收入占比就已經不到12%。所以,充電寶風波雖然在短期內對安克創新的現金流造成了不小影響,并導致了庫存周轉問題,但長期來看是可以修復的。
安克創新真正的隱憂,不在于表面短期的財務波動,而在于水下難以窺見的領域。
首先就是品類擴展這條路,不那么好走。
想成為寶潔和德州儀器的安克創新,曾一度將品類擴展至27個,但是陽萌很快就發現多品類戰略出了問題,又迅速砍掉10個,機器人業務也曾換過兩次負責人,前小鵬汽車自動駕駛AI負責人劉蘭個川曾入職安克創新后不到半年就加盟英偉達,前小米智駕量產負責人劉方曾負責的具身機器人團隊也已解散,機器人業務直到今年三月才又重新開啟。
數據也顯示,被歸類為“智能創新類”的業務收入占比從2021年的32.63%的高點回落至2025年上半年的25.27%。新業務進展不順說明,在更具技術復雜性的領域,安克創新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其次,雖然今年的充電寶風波沒有把安克創新打入谷底,但背后顯示出一個令人不安的信號,即安克創新“研發+品牌”的輕資產模式需要在供應鏈管理上補課。輕資產模式當然不是安克的原罪,但安克創新需要思考的是,能否建立一套可信賴的質量管理體系,減少類似事件發生的概率,以保護好品牌信譽,因為對安克創新來說,品牌信譽的修復遠比財務數據的恢復更為漫長和艱難。
最后,就是安克創新與亞馬遜平臺的深度捆綁。作為一家海外收入為主的公司,在早期發展階段,安克創新通過深耕亞馬遜平臺實現了快速增長,吃到了紅利,直到2025年上半年,亞馬遜平臺仍貢獻了64.29億元收入,約為安克創新近半營收。
但到現在,這種“專一”可能會因為平臺政策、傭金調整等因素面對更多不確定性,所以渠道建設也是安克創新可能要面對的問題之一。
從財報數據來看,雖然面對短期問題,但并非不能修復,多品類擴張的背景下,選擇“A+H”上市進行融資的策略也是合理之舉,但單純的補血不能解決所有問題,進入科技創新和品類拓展的深水區,安克創新的前路仍然很長。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