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利率下行的背景下,傳統債券資產的回報持續壓縮,保險資金面臨“低收益陷阱”, 作為“低估值+高股息”的代表,銀行股的“股債性價比”日漸凸顯。隨著市場風格由“博弈交易型”向“配置收益型”的演變,銀行板塊在險資等長線資金中的戰略地位有望持續提升。
本刊特約 文頤/文
2025年以來,銀行板塊在“利率下行+政策托底+估值底部”共振下迎來配置窗口,保險資金成為核心增量,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IFRS9新準則下,FVOCI(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收益的資產)賬戶成為權益投資的主通道,強化對高分紅、低波動資產的配置偏好。
第二,銀行股憑借類固收屬性,成為險資拉長久期、平滑利潤的關鍵工具。
第三,監管政策持續放寬權益投資比例、鼓勵分紅與市值管理,疊加市場風格切換向價值回歸,銀行股“估值修復+股息兌現”的配置邏輯日趨明朗。
實際上,資產負債久期錯配壓力倒逼險資布局銀行股,壽險資金面臨長期負債與短久期資產的錯配結構,傳統久期資產(如長債、城投債)配置受限,險資亟需尋找“類債券”型權益替代資產。銀行股憑借穩定股息(2025年三季度股息平均值為4.29%)、低波動(近3年波動率僅為14.9%)、低估值(板塊PB僅為0.61倍)等特性,成為權益端久期延伸與β收益來源的重要補充。
銀行股相對收益優勢凸顯
IFRS9實施后,新準則下FVOCI賬戶主導保險資金選股行為,FVOCI賬戶成為保險公司主要權益配置賬戶,其優勢在于可隔離利潤波動、匹配久期要求。以中國人壽、新華保險為例,FVOCI配置權重顯著上升。險資更傾向于“低估值+高分紅+低波動”的個股,如國有四大行、招商銀行、寧波銀行等,形成以股息為錨的穿透型配置框架。
在監管導向與行業共識強化資產負債管理的背景下,受資產負債匹配的現實約束,險資久期錯配空間收窄,銀行股趁勢填補空檔。
2023年3月起,監管部門開始摸底負債成本,推動險企從源頭降低負債端成本。目前,部分頭部保險公司已陸續再次下調產品定價利率,以實現資產負債成本匹配。此舉反映出保險業對加強資產負債匹配(ALM)管理已達成共識,險企正從組織架構、考核機制、配置策略、科技賦能等方面全面推進ALM體系建設。
目前來看,險資資產負債匹配的核心矛盾在于久期錯配長期存在,結構性壓力突出。根據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披露的數據,壽險公司目前負債平均久期超12年,資產平均久期僅約6年,久期缺口長期存在。每年超過2萬億元保險資金需要配置或再投資,但長期資產供應不足,造成資產端久期普遍偏短。
在低利率環境下,險資資產收益下降而負債端定價滯后,行業整體面臨利差縮窄、匹配失衡的經營壓力;另一方面,險企普遍面臨股東和管理層的短期業績考核壓力,影響資產負債長期管理協調。
由于傳統久期資產受限,導致險資配置瓶頸痼疾一直存在,銀行股成權益端類債替代。傳統的久期匹配資產多以長期國債、基礎設施債權計劃、不動產投資等為主,但這些資產近年來受限于收益率下行、配置額度收縮及周期性風險增加,邊際配置空間明顯壓縮。
截至2025年9月末,30年期國債收益率僅為2.25%,低于主流保險產品預定利率。在當前缺乏高質量“可穿透、可計提、可持續”中長期權益資產的背景下,銀行股的類固收特征與分紅可預期性,為險資提供了在權益端進行久期延伸與穩收配置的稀缺選項。2025年三季度銀行板塊平均股息率達4.29%,分紅具備可持續性和確定性,且整體波動率低、估值處于歷史底部。
從險資配置的實際情況來看,銀行股已成險資的“壓艙石”,險資實際持倉結構也體現出對銀行股的高度偏好。根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保險機構在銀行股上的重倉市值約為4145億元人民幣,占其全部重倉A股權益類資產的27.84%,顯示出銀行板塊已成為保險資金權益配置中的“底倉標的”。
在利率下行的背景下,傳統債券資產的回報持續壓縮,保險資金面臨“低收益陷阱”,對高股息、低波動的權益類資產配置興趣提升。從風險收益比的角度來看,銀行股的“股債性價比”日漸凸顯。
