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銀行系險企仍有很多新看點。
文/每日財報 栗佳
隨著近期非上市險企陸續交出今年上半年“成績單”,備受市場關注的10家銀行系險企經營業績也都浮出水面。
首先我們要著重提到,考慮到銀行系險企還處于新舊會計準則切換期,以及各公司的逆周期調節舉措不同,當前業績的整體可比性較差。除保費以外的其他指標,諸如凈利潤、投資收益率等已不可簡單地進行排名比較,只能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作為行業內率先完成新舊會計準則切換的壽險公司,這10家銀行系險企中有中郵人壽、工銀安盛人壽、建信人壽、農銀人壽、交銀人壽5家公司已經在2024年上半年之前完成了轉換,這意味著他們今年上半年的業績與去年同期具備了可比性。
中信保誠人壽、中荷人壽今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開始切換到新會計準則, 招商信諾人壽、中銀三星人壽、光大永明人壽三家銀行系險企還沒有完成新舊會計準則切換,這幾家不能簡單以凈利潤等指標來做對比。
![]()
保費收入可圈可點,
整體競爭較激烈
根據《每日財報》此前統計的數據,截至7月31日已披露今年上半年業績數據的58家非上市人身險企,共計實現保險業務收入7625.76億元,同比增長4.68%。
對比可見,不考慮統計口徑的差異,今年上半年10家銀行系險企保費收入達3200.17億元,較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12.38%;在非上市人身險保費中的占比高達42%,而且增速也遠高于行業均值水平,保費規模增勢強勁。
這其中,中郵人壽一如既往的優秀,不僅是10家銀行系險企中保費規模最高的,穩坐頭把交椅,達到了1180.72億元,同比增長12.07%,為拉動銀行系險企整體保費規模增長的貢獻主力軍,而且也是所有非上市人身險企中唯二保費收入突破千億元的保險公司。
此前我們也分析過今年上半年中郵人壽保費端為何表現如此亮眼的原因,如聚焦郵銀主渠道提質升級,深耕精耕郵銀主渠道2.0實施路徑,不斷鞏固穩健經營;在產品及服務端,堅定向浮動收益類轉型,深化協同、做強生態,著力打造特色優勢,以及持續向康養賽道發力等。
除了中郵人壽,剩下的9家銀行系險企保費收入表現各異,競爭態勢非常激烈。
![]()
其中保險業務收入超300億的有三家,分別是位列第2名、第3名、第4名的建信人壽、工銀安盛人壽及農銀人壽,分別達338.03億元、334.71億元、326.11億元,保費收入差距拉的很近,相互比拼趕超之意愈發顯著。其中,保費規模增速最高的是農銀人壽,高達24.2%;其次則是建信人壽,為22.88%;工銀安盛人壽則達8.83%。
緊隨其后的是招商信諾人壽,保費規模突破250億大關。中信保誠人壽、中銀三星人壽、交銀人壽、中荷人壽和光大永明人壽五家銀行系險企,保費則超過百億元。其中,中信保誠人壽和中銀三星人壽比拼“咬得很緊”,兩者保費收入僅相差約2億元;交銀人壽和光大永明人壽保費雖然有一定差距,但是增速比較接近,分別為6.07%、5.77%。
值得一提的是,中荷人壽今年上半年實現保費收入127.17億元,而去年同期則為93.18億元,如果不考慮新舊準則切換影響,那么該公司保費增速是10家銀行系險企中最高的,達到了36.48%。
基于以上分析,整個銀行系險企今年上半年保費收入可以說非常可觀,這主要是與各大保司自身轉型變革、依靠股東渠道優勢等多重利好因素疊加賦能有關,折射出當前銀行系險企在戰略轉型期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為人身險行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凈利潤各有參差
再來看利潤情況,盡管保費多數都實現了大增長,但是凈利潤方面各有參差。
Top 3公司中,凈利潤51.77億元的中郵人壽是第一名;工銀安盛人壽隨后,達12.04億元;中信保誠人壽則為10.26億元,排名第三。中郵人壽占據絕對優勢。排名第四的是農銀人壽,凈利潤7.43億元,但是同比下降了33.72%。
![]()
今年上半年銀行系險企有兩家可圈可點,分別來自中信保誠人壽、光大永明人壽的利潤反轉。
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數據顯示,中信保誠人壽新會計準則下實現凈利潤10.26億元。光大永明人壽依舊沿用了舊準則,今年上半年凈利潤2.77億元,較上年同期的-8.67億元扭虧為盈。
此外,今年上半年凈利潤增幅較大的還有工銀安盛人壽、招商信諾人壽和中荷人壽。其中,工銀安盛人壽同比增速高達52.79%;招商信諾人壽盈利2.86億元,同比增長32.41%;中荷人壽凈利潤2.77億元,較去年同期的0.16億元實現翻倍式增長。
考驗遠不止此,
如何重塑產品及渠道價值?
