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覓內外都正面臨著壓力:核心主業增量空間有限。跨界擴張,但攤子似乎鋪得太大。
??懂財帝出品 · 作者|嘉逸
三年前,追覓創始人俞浩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豪言:
“追覓所在的是一個百億級賽道,這場仗打完了,我會選一個萬億級競爭對手。”“超一流公司是特斯拉和蘋果,我能做的是讓追覓逐漸從四流慢慢到超一流。”
如今,以掃地機器人為核心主業的追覓,正激進跨界擴張。它官宣造車,對標千萬售價的布加迪威龍;它做智能手機,意欲和華為、小米三分天下;它布局金融,涉足消費信貸;它甚至還要進軍航空業,打造全球頂尖商務飛機......
為此,追覓“挖角”小鵬、奇瑞、大疆等大廠員工,今年還計劃簽約1000名清華學生。
追覓“無邊界膨脹”,但同時,它也備受爭議和質疑。
一方面是產品質量和售后服務問題,在黑貓投訴平臺上,關于追覓掃地機、洗地機頻繁故障,售后傲慢、不作為等投訴超過3700條。
另一方面是現金流,2025上半年追覓營收超過150億元,最新估值205億元,而新能源造車的入場券高達400億元。追覓尚未IPO,如何籌集龐大的資金?
此外,據經濟觀察報等媒體報道,追覓內部加班嚴重,部分BU或子公司領導鼓勵加班,部分員工晚上10點下班是常態。
這不禁讓人們想起曾經的樂視、戴森,追覓會重蹈覆轍么?還是打破質疑,成長為中國版“蘋果”“特斯拉”?
01 | 追覓掃地機器人觸及“天花板”?
追覓四面出擊,激進拓展商業邊界,核心原因是掃地機器人業務增長空間有限。
過去六年,追覓憑借高速數字馬達、AI算法等技術加入小米生態鏈,并率先出海,崛起成為全球掃地機器人領軍企業。
據IDC統計,2025H1,追覓掃地機器人市占率達到12.3%,較去年底大幅增長了4.3個百分點,超越小米進階至全球第三。
![]()
追覓的業績也水漲船高,2019年營收5億元,2024年營收達到150億元,增長了30倍。
2025上半年,追覓延續強勁表現,營業收入超過150億元,領先石頭科技(79.03億元)和“掃地茅”科沃斯(86.76億元)。
![]()
但,追覓也有諸多隱憂。
其一,增長焦慮,行業“天花板”已現。Euromonitor(歐睿國際)研報顯示,2024年全球清潔電器零售額282億美元,預計2029年將達到383億美元,復合年均增長率僅5%。
其中,2024年全球掃地機零售額74億美元,預計2029年將達到90億美元,復合年均增長率僅4%。對比性感的AI產業鏈、新能源汽車,掃地機堪稱“老登”行業。
更雪上加霜的是,美的、大疆等巨頭正紛紛入局,意欲分食“蛋糕”。
美的年營收超過4000億元,凈利潤超過385億元,大疆年營收約800億元,凈利潤約120億元,財力雄厚、技術儲備豐富、供應鏈亦可復用。并且,他們出海多年,已建立起品牌形象。
這意味著,整個清潔電器行業的競爭,包括價格戰,將更加激烈。
其二,質量問題頻現。在黑貓投訴平臺上,關于追覓掃地機、洗地機故障、異響,售后傲慢、不作為等投訴多達3714條。
其中,一位消費者投訴道:他花費近4500元,在官方旗艦店購買了一臺追覓M13S洗地機,但短短兩年,就故障了3次。且最近一次付費維修后,寄回的設備反而出現了新問題:不出水、主機斷裂等。他向追覓反饋了情況,但客服表示,如需維修,還需要付費。
![]()
對此,俞浩的解決思路是,跨界擴張,做生態,講述一個更大的資本故事。
《經濟觀察報》曾援引追覓員工的話稱,俞浩是一位技術狂人,他雷厲風行、天馬行空。
截至目前,追覓的業務版圖已覆蓋20多個細分領域。
具體來看,在智能家居大類,追覓已布局:掃地機、洗地機、吸塵器、吹風機、空氣凈化器、凈水器、洗碗機、冰箱、空調、智能電視、路由器、泳池機器人(浪涌未來)、割草機器人、擦窗機器人、園林工具(勞尼克斯)等產品。
在智能消費終端大類,追覓已官宣入局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
在金融大類,追覓已布局消費信貸,還計劃拓展至東南亞、中亞、拉美等區域。
在大消費方面,追覓已成立潮玩品牌Dreame Mart、咖啡(追覓咖啡)、茶飲(山也覓茶)、火鍋(沸點計劃)等。
在航空航天方面,追覓正布局無人機,甚至還計劃研發全球頂尖商務飛機。
有意思的是,追覓“膨脹”速度如此之快,就連公司內部都極其驚訝。《經濟觀察報》援引一位追覓掃地機BU員工的話稱,能理解老板創業的心態,但沒想到放雞蛋的籃子那么多。
02 | 造車能否“圓夢”?
