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過保后,我就徹底告別4S店了。”“90后”車主孫女士的選擇頗具代表性。現在,她會在第三方養車平臺對比篩選后下單,“體驗感更接近網購,離家近,服務不遜于4S店,價格也更有優勢”。
在賣車越來越難賺錢的背景之下,不少4S店寄望于售后維修業務的增長,但上述消費端的變化,令4S店措手不及。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全國4S店數量從3.2萬家縮減至3.14萬家,凈減少650家,其中退網門店達2749家。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郎學紅預測,若按此趨勢延續,全年4S店凈減少量將接近1500家。
在11月6日舉辦的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年會上,該協會會長肖政三直言,中國廣大汽車經銷商正經歷前所未有的生存和發展考驗。他表示,以壓庫或被迫降價方式換取市場份額和銷量增速的模式,以及固有產業鏈商業合作模式、供應鏈體系結構,已經無法完全適應汽車市場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求,行業轉型勢在必行。
傳統4S店,太難了
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超半數(52.6%)經銷商陷入虧損,僅29.9%實現盈利。74.4%的經銷商面臨價格倒掛的問題,其中43.6%的倒掛幅度超過15%,新車銷售毛利更是低至-22.3%,陷入虧損境地。
這一收縮態勢在傳統燃油車領域表現得最為突出。從邊緣合資品牌雪佛蘭、斯柯達,到主流合資品牌本田、日產,再到豪華品牌BBA、捷豹路虎,均啟動了渠道縮減計劃,行業 “瘦身” 已成必然。
當前經銷商遭遇的挑戰主要包括:客流增長陷入停滯,自然到店客戶持續減少,線上線索轉化率偏低;價格倒掛現象長期得不到緩解,舊款車型滯銷進一步加劇了這一矛盾;盈利能力大幅下滑,陷入惡性循環。
乘聯分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新車銷售的大面積虧損讓經銷商普遍處于現金流赤字狀態,資金鏈斷裂風險持續攀升。在消費市場疲軟與廠家批發量壓力的雙重作用下,經銷商庫存積壓嚴重,為緩解資金壓力被迫低價拋售新車,形成“賣得越多虧得越多”的困局。同時,融資到期履約難度加大,現有流動資金已逼近支撐極限,生存狀況愈發艱難。
崔東樹認為,汽車4S店行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結構性震蕩。傳統燃油車市場持續萎縮,疊加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突破55%的沖擊,行業生態被徹底重構,向新能源轉型成為經銷商的生死抉擇。
在此背景下,中升控股、永達汽車、和諧汽車等頭部4S集團紛紛調整戰略,通過改建華為智選店、獨家代理比亞迪等方式擁抱新能源品牌,積極尋求第二增長曲線。
行業數據也印證了新能源轉型的必要性: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獨立品牌經銷商的經營狀況顯著優于傳統燃油車品牌。前者盈利占比達42.9%,持平占比22.7%,虧損占比34.4%;而后者盈利占比僅25.6%,持平占比15.8%,虧損占比高達 58.6%。
肖政三表示,當下豪華、合資、自主品牌的經銷商,普遍存在網點布局不合理、盈利能力不足和廠商關系緊張等問題,總體上處在微利甚至虧損的狀態,根本原因在于供需結構失衡導致的網點過密、庫存高企和進銷價格倒掛。
商超模式是更好的選擇嗎?