當前仍在新舊會計準則交替的窗口期,大多數銀行系險企已完成準則轉換,另一部分仍沿用原有舊準則,這種參差進階的狀態導致跨期數據對比的可靠性大幅削弱,市場研判的難度與不確定性隨之加大。
但無論怎樣,畢竟在監管規定的期限內所有險企都要完成新舊準則切換,只是時間早晚而已,因此細究與否,意義不是很大。因為還有老生常談的兩大問題,是切切實實擺在各大銀行系險企面前,這才是我們需要重點關注的。
一是負債端,隨著普通型產品定價利率的一降再降,以增額終身壽險為代表的固收類產品吸引力無形被大幅削弱,壽險公司負債端轉型分紅險等浮動收益型和保障類產品,已經成為行業主流趨勢。
這對于天然自帶銀保渠道優勢的銀行系險企而言,是一大利好。這是因為銀行客戶普遍對收益敏感,而分紅型的“保底+浮動紅利”模式正好契合其多元化配置需求,銀行系險企通過分紅險,不僅可以滿足不同客戶的個性化需求,還能增強客戶對銀行的黏性。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目前已經有不少銀行系險企開始謀動而變,向分紅險等浮動收益型產品轉型。
比如,為精準聚焦低利率環境下廣大客戶的保險需求,以及著力滿足長壽時代老年客群差異化保障缺口,建信人壽持續提升浮動收益型產品、保障類產品供給力度。2025年上半年,該公司浮動收益類和保障類產品期繳保費同比增長237.9%;兩項轉型業務在高價值期繳中占比同比提升12.1個百分點。
再比如,為降低利差損風險,招商信諾人壽積極繼續推動產品結構轉型,主動放棄保費高、利率高的固收類產品,全面轉向浮動利率產品。2021年至2024年,其銀保渠道期繳分紅險業務占比從6%提升至70%,高于大部分銀行系險企,位居壽險行業第一梯隊。
二是渠道端,隨著“報行合一”政策的落地,銀保渠道正經歷一場粗放型增長到專業化、精細化運營的轉型,從此前的高速增長階段走向了高質量發展階段。
在這個過程當中,一個新的市場風向已然出現,銀保合作正朝著“長期穩定”“共謀發展戰略”“資源高度共享”等方向聚攏。
比如,為了改善銀保“依賴癥”,中信保誠人壽與中信銀行、中信養老等中信集團旗下多家金融子公司,推出“銀行+保險+信托+產業”四位一體的信托養老服務業務。作為參與一環,中信保誠融入集團金融產品體系中,發揮保險業務優勢,實現協同發展。
另一銀保“依賴大戶”光大永明人壽,也在積極求變。在年初2025年業務推進會上,該公司提出渠道多元化戰略:探索個險、互聯網渠道,降低銀保集中度風險。
可以預見,在壽險行業正面臨內外部轉型的背景下,2025年下半年,銀行系險企仍有很多新看點,值得期待。
丨每財網&每日財報聲明
本文基于公開資料撰寫,表達的信息或者意見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圖片素材來源于網絡侵刪。
![]()
內容投稿:meiricaibao@163.com
電話:010-64607577
手機(微信):15650787695
投資者交流群:公號內留言微信號,由群主添加入群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