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的港股市場,小米集團的股價表現(xiàn)堪稱“慘烈”。從年內高點一路下探,累計跌幅已超30%。
比起普通散戶投資者,真正“虧麻了”的是參與定增的大型機構。
今年,多家機構以每股53港元的價格,斥資約400億港元認購了8億股小米股票,然而短短數(shù)月間,這筆巨額投資已浮虧超80億港元,虧損幅度著實驚人。從這一角度來看,小米此次的股價調整,并未過多波及普通低收入投資者,反倒讓手握重金的機構成為主要承壓方,不禁讓人調侃“小米是真不坑窮人”。
與股價暴跌相對應,曾經被奉為流量密碼的雷軍營銷與創(chuàng)始人個人IP,似乎正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
那些斥巨資參與定增的“豪門”投資機構,正為這場流量神話的崩塌買單。

雷軍“神話”不再
回溯小米股價的階段性暴漲,核心邏輯離不開兩大支撐:一是造車概念引發(fā)的市場想象空間,二是雷軍個人IP帶來的巨大流量溢價。
作為科技圈的“頂流”,雷軍將手機行業(yè)的粉絲運營模式完美移植到汽車領域,用網紅式營銷為小米SU7鋪就了一條“爆紅之路”。發(fā)布會上,他拋出“50萬以內最好看、最好開、最智能”的豪言,一句“媲美超跑”的宣言讓這款車瞬間引爆社交網絡——微博話題閱讀量破億、抖音短視頻播放量超百億,他親自為車主開車門的畫面更成為營銷經典。
憑借高頻互動與懸念式話題制造,小米SU7未交付前就積累了超10萬訂單,首批車主中超60%是小米手機用戶,粉絲黏性直接轉化為購車決策的底氣。這種流量裂變式的營銷成功,讓資本市場對小米造車寄予厚望,也為后續(xù)400億定增的落地奠定了基礎。
但流量是把“雙刃劍”,當營銷的泡沫被產品問題戳破,曾經的熱度便會轉化為反噬的洪流。
2025年3月,德上高速發(fā)生的一起嚴重事故成為信任崩塌的導火索:一輛小米SU7開啟智駕功能行駛時,未能識別施工路障,最終導致3人死亡。
事故發(fā)生后,網友翻出雷軍此前“全國無死角智駕”“自動躲避障礙物”的宣傳話術,與事故現(xiàn)場的監(jiān)控畫面形成刺眼對比。盡管小米事后將宣傳口徑緊急調整為“輔助駕駛”,并成立專項小組配合調查,但“智駕不安全”的標簽已深入人心。
更令人詬病的是,類似的安全爭議并未止步,年內已曝出3起小米SU7相關致命事故,官方僅以“持續(xù)優(yōu)化安全結構”模糊回應,未對車門解鎖設計缺陷等核心問題給出明確解答,引發(fā)公眾對產品安全性的深度質疑。
除了致命事故,小米SU7在交付后密集爆發(fā)的質量問題與營銷爭議,進一步加劇了流量反噬。
今年4月,SU7Ultra車型被曝“鎖馬力”事件:小米未經用戶同意,通過OTA更新將車輛最大馬力從宣傳的1548匹限制至900匹,讓車主陷入“花錢買高配,到手變低配”的尷尬境地。這種“互聯(lián)網式粗暴調整”,暴露了小米用軟件思維改造汽車工業(yè)的明顯短板,也違背了基本的消費公平。
隨后,號稱“紐北賽道同款”的碳纖維前艙蓋又被車主實錘“參數(shù)陷阱”——實測發(fā)現(xiàn)該部件既無導流功能,也未連接散熱系統(tǒng),內部結構與普通鋁制機蓋幾乎一致。面對質疑,小米僅以“道歉+2000元積分補償”了事,卻遭車主怒斥:“我們要的是功能,不是積分!”