截至2025年10月16日,A股銀行板塊加權平均股息率為4.04%,遠超同期30年期國債(約2.24%)和10年期國債(約1.84%),“債券替代效應”凸顯。在港股上市的四大國有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的股息率區間為4.77%-6.08%,進一步強化了這一優勢。
從估值角度看,截至2025年9月末,銀行板塊整體PB(市凈率)僅為0.61倍,部分個股(如貴陽銀行、民生銀行)PB低于0.4倍,已處于歷史極端低位區間。2024年銀行板塊整體ROE為9.01%,2025年上半年ROE為4.39%,按年化口徑測算約為8.8%,較上年略降。銀行整體盈利水平保持韌性,未出現系統性下滑,估值與盈利錯配明顯,性價比優勢突出。
2023年以來,監管持續強化對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的引導,2024年“新國九條”進一步明確提升分紅比例、鼓勵中期分紅。銀行板塊積極響應,包括中國銀行、招商銀行、常熟銀行等多家銀行已制定2025-2027年分紅規劃,承諾優先現金分紅并提高穩定性。2024年度多數銀行分紅比例超過15%,現金分紅總額達4416億元,同比增長3.95%;歸母凈利潤為21440.7億元,同比增長2.35%。分紅機制已形成制度化、常態化,顯著提升“買入-持有-分紅”策略的可執行性,持續吸引險資等長期資金配置。
隨著監管明確放寬險資權益投資方位及對啞鈴型配置的認可,政策層面持續釋放險資增配權益類資產的信號。2025年4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金規〔2025〕12號》,將償付能力充足率高于350%的保險公司權益投資上限由30%上調至50%,放寬幅度明顯;同時強調資產負債匹配原則下對“可預測現金流”的權益資產給予積極支持。
近年來,險資實際配置結構也印證了政策導向。根據中國人壽、太保壽險等龍頭險企2024年年報,銀行股在其股票投資組合中仍維持高權重并呈現結構性加倉趨勢,尤其集中于頭部國有大行與優質股份制銀行。
從配置結構看,“啞鈴型”策略正在成為主流。一端以債券資產保障本金安全與利差收益,另一端則通過配置銀行股等“低估值+高分紅”的防御型權益資產拉長久期、增強現金流彈性、提高整體回報中樞。銀行股獨特的“類固收”屬性,在新監管環境下被充分認可并納入權益端主力池。
當前進入實質性利率下行周期,收益率中樞持續回落,銀行股收益優勢凸顯。截至2025年9月末,10年期國債收益率為1.86%,30年期國債收益率更低至2.25%。在此背景下,銀行股作為權益類資產中分紅率最穩、現金流最可預期的板塊,其“收益率溢價”迅速上升。2025年三季度銀行板塊平均股息率為4.29%,形成顯著“債券替代效應”。對于需要長期持有、匹配現金流的保險資金而言,銀行股的相對收益優勢更加突出。
另一方面,宏觀政策正持續發力穩增長,政策托底導致經濟與估值修復共振,地產、制造業、基建等板塊出現修復跡象。2024年起,政策托底信號不斷強化,包括降準降息、結構性信貸支持、地方債務優化等組合拳釋放信用擴張空間。銀行作為順周期行業,資產質量預期改善,盈利能力恢復,疊加監管鼓勵分紅與市值管理,估值處于底部的銀行板塊具備“盈利修復+情緒回暖”的雙輪驅動基礎。截至2025年9月末,銀行板塊PB僅為0.61倍,遠低于歷史均值(約0.9-1.1倍),具備明顯的估值修復空間。
當前A股市場處于風格切換階段,從高估值成長向低估值高分紅板塊輪動。過去兩年表現分化的TMT、醫藥板塊估值中樞回落,機構資金逐步轉向穩定分紅、穩健盈利的價值板塊。銀行股作為“低估值+高股息”代表,在2025年內實現北向資金連續凈流入,反映出外資與機構共同的再配置邏輯。隨著市場風格由“博弈交易型”向“配置收益型”的演變,銀行板塊在險資、養老金等長線資金中的戰略地位有望持續提升。
FVOCI賬戶成險資權益投資核心路徑
自2023年起,IFRS9在保險行業開始實施,標志著權益投資核算方式從“市價計提—利潤確認”的模式向“分賬核算—波動隔離”的方向轉變。對于保險公司而言,FVOCI賬戶日益成為配置權益類資產的核心路徑,主要基于以下兩點考量:
一是利潤波動隔離:資產價格波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不影響當期利潤,有利于平滑財報表現與滿足償付能力監管口徑;二是投資久期匹配:FVOCI適用于長期持有、高分紅資產,與險資“拉久期、穩收益”的資產負債策略天然契合。