相較于傳統4S店扎堆城市邊緣、需消費者專門規劃時間前往的弊端,商超店將汽車展示無縫融入日常消費場景。年輕人在逛街時,可順路完成看車、咨詢、訂車等環節,大幅降低了購車的時間與空間成本,這種便捷性精準契合了當下快節奏的消費需求。
這一場景化營銷模式的先河,由特斯拉于2013年引入中國。彼時,其在北京僑福芳草地開設的體驗店,不僅成為科技愛好者的打卡地標,更成功打破了傳統4S店遠離核心消費場景的行業局限,為汽車銷售渠道創新提供了全新范本。
對年輕消費群體而言,商超店的核心吸引力遠不止于便捷,還在于其營造的平等舒適消費氛圍。消費者無須應對4S店導購常見的“過度推銷”與“居高臨下”的服務態度,可以真正實現“想看就看、想問就問、想試就試”的購車體驗,這種去中心化的服務模式,匹配了年輕人的消費心理。
值得關注的是,商超模式的興起并非孤立的渠道變革,而是與線上消費生態相輔相成。如今,獲取汽車信息的渠道已從傳統車友圈轉向短視頻、直播等社交平臺,懂車帝的專業橫評、小紅書的真實車主反饋、B站的深度長測報告等內容,讓消費者在到店前就已完成精準的車型篩選。如今,這種“先線上調研、后線下體驗”的新型購車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徹底瓦解了此前傳統4S店的信息壟斷優勢。
當然,商超模式的發展也并非一帆風順。自2022年起,一些汽車品牌開始關閉部分商場展廳,將資源向成本更低、功能更齊全的郊區門店轉移。背后的原因在于,除車輛銷售本身的收入外,多數汽車商超店因場地限制等問題,無法提供售后維修、金融服務、二手車交易等穩定的利潤補充業務,這也成為商超模式不可忽視的局限性。
不過,這并不能否認商超模式的價值。行業共識是,退出市場的是未能駕馭新模式的品牌,而非商超模式本身。這種輕量化、場景化的渠道創新,精準擊中了年輕消費者的需求痛點,已然成為汽車行業吸引新生代用戶的關鍵抓手,其未來發展仍具廣闊空間。
更加多元的后市場選擇
在新車銷售渠道加速迭代的浪潮中,汽車后市場也在經歷一場深刻的結構性變革。
曾經,4S店憑借配件品質的可靠性與維修技術的專業性,長期壟斷車主保養維修的核心需求,穩穩占據行業首選渠道的地位。但如今,隨著第三方汽車服務機構的崛起,這一延續多年的傳統格局也被打破。
疫情催化了后市場服務模式的革新。其間,輪胎、機油等汽車保養相關產品的線上搜索頻次大幅飆升,直接推動“線上預約+線下服務”模式快速普及。這種高效便捷的服務形態,與4S店相對煩瑣的傳統服務流程形成反差,同時也加速了行業服務模式的迭代升級。
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爆發式增長與行業洗牌,則進一步放大了后市場的變革需求。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9月,中國新能源乘用車零售滲透率已達57.8%,保有量突破 3000萬輛。然而,主機廠自建售后渠道覆蓋有限,疊加零部件價格高昂、維修技術復雜、專業技師短缺等多重難題,導致后市場服務體驗滯后于新車銷量增長。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洗牌加速,威馬、哪吒、集度等曾經熱門的品牌相繼退場,其遺留車主的售后需求,進一步向第三方售后服務商轉移。
在此背景下,天貓養車、途虎養車、京東養車等第三方頭部平臺順勢崛起。線上預約、透明報價、維修進度實時查詢等數字化功能,更加匹配年輕人的消費習慣;而相較于4S店更具優勢的價格水平與靈活多樣的服務方案,進一步削弱了傳統渠道的吸引力,推動后市場競爭格局持續優化。
針對當前行業困境,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已在相關部門的指導下,開展了廣泛的退出機制調研。肖政三表示,下一階段,協會將抓緊推動品牌經銷商授權合同示范性文本的推廣工作,加快授權合同退出條款行業標準化文件的研制,為行業轉型與規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助力汽車流通領域在變革中實現高質量升級。面對當下的行業變化,傳統汽車經銷商也需要積極調整經營思路,才能跟上市場的新節奏,在變革中找到新的發展機會。
![]()
作者:劉珊珊
編輯:鄭宇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