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在10月31日播出的一檔播客節目中宣稱,未來5到6年內,人們所熟知的傳統智能手機硬件設備將會消亡。未來用戶的設備將直接連接到人工智能(AI)服務器,并實時處理數據。這意味著人類將不再通過應用程序(APP)或操作系統直接與人工智能交互。
馬斯克在播客中解釋道,如今的智能手機實際上是人工智能系統的一部分,它們充當視頻和數據分析的節點。它們所配備的無線電模塊僅用于通信,并非真正的“智能設備”。而未來的設備將直接連接到人工智能服務器,能夠預先感知用戶的想法,并實時處理數據。這意味著人類將不再通過應用程序或操作系統直接與人工智能交互。
![]()
▲馬斯克
馬斯克:
未來,AI可實時生成任何視頻內容
馬斯克強調操作系統和應用程序將逐漸消亡,取而代之的是用于屏幕顯示、音頻處理及對最大化設備端AI算力進行優化的專用設備。這一變革將為AI硬件制造商、云端AI服務商以及專注于邊緣AI優化的企業帶來重大商機,因其可能重塑移動硬件與軟件生態體系。
在馬斯克的描述中,未來的手機硬件配置將會非常簡單,僅配備屏幕、音頻輸出、無線通信模塊以及用于本地計算的端側AI處理芯片,通過端側AI與云端巨型AI模型間的無縫協同,承載復雜計算任務。
![]()
▲資料圖
在馬斯克的描述中,未來的手機將可以實時生成用戶可能想要的任何視頻內容,這預示著高度個性化的按需內容創作時代來臨:AI可渲染定制電影場景、合成虛擬會議參與者,或根據用戶意念及語音指令生成增強現實疊加畫面。通過將AI能力最大限度地部署至邊緣設備,可顯著降低數據傳輸需求,從而優化帶寬利用效率。
過去五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增速顯著放緩,消費者需求趨于平穩,升級換代的理由也日益減少。除了馬斯克外,一些科技界最具影響力的人物——馬克·扎克伯格、薩姆·奧特曼和比爾·蓋茨,不再談論下一代手機,而是開始探討未來科技的發展方向。
下一代“手機”
將存在于人類大腦中?
有分析認為,馬斯克此次宣稱并非要立即淘汰iPhone或安卓設備,而是指明了技術演進方向——未來手機科技將不再局限于人類的手掌心,而是與人體生物機能深度融合。在他看來,智能手機只是過渡產物,下一代“手機”不會是一個拿在手中的硬件設備,而是將存在于人類大腦之中。
馬斯克關于智能手機“終結”的表態,實際上是在預示他期望其公司Neuralink打造的未來圖景:溝通、控制與計算都將直接通過大腦進行。馬斯克表示,Neuralink的目標是實現人類認知與技術的融合,徹底消除對手持設備的需求。該技術的目標極具顛覆性:徹底消除人與設備的物理交互。未來人們可能不再需要點擊、滑動甚至語音操作——僅憑神經信號即可觸發各項指令。
此前,Neuralink的首名試用者(一名癱瘓男子)成功使用該公司研發的腦機接口,僅憑意念就能移動電腦光標、瀏覽網頁,甚至玩電子游戲。馬斯克表示,患者只需動動念頭就能“在屏幕上移動鼠標”。Neuralink近日確認,另外兩名人類受試者已成功植入其腦機接口設備,這標志著思想與機器通信領域迎來重要里程碑。
這款名為N1植入體的裝置包含1000多個電極,分布在64根比頭發絲還細的超細導線上。它植入顱骨內,可以無線讀取腦電信號并將其傳輸到電腦。馬斯克表示,長遠目標是將這項技術從恢復運動功能擴展到最終實現僅憑意念就能進行交流、訪問數據或控制機器。
在2024年神經外科醫師大會上,馬斯克表示,Neuralink的腦植入技術不應成為富人的專屬奢侈品。他將這項手術比作激光近視手術,并指出如果由機器人進行,手術時間僅需約600秒(約10分鐘),最終費用約為5000美元,與目前美國激光近視手術的費用相近。
馬斯克稱,通過“超大規模”生產,價格最終可能會降至消費電子產品的價格——大約1000至2000美元,大致相當于蘋果智能手機的價格。
紅星新聞記者 王雅林 實習記者 卿瀅
編輯郭宇
審核 馮玲玲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