從當前實際操作現狀來看,通過對中國人壽、新華保險、太保壽險等保司2024年年報的拆解,FVOCI賬戶配置已具備明確方向和三個趨勢配置特征:
第一,配置權重上升,成為權益資產主力賬戶之一。
近年來,保險資金在權益類資產配置中逐步將FVOCI賬戶作為中長期持有工具,該類賬戶更適用于波動較小、流動性穩定的權益資產,契合保險資金“穩健+穿透式股息”的配置偏好。
第二,銀行股是主配資產,集中于大市值高股息個股。
保險公司的FVOCI賬戶持有大量銀行類股票,主要集中于國有四大行及部分頭部股份制銀行,該類標的通常具備較強分紅能力和估值穩定性,能夠滿足保險資金對“穿透型”收益與資產安全的雙重要求。
第三,估值+分紅雙篩選機制已成共識。
從2024年下半年起,部分消費、公用事業紅利股因估值透支而被險資減持,FVOCI賬戶中資金向“低估值+高現金分紅+低波動”的銀行股集中,體現出險資對回撤管理與長期持有能力的雙重要求。
從已披露數據與配置行為看,保險資金在FVOCI賬戶下形成了較明確的選股規則。從組合管理角度出發,險資并非追求絕對高股息,而更看重“估值-分紅-波動-責任合規”的組合均衡性,FVOCI賬戶下的資產更偏向“β收益底倉”。
2024年下半年以來,紅利股板塊出現結構性上漲,銀行股估值也出現階段性修復。在此背景下,基于動態調整邏輯原則,在紅利資產普漲后配置再平衡的訴求下,多數險資對FVOCI賬戶中的資產組合進行了審慎調整,主要包括以下三個部分:
一是減持估值透支的高分紅板塊,如部分公用事業、消費紅利龍頭;二是保留低估值高分紅銀行股作為防御底倉,如交通銀行、郵儲銀行等;三是未來可能輪動增配的對象,估值仍處低位、資本充足、分紅穩健但前期漲幅較小的區域性銀行或國有大行,如建設銀行、工商銀行等。
與此同時,險資對FVOCI賬戶資產的配置紀律趨嚴,特別關注如下因素:當前股息率是否“透支未來分紅預期”;分紅覆蓋率是否靠真實利潤驅動;股價波動是否已影響估值錨的穩定性。
從銀行板塊基本面與配置現狀分析,通過數據結構化梳理發現,雖然銀行基本面分化擴大,但估值錯配依然存在,投資價值向“高ROE+穩分紅”集中。
考慮到2023-2024年銀行板塊配置邏輯的延續性,主動型公募結構性低配顯著;2025年銀行股的輪動節奏,與2023-2024年結構性風格切換高度一致,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宏觀近似性:政策底-估值底-風格輪動鏈條相似;2.結構性演繹路徑相似:“先國有大行→再股份制銀行→后區域性銀行”。
從板塊波動與結構表現來看,配置節奏呈現“先大后小”的結構。從板塊整體表現來看,銀行指數(中信)年初至今上漲約11.8%,與滬深300指數相比略微跑輸,仍處估值底部(PB中位數<0.6倍);市值權重提升,配置比例尚未完全修復(公募配置率仍低于市值權重)。
“二永債”成險資久期對沖工具
從板塊結構差異分析,銀行二級債與永續債正成為險資在低利率周期中的久期對沖工具。
在當前利率中樞下移、資產久期錯配風險加劇的背景下,險資除配置銀行正股外,銀行二級資本債與永續債(“二永債”)正逐步成為其資產負債管理(ALM)中的重要補充資產,具備票息穩定、久期延伸、資本友好等多重優勢。
從配置動因來看,主要是基于久期延伸與“類股息”收益。銀行“二永債”具備準權益屬性,票息高于中長期國債,又不影響利潤波動,如2023-2024年發行的主流銀行永續債初始票息普遍在3.6%-4.3%的區間,遠高于當期10年國債收益率(<2%)。對于負債久期長、追求穩定現金流的壽險資金而言,“二永債”成為彌補久期缺口的關鍵利器。此外,“二永債”多數附帶贖回條款(一般為5年、10年),險資可借此匹配自身久期結構,并實現靈活調倉。
從配置現狀來看,大型險企集中重倉國有大行“二永債”。根據中債登披露的數據,截至2024年年末,保險資金合計持有銀行永續債與二級資本債余額已突破9500億元,年增長率近13%;其中,國有大行及頭部股份制銀行為主要配置對象。
從操作策略來看,“正股+二永”協同建倉,平衡險資β收益與資本回報。部分險資已形成“底倉銀行正股+增益型二永債券”的雙層配置策略。例如中國太保資產在2022-2023年連續增持招商銀行永續債,并在招商銀行股價回調期間同步配置其正股,實現股債協同組合管理。很明顯這種投資策略意在通過票息鎖定底層穩定收益,通過正股參與估值修復與股息紅利,從而實現“平滑久期+提升整體ROE”的雙重目標。
盡管2025年部分銀行“二永債”新發票息略有回落(新券如招商銀行永續債降至3.55%),但險資配置意愿仍強,主要原因在于與同評級信用債相比票息優勢仍存,對資本充足率友好、發行人信譽穩健仍具備“類固收+次級權益”的雙重屬性。
