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至10日,第八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下稱“進博會”)在上海舉辦,全球目光再次聚焦這座連接世界的“超級樞紐”。
據悉,本屆進博會吸引了155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參會,參展企業總數超過4100家,美國企業參展面積更是連續7年保持第一。位于8.1館的美國食品與農業館(下稱“美國館”)三度亮相進博會,展區面積達350平方米,匯聚了19家參展商,集中展示美國優質農產品與服務。
日前,上海美國商會會長鄭藝在美國館內接受了《國際金融報》記者專訪。他向記者表示,在近期中美經貿磋商達成成果共識的背景下,本次參展具有重要意義。
![]()
上海美國商會會長鄭藝
“希望將更多產品引入中國”
2023年,上海美國商會與美國農業部合作參加了第六屆進博會,共同組織了首個美國政府官方展臺。如今,這一合作已攜手走過第三個年頭。
“我們在第六屆和第七屆進博會獲得了很大的成功。2023年進博會期間簽署的合作協議達到5億多美元;去年更是實現7.11億美元的突破。”鄭藝透露,今年美國館開幕首日(6日)即達成了580萬美元訂單。
開幕首日現場
雖然實際展覽只有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但在鄭藝的眼中,進博會早已成為溝通世界的橋梁。這接近一個星期的展示與交流,為結識更多新伙伴提供了鋪墊。
“即使這一次不下單,雙方也通過進博會這一平臺建立了聯系,成為了潛在的合作伙伴。這就是我們每年、每一屆都積極踴躍參與的原因。”
之所以選擇農業作為合作的切入點,鄭藝表示,是因為中美經濟有著很強的互補性,尤其是在農業方面——“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而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
連續參展進博會,鄭藝也注意到一些變化,比如規格、科技含量越來越高,口碑越來越好,更多企業選擇將這里作為新產品首發首秀的舞臺。
鄭藝表示,從第一屆進博會起就有許多美資企業積極參與,美國館在籌備過程中也收到了諸多美企報名。
“其實也有很多來自其他領域的企業想要報名參展進博會,只是因為與展館的定位不符而遺憾沒有參展。”鄭藝希望,未來能夠將更多中小品牌、不為大眾熟知的品牌通過進博會介紹到中國。
“中美之間沒有根本性沖突”
中美關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本屆進博會的舉辦時間正值中美兩國元首在釜山會晤后不久。
美國農業部數據顯示,2023年美國對華農產品出口達291億美元,中國是美國農產品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占美農產品總出口近1/5。2024年美國大豆出口總額達245億美元,其中對華大豆出口總額近128億美元,美國出口的大豆一半銷往中國。
在鄭藝看來,世界前兩大經濟體之間發生貿易摩擦是“正常的”,但貿易戰沒有贏家。因此,中美經貿磋商達成成果共識對雙方都是利好、是合作共贏,十分期待今屆參展的美國企業能在進博會上續創佳績。
鄭藝向記者進一步表示,會員企業實際上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中美關系的不確定性,進出口貿易會直接受到兩國關系的影響。但“兩國間其實沒有根本性的沖突,而更應該是一個互利共贏的關系”。
“只要消費者有需求,貿易就會一直存在。”鄭藝說,盡管受到了一些影響,但兩國之間的貿易交流一直沒有間斷。兩國間的貿易逆差其實是結構性問題。“解放日”關稅之后,雖然對中國的進口減少了,但東南亞等地對美國的出口也在增加,“對美國來說,他的總體貿易逆差其實沒有減少,關稅的最終買單人仍然是美國的消費者”。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