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第三季度,保險資金持續大規模增持銀行股,宛如資本市場中一道別具一格的風景線。
數據表明,險資現身于23家A股上市銀行的前十大股東行列,重倉市值一舉突破3000億元。
從表面觀之,這仿若一場低估值資產的價值發現盛宴。然而,深入洞察便會發覺,一場危險的“財務魔術”正悄然上演。
銀行股普遍具備低市凈率的特性,正被部分存在問題的險企巧妙加以利用。
它們借助財務手段,將持股轉變為長期股權投資,進而在賬面上憑空締造出巨額收益。
這種操作的核心邏輯在于:當保險公司對銀行的持股達到可派駐董事的程度時,依據會計準則,可將其從“公允價值計量”調整為“長期股權投資”。
如此一來,賬面價值便會即刻從被低估的市價躍升為實際凈資產值,二者的差額部分則直接計入營業外收入。
此類典型案例不勝枚舉。幸福人壽在2024年通過對南京銀行的持股調整,使得長期股權投資項從4.31億迅猛飆升至55.78億,成功地將9.82億的營業虧損扭轉為1.95億凈利潤。同樣的情形早在2020年便已出現——彼時3.22億的營業外收入掩蓋了2.33億的營業虧損。
這種財技堪稱“扭虧速成法”:低價購入破凈銀行股,獲取董事會席位,切換記賬方式,賬面旋即“盈利”。但所謂的“盈利”,本質上是運用會計手段將未實現的估值差額提前確認,從而形成了無法變現的“紙面財富”。
更為危險的長期隱患正在不斷累積。轉為長期股權投資后,銀行分紅不再計入收益,而是直接沖減投資成本。
在銀行普遍約30%的分紅率之下,這些投資的賬面價值會如滾雪球般不斷膨脹。
中國人保對興業銀行的持股便是典型范例——投資成本為170億,而賬面價值已突破1000億,與實際市值625億形成了377億的“虛胖”。
這種膨脹不會停歇,因為每年銀行的留存收益都會按持股比例增加投資賬面價值,而分紅僅能抵消一小部分增長。
對于處于困境中的中小險企而言,這種操作無異于飲鴆止渴。信泰人壽、弘康人壽等通過類似手法虛增利潤,積累的卻是可能永遠無法兌現的賬面資產。一旦被迫轉回公允價值計量,極有可能引發巨額虧損。
更令人憂慮的是,部分中小銀行與險企似乎達成了“默契”——持股3%便能獲得董事會席位,為記賬方式的轉換大開方便之門。
當前,保險業面臨的“資產荒”確實使高股息銀行股頗具吸引力。然而,健康的投資與財務操縱僅一線之隔。監管機構應當對這種利用會計準則漏洞制造“紙面繁榮”的行為保持警惕,投資者更需明察秋毫,識別那些利潤主要源于“會計魔術”的險企。
畢竟,“當潮水退去時,才知道誰在裸泳”——這些被刻意放大的賬面價值,終有一天會以更為慘烈的方式回歸真實。(編輯/陳飛 來源/燕梳師院)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