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恒系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
![]()
本文為第一財經《首席對策》專訪|2025年7月29日
國家育兒補貼制度實施方案公布,從2025年1月1日起,無論一孩、二孩、三孩,每年均可領取3600元補貼,直至年滿3周歲。國家衛生健康委有關負責人表示,這是一項全國性的重要民生政策,面向育兒家庭全國范圍全面直接發放現金補貼,將助力降低家庭生育養育成本,預計每年惠及2000多萬個嬰幼兒家庭。此次補貼內容是否符合預期?對降低育兒成本和負擔起到多大作用?能釋放多少消費空間?還需要什么樣的配套政策繼續推出落實?
育兒補貼政策符合預期 從投資于物轉向投資于人
第一財經:感謝接受我們的專訪,7月28號備受關注的國家育兒補貼政策具體實施方案出臺,對于您來講,內容符合您的預期嗎?
羅志恒:育兒補貼制度實施方案的出臺,我覺得是符合預期的。因為首先是在一些地方政府層面,已經有了省級層面的育兒補貼政策。同時,國家層面這些年我們的政策,在積極地推動從以物為主的投資,轉向以人為主的投資,也就是說提高人力資本的方向。財政支出結構的優化也是在朝著這個方向去走。也就是更多去推動我們的財政資金資源朝著居民部門和家庭部門的直接補貼,所以我覺得還是比較符合這樣的預期的,而且未來的力度也可能根據形勢的需要會進一步加大。
育兒補貼政策降低育兒成本和負擔
補貼標準的區域差異可能會帶來不同的激勵效應
可支配收入提升將有效刺激消費
第一財經:您覺得在這個時點出臺,它的意義在哪兒?
羅志恒:我覺得這個政策的出臺有多重的意義。
第一,給家庭部門發放育兒補貼,降低了育兒的成本和負擔,有利于提高居民部門的生育意愿。這個政策實施出來之后,一年3600元的補貼標準,它的影響對不同區域可能是會有分化的。那么對于中西部地區,對于中低收入群體的激勵效應可能會更加明顯。當然同時我們也會看到,對于一些東部比較發達的地區和一線城市,有可能它會根據更加雄厚的財政實力,在國家基礎補貼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加額度。
第二,畢竟是給家庭部門增加了一部分的補貼,那就增加了一部分的可支配收入,這對于提振消費可能也會起到一些比較積極的效果。
第三,政策的信號意義可能是更為重要的,更需要被關注的。“投資于人”明顯向前推進,這就意味著接下來對于住房、養老、教育等相關的直接惠及居民部門的財政支出可能會進一步增加。
育兒補貼規模每年或可達千億
第一財經:您剛才也提到了有關于消費的影響這一塊,能否預測一下每年釋放的體量有多大,包括可能增長的一些領域都在哪兒?
羅志恒:從目前我們的標準,就是按年發放,一年是3600元這樣的情況。如果是按照我們現在出生人口,大概在900萬人這樣的水平,那么每年大概有300多億,因為是0-3歲,所以你還要乘以三個年齡,零歲、一歲到兩歲到三歲之間,那么這樣的話大概有1000多億的發放,也就是年度發放的金額。這1000億補貼給居民形成了居民的收入,居民又通過購買母嬰產品等其他產品和服務的形式形成支出,這些支出就是企業收入和相關從業人員的收入,于是就形成一個經濟循環。對于消費的提升,我覺得應該也是上千億的規模。考慮到乘數效應,會更大。
推動“國資-財政-社保”聯動改革解決資金來源問題
第一財經:您還有一個觀點認為育兒補貼政策體現了財政方面投資于人的一個特點,接下來您認為在財政方面還會有哪些跟進的政策出臺?補貼的資金從哪兒來?
羅志恒:首先,對于“投資于人”,我的理解有四個層次:第一,要順應人口流動規律和趨勢,投向人口持續流入的一些區域,加大這部分的基礎設施建設等,比如道路改擴建、比如跨江大橋修建等;第二,順應人的需求結構升級,隨著經濟的發展,人的需求逐步從衣食住行的生存型消費,轉向文旅體育醫療養老等健康快樂的發展型消費,投資也要朝著發展型消費的領域去轉型;第三,要順應人口結構變化的趨勢,人口結構最大的變化就是人口老齡化和少子化社會,少子化意味著小學初高中要側重質量,數量就不要擴建和浪費了,老齡化意味著對于老人群體,養老和醫療等的支持力度要加大;第四,投資于人要促進人口增長,提振生育率,要把促進生育提高到很重要的高度。
回到錢從哪里來。我想可能有幾個第一個可能主要是來自于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有可能也會從政府其他的預算里調入一部分資金,來支持一般公共預算。還有一個資金來源,也是我一直在主張的,就是我們要推動“國資-財政-社保”聯動改革。也就是說通過我們這些年積累起來大量的國有資產,我們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國家,可以發揮出我們公有制的優勢,可以加大國資上繳財政的力度,然后用這部分錢來專項用于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用于發放育兒補貼,用于提高發放的標準,用于提高城鄉居民養老金的補貼標準。我覺得國資財政社保的聯動改革是可以做的,是可以很大程度上來解決資金來源問題。
需要綜合施策 久久為功
第一財經:最后一個問題,您剛才也提到了很多配套政策,比如說像教育、房地產,包括育兒假期怎么休,孩子的父母假期是不是需要調整?您有沒有一個相應的建議?
羅志恒:對的。它是需要一個綜合施策,需要一個久久為功的過程。不僅僅只寄希望于說發放育兒補貼。錢很重要,但還要考慮錢以外的因素,共同發力。
第一,在教育這一塊,是不是接下來要有進一步的補貼或舉措,或者說緩解居民部門的壓力,居民面臨的除了生育成本,還有教育養育成本,學齡前教育、托育、小學放學后的托管等;職工單位附近是否可以多建一些免費托育中心,職工上班時帶著孩子、下班時與孩子同時回家,年輕家長們也更放心。
第二,住房保障程度,是否可以根據孩子的數量來實施,個人所得稅關于育兒的附加扣除可適當提高標準,我覺得也是需要做出一些必要的調整。
第三,假期制度怎樣能夠讓母親的產假、能夠讓父親的陪產假更好地落地,不因為她休這樣的一個假期,而導致她在職場上會受到一些歧視。一方面是加強監察監督,從負向的角度讓企業更好地支持假期的落實。另一方面,從正向激勵的角度,如果說你落實比較好的話,也可以給這些企業以相應的一個補貼,這個是不是也可以做適當考慮。
第一財經:謝謝。我們都知道,“一老一小”,是我們中國人繞不開的話題。此次育兒補貼的出臺只是第一步,我們相信它的信號意義更大。而接下來整體的配套政策,我們也會持續關注。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