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自然很有趣:物種的多樣,讓相鄰兩種生物可以截然不同;但趨同演化也在發生——生活在相同環境的生物,即便基因完全不同,仍會長出相似的特征。
如果手機行業是個生物圈,那么一加就是這兩種矛盾邏輯的共生體。
自誕生起,一加就很不一樣。
它是最早一批高端硬件出海并贏得全球口碑的中國品牌;在 Android 系統碎片化最嚴重的年代,一加是極少數能提供接近原生純凈體驗的國內廠商;它也是最早倡導 CMF(顏色、材質、手感)理念的品牌之一,在「玻璃三明治」盛行的行業里,守著自己的一座山頭。

但命運似乎和它開了個玩笑。
自 2021 年起,一加在步步高體系下的獨立性逐漸縮減,兩個靈魂人物,一個離開創業,一個被集團事務占據了精力;一加與哈蘇的影像合作,止步于合同期滿,現在看起來更像是 OPPO 的墊腳石;如今的一加仍然是中國市場增長最快的品牌之一,但產品卻少了幾分「鋒利」,和友商愈發趨同。
一加變得更好了,卻也更加無趣了。
這就像一段關系進入「七年之癢」——時光磨平了棱角,新鮮感早已消散,但你仍然清楚地記得當初的對方的美好、獨特,那種「不將就」的氣質,令你著迷和深愛。
問題是——何日君再來?

按當下標準看,一加 15 是臺「毫無野心」的手機:
硬件性能中規中矩。命名不帶「Ultra」,卻硬要宣傳得像 Ultra。定價不上不下,缺了沖高的決心,性價比也顧不上。過于純粹的「電競旗艦」產品定義,雖然在 OPPO 的矩陣里合情合理,卻顯得和一加的氣質格格不入。
但只要不只盯著參數,你會發現一加 15 真正做對的事,早已刻在表面。
在「原色沙丘」版本上,科技與美學以一種《沙丘》式的史詩感交匯。中框的特殊紋理工藝,與背板的自然銜接,讓這款手機擁有近幾年里一加最出色、最具新意的握持手感。


它采用了微弧氧化 (micro-arc oxidation),又稱為等離子體電解氧化 (plasma electrolytic oxidation) 技術。
這是一種源自于航空航天領域的金屬部件加工方法,通過電化學技術將普通金屬的表面轉化出細密陶器的手感。將金屬中框投入電泳池,通上高壓電,金屬與氧以及電解液中的其它元素,在高溫等離子體作用下發生瞬間而強烈的反應,形成一層堅硬卻又細膩的氧化陶瓷層,并在過程中著色。
這個加工過程富有藝術性:在高壓電通電的一瞬間,即便是很小的一塊面積上,數以萬計的微電弧閃爍燃燒,如《沙丘》中漂浮的香料,仿佛星宿隕落。


用戶無法親眼看到這個美妙的過程,是唯一的遺憾。但他們可以享受到微弧氧化工藝的所有好處:
不同于傳統的陽極氧化和噴涂方法,高壓脈沖直接在中框表面上「雕刻」出天然的微晶結果,形成一種獨特、非「工業感」的細微紋理。
光線掠過時,它反射出隕石般的不規則光澤。用手摸上去,有著近乎陶瓷的觸感——久看不膩、久用如新。


和陽極氧化相比,微弧氧化能夠是讓膜層硬度極高、耐磨防腐,手感獨特。但這種工藝成本高,能耗大,以往只見于航空航天、生物醫療設備,以及汽車的核心部件。
而在一加 15 上,微弧氧化工藝首次和智能手機發生結合。材料科技向美學邊界的又一次延伸,這是一加工業設計團隊堅持了十年的路線。
一加 15 在我看來,證明了這個行業里仍有一群工業設計人員,在用「實用品」和「藝術品」的結合方式看待智能手機。無論這個品牌的命運如何,這群人仍然會記得一加代表什么,在各種地方做著或大或小的「反抗」,堅持一種長期主義的表達,since 2014.


在關于原色沙丘一加 15 的所有討論中,我看到一句話很喜歡:用最原始的方式,應用最具未來感的科技,這是《沙丘》世界的設定令人著迷的一大理由。
比如虛構的霍爾茨曼力場,能夠阻擋一切高速移動的物體,也讓《沙丘》中的戰爭顯得原始和充滿魅力。
從某種角度,一加 15 的原色沙丘,像是工業的冷峻理性和手工陶器的溫度質感相結合,正是這種「原始與未來共生」的具象化體現。

當今的手機市場早已進入一種「完美卻乏味」的階段:一樣超大的屏幕,一樣至尊的處理器,一樣多到數不清,卻仍然看不清的像素數……
或許 99% 的人看到一加 15,拿起它的時候往往只會注意上面那幾點——但會有拿 1% 觸覺、視覺的反饋足夠敏感的人,會留意到工藝和設計的存在感,沉默卻又大聲。如果這個人碰巧是哥老一加用戶,那種被 Babyskin、類膚材質養成多年的觸覺記憶,會立刻激活。
那是任何紙面參數和性能跑分,都無法量化的愉悅感。


十年過去,一加的命運已經不再完全由自己掌控,但那股「不將就」的精神,依然頑固地留存在產品的某些細節中,無法磨滅。
就像過去大部分一加手機那樣,一加 15 無法贏得所有人的喜歡,而是為了哪怕一小撮人能夠發自內心地說一句:「記憶里的一加回來了——不對,它好像從未離開。」
也許,這就是一加的「七年之癢」最好的答案。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