后續險資配置或趨于精細化,如偏好“低久期+高票息”的再融資型永續債,或結合對銀行主體評級與股息政策的中長期判斷,靈活調配銀行正股與“二永債”的倉位,實現β收益與穩健性兼顧的目標及利差收窄下的“二永債”再平衡。
2025年8月8日起,新發行國債、地方債及金融債利息收入恢復征收6%的增值稅,使得“二永債”與此類債券在稅收待遇上的差距縮小,“二永債”相對稅后收益優勢提升。預計保險機構在久期匹配和票息收益的雙重需求下,將適度增加二永債配置比例。該政策對保險機構配置“二永債”帶來三方面的影響:
首先是稅負傳導。新規將使國債、地方債及金融債的稅后收益率下降,例如票面利率3%的債券,在征收6%增值稅后,稅后收益率下降約0.18個百分點。“二永債”本身利息收入原本需繳稅,此次變動使其在稅收待遇上的相對劣勢減少。
其次是資產比價變化。過去免稅債在同等票息下稅后收益率高于“二永債”,保險資金傾向優先配置免稅債。恢復征稅后,新發免稅債稅后收益率與“二永債”的差距縮小,若信用利差維持,則“二永債”的相對性價比明顯提升。
最后是策略調整方向。保險資金可能適度提高“二永債”配置比例,尤其在久期匹配和資本管理的組合中增加“二永債”的權重。存量免稅債因其稅后收益優勢可能在二級市場溢價,新發免稅債吸引力下降。結合“二永債”的高票息、資本充足率友好屬性,險資或傾向“低久期+高票息”的品種,靈活調倉應對利率與稅制變化。
此外,從銀行結構性輪動策略來看,險資或將積極鎖定第二階段銀行估值修復主線。銀行股配置結構輪動如下: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區域性銀行,從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險資與機構資金在銀行股中的配置路徑展現出明顯的輪動特征:先布局分紅穩健、流動性強的國有大行,再轉向估值錯配明顯的股份制銀行與高ROE的區域性銀行。同時,銀行二級資本債與永續債同步作為久期對沖工具,險資普遍采用“正股+‘二永債’”協同配置的策略,以此優化底層收益與資本占用。
國有大行估值修復趨于充分,配置空間有限。國有大行(如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年初以來漲幅已超15%,PB水平普遍回升至0.55-0.98倍區間,接近歷史均值。分紅能力強、Beta低、適合底倉配置,但因ROE彈性不足、市值龐大、邊際估值提升空間有限,不再構成超額收益核心來源,適合作為穩定收益池或ETF底層資產。
股份制銀行ROE穩定但估值滯后,是彈性標的的主力池。在股份制銀行中,部分銀行盈利能力穩定、風控體系成熟,但市場關注度不足,估值修復滯后。當前PB多在0.45-0.55倍區間,明顯低于其自身5年歷史均值。
區域性銀行ROE領跑但短期漲幅領先,配置需講究節奏與擇優。寧波銀行、成都銀行、常熟銀行等區域性銀行ROE持續位居行業前列,盈利能力、資產質量、資本充足率均優于行業均值。盡管漲幅領先,但其ROE水平可持續性強、資本補充能力良好,部分銀行(如常熟銀行)仍有向1倍 PB靠攏的空間。
從險資風格演化趨勢判斷,2025年四季度的結構性風格切換將從“紅利普漲”階段,逐步過渡至“分紅兌現+基本面落地”主導的輪動階段。作為長期配置力量,根據太平洋證券的預測,險資四季度配置將傾向于以下三項因子疊加的銀行標的:
1.股息率≥4%,三年保持穩定,且滿足FVOCI賬戶現金流需求;2.ROE≥行業中位數,連續穩定,衡量盈利持續性與資產效率;3.不良率明顯優于行業中位數,控制波動風險,保障資本。
根據太平洋證券的分析,從具體投資方向來看,當前有四類銀行標的匹配險資多元配置需求:1.穩健型底倉:工商銀行、郵儲銀行和建設銀行,適配FVOCI/保障型賬戶;2.估值錯配型:興業銀行、中信銀行和民生銀行,兼具分紅與估值修復彈性;3.高成長區域性銀行:成都銀行、蘇州銀行,具備高ROE與補漲空間;4.港股紅利股:中信銀行H、重慶銀行H和光大銀行H,股息率高、波動低、流動性佳。
(作者系資深投資人士。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
本文刊于10月25日出版的《證券市場周刊》
![]()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