更顯造車經驗不足的是細節(jié)品控問題。有多名車主投訴小米SU7存在大燈外框與翼子板翹邊的情況,浙江省消保委汽車專家明確指出,這是典型的設計缺陷——不同材質拼接處未預留合理公差,導致陽光照射下熱脹冷縮后部件變形翹起,“從事汽車投訴處理12年,原廠車型出現(xiàn)這種問題還是頭一次見”。從螺絲生銹、車機Bug到設計缺陷,這些看似瑣碎的問題,在流量放大鏡下被持續(xù)放大。
對于沖著雷軍個人信譽購車的用戶而言,每一個產品瑕疵都不是簡單的質量問題,而是對“雷軍”這個IP背書的直接傷害。與此同時,雷軍的個人形象也在頻繁的營銷操作中逐漸“祛魅”。曾經以“勞模”“創(chuàng)業(yè)導師”“厚道商人”形象圈粉的他,如今在公眾眼中逐漸淪為“首席推銷員”。
過于頻繁的曝光、重復的營銷話術引發(fā)了嚴重的審美疲勞,而發(fā)布會上將自家產品與保時捷、特斯拉等行業(yè)標桿單方面對比的“雷式對比法”,既被傳統(tǒng)汽車行業(yè)人士詬病“不夠謙遜”,也讓越來越專業(yè)的消費者感到“智商被挑戰(zhàn)”——參數(shù)不等于體驗,忽略底盤調校、長期可靠性等“隱性實力”的宣傳,終究難以長久服眾。
這種個人IP的過度商業(yè)化,導致雷軍近期出現(xiàn)明顯的“掉粉”現(xiàn)象,雖非斷崖式下跌,但核心粉絲的情感疏離與公眾好感度的下滑,本質上是個人IP與品牌高度綁定后的必然代價。

投資機構“虧麻了”
資本市場的反應最為直接。今年多家機構以每股53港元的價格,斥資約400億港元認購8億股小米股票,然而短短數(shù)月間,隨著信任危機持續(xù)發(fā)酵,小米股價一路下探,這筆巨額投資已浮虧超80億港元。
虧損背后,是資本市場對小米邏輯的重新審視:互聯(lián)網流量營銷或許能成就短期爆款,但汽車作為關乎生命安全的大宗消費品,其核心競爭力終究要回歸到安全性、可靠性與用戶體驗上。當營銷與產品出現(xiàn)嚴重撕裂,當流量溢價無法覆蓋品控缺陷,資本市場的用腳投票便成為必然。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的困境也折射出行業(yè)趨勢的深刻變化。隨著工信部“史上最嚴電池安全令”“智駕宣傳新規(guī)”等政策落地,汽車行業(yè)正進入“祛魅期”,曾經依賴的“擦邊球營銷”再也行不通。
數(shù)據(jù)顯示,2025年新勢力車企因虛假宣傳被投訴量同比增長180%,小米正是其中的“重災區(qū)”。在汽車之家等平臺,小米SU7的車主滿意度已從初期的92%暴跌至65%,“虛假宣傳”“過度承諾”成為高頻差評關鍵詞。這意味著,雷軍的個人IP雖能吸引流量,卻無法彌補產品缺陷帶來的信任損傷;流量營銷能帶來短期的訂單爆發(fā),卻撐不起長期的品牌價值與股價穩(wěn)定。
對于小米而言,想要挽回市場信心,光靠流量營銷已無濟于事。雷軍需要完成從“網紅”到“產品經理”的角色轉型,減少噱頭式宣傳,更多以專業(yè)身份解讀安全設計細節(jié)、參與用戶調研,用技術透明化替代參數(shù)炒作;同時,必須正視產品缺陷,拿出實質性的改進方案與負責任的售后態(tài)度,而不是用積分補償敷衍用戶。
對于投資者而言,小米的案例更像是一堂深刻的風險課:盲目追逐概念炒作與IP溢價,忽視行業(yè)本質與產品核心實力,終究難逃被市場教育的命運。
如今,小米的股價頹勢與400億定增的浮虧,不僅是對“流量神話”的一記重擊,更是對所有市場參與者的警示:在汽車工業(yè)與資本市場的雙重考驗中,唯有扎實的產品力、嚴謹?shù)暮弦?guī)意識與可持續(xù)的盈利模式,才能真正抵御風險、行穩(wěn)致遠。
雷軍的流量神話雖已遭遇信任危機,但這場危機也可能成為小米從“流量驅動”轉向“技術驅動”的轉折點——只是對于那些已經浮虧80億的機構投資者而言,這樣的轉型未免來得太晚了些。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