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12時02分,谷神星一號(遙十九)運載火箭在我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火箭一級、二級、三級飛行正常,分離正常,四級點火飛行510秒后,飛行末段異常提前關機,未能將衛星送入軌道,發射任務失利。具體原因正在進一步分析排查。
對于本次失利,星河動力航天表示:向本次任務的客戶及所有關心和支持星河動力航天的朋友們致以最誠摯的歉意。
![]()
圖源:文章截圖
今年以來,這是中國商業火箭第二次發射失敗,8月15日9時17分,甘肅酒泉商業航天發射場的監控屏幕突然閃爍紅光。商業航天公司藍箭航天研發的朱雀二號改進型遙三運載火箭在升空至180秒時突然偏離軌道,尾部噴出異常火焰后墜毀在戈壁灘。
![]()
圖源:公眾號截圖
8月30日藍箭航天召開了飛行故障歸零評審會。經確認,故障定位于二級執行回路驅動器的高功率450V直流供電母線,在火箭二級飛行的低氣壓環境下出現電弧放電短路,進而導致控制執行機構故障,最終造成飛行失利。評審專家一致認可此次問題定位準確、改進措施有效,相關故障可歸零。
與谷神星一號和朱雀二號應用場景相似的,是SpaceX在2010年6月4日首次發射成功的獵鷹9號,截至目前獵鷹9號經歷了多次版本升級和技術創新,能夠實現陸地回收、海上回收、將宇航員送入軌道等技術。與其相比,中國商業火箭任重道遠。
中國商業航天頭部企業集體IPO
今年以來,藍箭航天、屹信航天、中科宇航、天兵科技、星河動力等多家企業相繼啟動上市程序,如果一切程序順利,那最有希望成為中國商業火箭第一股的就是7月25日與中金公司簽署輔導協議的藍箭航天。
不難看出,中國做商業航天的企業現在普遍很缺錢,畢竟科技項目是個吞金的“無底洞”。據“上海證券報”分析,藍箭航天近兩年虧損均超過10億元,頭部公司的巨額虧損反映了商業航天產業“三高一長(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長周期)”的典型特點。
而藍箭航天又在今年經歷了碧桂園的“釜底抽薪”。2025年4月25日,碧桂園突然宣布,已達成出售藍箭航天約11.063%股份的交易,總代價13.05億元。此次交易完成后,碧桂園將不再持有藍箭航天的任何權益。
2019年,當大多數資本對民營商業航天還持觀望甚至懷疑態度時,碧桂園創投卻豪擲5億元人民幣,領投藍箭航天C輪融資。2020年9月,碧桂園再次聯合紅杉、經緯等頂級風投,領投了藍箭C+輪12億元。
可惜碧桂園最終無法陪著藍箭航天一起上市了,此時“抽薪”更多是為了生存在進行緊急套現。公告里那句簡短的說明“資金用于保交樓項目建設”,道盡了碧桂園所有的無奈與急迫。
從缺錢的處境就能看出,中國商業火箭的發展任重道遠。SpaceX的星艦今年已經炸了四回,馬斯克照樣直播慶賀“拿到寶貴數據”。 這源于中美商業航天的生存邏輯截然不同,SpaceX有NASA百億訂單兜底,而中國民營火箭企業主要靠風投輸血。
中國商業火箭想要復刻SpaceX很難,其難點就在資金受限上。據多家媒體報道,SpaceX在2023年開始盈利,而SpaceX成立于2002年,中間歷經21年,資本市場和特斯拉不知道給它輸了多少血。
再比如,能夠殺出重圍的DeepSeek背后也有著雄厚的資金支持,創始人梁文鋒在2015年就創立了幻方量化,旗下有寧波幻方量化、九章資產兩家私募,2019年幻方量化的管理規模就破了百億,2021年一度突破千億大關。而蔚來、理想等新勢力車企也一樣,背后有著不少地方政府的大比資金支持。
很顯然,中國的商業航天企業背后缺乏強大的資本靠山,IPO似乎就成了不得不選擇的一條路。
和SpaceX差了多少?
聊到中國的商業航天和SpaceX的差距,“投資牛前景”的一句話非常恰當,中國正以政策驅動的穩健步伐追趕,而SpaceX則繼續以技術顛覆的姿態領跑。
SpaceX的獵鷹9號通過著陸腿回收已實現成熟復用,盡管回收后需要約50天的維護才能再次發射,但已經將單次發射成本壓縮至 3000美元/千克。2024年10月13日在星艦第五次試飛中,首次嘗試超重助推級“筷子”捕獲回收取得成功。
![]()
圖源:中國航天
“投資牛前景”表示,通過地面機械臂直接抓取返回的火箭助推器,不僅省去了沉重的著陸腿結構(約損失4噸運力),更將復用間隔縮短至小時級,單次使用成本僅2萬元,相比著陸腿方案降低了30倍。
反觀國內企業,2024年9月,深藍航天曾進行星云一號首次高空垂直回收飛行試驗,但一子級箭體在飛行試驗的最后著陸階段發生異常,未能取得成功。
同月,藍箭航天的朱雀三號成功實現十公里級垂直起降返回飛行試驗。朱雀三號首飛試驗任務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加注合練與靜態點火測試,并返回技術區檢測維護;第二階段以入軌發射為主要任務目標,同步嘗試一子級回收。
在衛星組網領域,差距與追趕同樣明顯。目前SpaceX的星鏈星座已實現全球覆蓋累計發射衛星超過1萬顆,據獨立天文學家喬納森?麥克道爾追蹤數據,截至2025年10月20日星鏈衛星在軌8680顆,其中業務化運營7448顆,其余衛星多已受控離軌并在大氣層燒毀。
據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2025年1月發布的消息顯示,目前,我國在軌衛星超過千顆,其中近半數為商業衛星。明顯與SpaceX存在不小的差距。
中國商業航天起步晚,腳步落后在正常不過了。如今追趕也不算晚,大航躍遷創始人陳曙光在活動中曾表示:“2024至2030年是中國民營企業研發可回收火箭的黃金時期,因為從技術、發動機、發射場、供應鏈、衛星市場和人才儲備來看,早期不具備這個條件,而如今產業鏈已經初步繁榮,為可重復使用火箭的研發提供配套支撐。”
但“投資牛前景”也指出了行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或許到2030年我們會發現,中國商業航天與SpaceX的真正差距不在技術指標上,而在是否建立了可持續的商業閉環。既能獲得政府支持,又能在市場中盈利;既能追趕先進技術,又能創造獨特價值。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