因主業觸頂,家電公司、消費終端公司跨界造車,屢見不鮮。
小米是極少數成功案例。2025Q2,其智能電動汽車收入206億元,預計下半年實現單季盈利。去年至今,其股價已漲超170%,最新市值1萬億人民幣。
失敗,則是大多數公司的歸宿。英國電器公司戴森曾投資7億英鎊造車,最終因成本過高、商業化困難,項目被終止。
石頭科技創始人昌敬于2021年成立極石汽車,融資6輪,累計融資額超過15億美元。但極石01推出至今,2年多時間,僅累計交付1.4萬輛。
如今,追覓高調造車,還要造世界上最快的車,俞浩能否圓夢?
先來看技術,高速數字馬達、AI算法、機器人傳感與控制解決方案,是追覓引以為傲的核心競爭力。同時,追覓還擁有傳感器融合、電機控制與人機交互等關鍵技術的發明專利。
但新能源汽車遠比家電復雜得多。以智能駕駛為例,底層是AI端到端大模型。感知方面,要采用純視覺方案,還是激光雷達?還要有龐大的路測數據......
在制造領域,汽車被譽為“工業上的王冠”。一輛新能源汽車,零部件1000個以上,至少涉及200個供應商。若某一個環節失控,很可能導致幾千萬,甚至上億元的損失。
而目前,追覓的技術儲備、制造和供應鏈管理、整合經驗等,仍然欠缺。
其次是資金。小米造車累計投入1050億元,小鵬上市至今已累計虧損近400億元,蔚來的虧損規模已超過1000億元。
追覓上半年營收150億元,近4年未融資,還未IPO,它的現金流能否支撐“造車夢”?很多人持懷疑態度。
事實上,追覓也深知“造車九死一生”,其已將造車主體“星空計劃”獨立,俞浩間接持股80%,并于9月12日完成了首輪融資,但未披露融資金額和投資機構。
在經營策略上,追覓造車的邏輯與掃地機業務的成長邏輯類似,先代工,再自研。
據21經濟網報道,星空計劃正實施“左右手模型”:“左手”表示ODM代工業務——改造獲得授權的國內車型,再貼牌賣到國外。“右手”代表自研的造車項目。俞浩的想法是,用“左手”養“右手”,為自研造車提供資金支持。
基于此,星空計劃正和汽車設計公司龍創談合作,計劃將一款SUV車型改造后出口到海外。其還對接了北汽,探討BJ40車型的合作可能。
另外,星空計劃已組建起幾十人的海外銷售團隊,并計劃繼續擴充至上百人。
但到了國外,消費者真的會買單么?無人知曉。
“左手”業務前景未明,另一邊,“右手”業務遲遲沒有進展。公開資料顯示,追覓并未取得造車資質,而監管已暫停發放新的造車資質。
另據21經濟網報道,追覓的首款量產車仍“卡”在造型評審階段。原計劃2027年2月量產的計劃,內部已不再提及。
03 | 當加班成為“標配”,勝算幾何?
追覓每一次向外擴張,員工招聘“先行”。
經濟觀察報援引一位追覓HR中層的話,稱:管理層有了新想法,人力資源部門需要以最快速度去落地、招人、組建BU等。
例如今年,追覓計劃招聘1000名清華學生,目前已簽約超過700人,被稱為“清華收割機”。
在社招方面,追覓多次“挖角”友商,備受爭議。追覓做家電,更傾向招聘美的、海爾、格力的員工。做茶飲,就優先把霸王茶姬的員工挖過來。近期,前北汽、小鵬底盤資深專家馬俊野、前奇瑞技術專家韓嵩嵬相繼加入追覓。
對此,九號公司CEO王野、影石創始人劉靖康都曾發文“內涵”過追覓。
對員工來說,加入追覓后,并不輕松,加班是標配。
據澎湃新聞報道,一張流傳在社交媒體上的截圖顯示,追覓子公司MOVA的高管批評深圳員工:早上9點后才到公司,晚上不到20點就下班了,而(蘇州)總部22點后還有不少員工在辦公室忙碌。
該高管還提倡,員工按時下班后1小時到家,晚飯后繼續未竟工作。員工創造的價值要達到公司雇傭成本的15倍以上。
事件發酵后,追覓回應,網傳信息的發布者并非追覓科技的員工。
但,加班確有其事。據經濟觀察報的采訪,一位追覓研發部門員工表示,一般晚上10點下班,最晚一次下班是凌晨三點。
一位追覓掃地機BU的員工透露,近期,BU長、HR頻頻強調工時考核,主管多次鼓勵延長工時至10小時以上。
部門HRBP每個月還會列出全員上下班數據,有員工因“每天平均工時不足10小時”,被HR在群內點名。
還在孵化期的部分業務,由于產品沒有上市,也沒有業績數據作為參考,BU長和HRBP更是多次要求員工“刷”工時,不能墊底。
這,顯然是無效“內卷”,并不是一種健康、可持續的經營管理模式。
綜上來看,追覓內外都正面臨著壓力:核心主業增量空間有限。跨界擴張,但攤子似乎鋪得太大。優秀人才持續涌入,但無效加班,很可能會磨滅他們的激情和創造力。
過去八年,年輕的追覓迅猛生長,增長可以掩蓋一切問題。
而如今,行業已經降速,潛藏的問題集體爆發,俞浩和追覓是否有足夠的耐心去破局解題?該如何穿越周期?這是他們的“必答題”。
說明:數據源于公開披露,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