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價格戰還能停下來么?”9月15日,英國《金融時報》以此為題,對近期中國綜合整治汽車行業內卷式競爭的概況進行報道。
隨著近日《汽車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2025—2026年)》的發布,越來越多的外媒開始重點關注中國汽車行業的反內卷進程。
此前于9月13日,工信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汽車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2025—2026年)》(以下簡稱“工作方案”),其中重點強調 “進一步規范汽車產業競爭秩序”,包括加強成本調查和價格監測,強化產品生產一致性監督檢查,督促重點車企落實好支付賬期承諾等等。此外,《工作方案》還要求開展汽車行業網絡亂象專項整治,規范行業數據信息發布,依法打擊虛假宣傳、商業詆毀等行為。
![]()
零跑汽車生產線 視覺中國
不過《金融時報》認為,雖然中國對汽車行業的內卷式競爭踩下剎車,但并不會改變行業的發展方向;車企的競爭也不會終止,而是由簡單粗暴的價格戰轉向更加良性的技術競爭;同時,反內卷也不會改變外國品牌在中國的命運;而中國汽車在海外市場的銷量和競爭力將進一步加強。
多重因素推動綜合治理
2024年,中國汽車銷售3143.6萬輛、同比增長4.5%,其中新能源汽車銷售1286.6萬輛、同比增長35.5%;今年1—8月,中國汽車銷量達2112.8萬輛,同比增長12.6%。
但與此同時,價格戰已經讓整個行業承壓多年。據《經濟學人》援引野村證券的數據,過去兩年中國市場平均汽車價格下跌了19%,降至約16.5萬元。一些車型的一次性降價幅度約為35%。
“成功需要獲得規模,獲得規模需要降價,因此規模比利潤更重要。”《金融時報》援引克萊斯勒亞洲區前負責人、汽車資訊公司Automobility創始人比爾·拉索(Bill Russo)的話說。而這也成為殘酷價格戰的導火索。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今年前五個月,中國汽車行業凈利潤同比下降12%至1780億元。據路透社援引LSEG涵蓋33家中國上市車企的數據,該行業的凈利潤率中位數從2019年的2.7%降至2024年的0.83%。
同時,供應鏈上游成為內卷受害的重災區。2024年車企的應付賬款及應付票據周轉天數平均達到182天,接近國際車企賬期的2倍。
此外,內卷還導致許多汽車經銷商走向破產。《紐約時報》報道稱,價格戰導致經銷商的庫存價值持續縮水。該報還提及今年6月長三角地區四省市經銷商協會聯合發布的《關于敦請主機廠改善長三角地區汽車經銷商經營困境的函》,其中提到部分主機廠變相強制經銷商按照其定價規則,以低于成本的價格銷售新車。
在此背景下,國家有關部門開始著手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特別是今年6月,國務院《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正式實行,旨在推動實現行業公平競爭和良性循環,同時確保產品質量和消費者權益;9月,工信部等六部門又聯合印發《關于開展汽車行業網絡亂象專項整治行動的通知》,決定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為期3個月的汽車行業網絡亂象專項整治行動。而近期發布的《工作方案》,則是有關部門綜合整治汽車行業內卷式競爭的最新指示之一。
揭示發展新導向
《工作方案》中另一個受到關注的要點,是設置了“2025年力爭實現全年汽車銷量3230萬輛左右,同比增長約3%;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1550萬輛左右,同比增長約20%”的目標。
包括路透社、新加坡亞洲新聞臺等多家外媒,以及Cryptopolitan、Mitrade等金融機構都注意到,此次《工作方案》中提及的年銷量目標,低于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于今年年初預測的3290萬輛。此外,新能源汽車銷量也比中汽協此前預測的1600萬輛更低。
Cryptopolitan援引Rho Motion的數據經理查爾斯·萊斯特(Charles Lester)表示,這一放緩趨勢是補貼調整和競爭加劇的結果。但他補充說,季節性趨勢通常會提振需求,中國汽車的銷售額可能會在第四季度反彈。而隨著年末的臨近,外界對政府的新一輪補貼計劃如何推出,以及3230萬輛的銷量目標能否實現同樣極為關注。
分析人士認為,2025年銷量目標的降低,實際與《工作方案》中提出的2026年“行業運行保持穩中向好發展態勢,產業規模和質量效益進一步提升”的目標相契合。《工作方案》首次將“質量效益”與“產業規模”并列,釋放出從量向質轉變的明確信號。
另據工信部網站消息,工信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工作方案》準確把握國內國際經濟、產業發展趨勢,深入研究有利和不利因素對汽車行業的影響,提出的多項目標是科學合理和能夠實現的。
《金融時報》也援引拉索的話表示,雖然有關部門可能會采取行動“踩剎車”,但并不想改變汽車行業的整體走向。路透社、Cryptopolitan等多家外媒與金融機構也認為,《工作方案》體現了中國現在將更加注重公平競爭,推動市場更加有序。
重構行業新生態
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不僅關乎中國汽車行業整體生存狀況,更決定中國汽車產業能否在全球競爭中占據主動。在業內人士看來,隨著《工作方案》的逐步落實,中國汽車產業在未來數年將發生顯著變化和多重影響。
產業鏈健康度將得到改善。在政府相關部門推動下,自6月以來,已有多家車企宣布將供應商支付賬期統一至60天以內。而在不久前的9月15日,中汽協發表《汽車整車企業供應商賬款支付規范倡議》,并得到十余家主要車企的積極響應。
分析人士認為,遵守賬期承諾雖然短期可能使車企現金流管理承壓,但長期看,有助于其擺脫依賴擠壓供應商賬期的低效競爭模式。
行業優勝劣汰加速。比亞迪執行副總裁李柯曾在今年德國慕尼黑車展期間表示,中國汽車制造商有近100家需要“淘汰”:“即使最終只剩下約20家,也還是太多”。而在政策推動下,競爭力低下的企業將被更快出清,同時促進資源向優秀企業集中;而擁有更先進電動化、智能化技術的汽車將持續獲得支持。如《工作方案》中明確提到,要推進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有條件批準L3級車型生產準入,推動道路交通安全、保險等法律法規完善。
瑞銀投資銀行中國汽車行業研究主管鞏旻則認為,雖然價格戰和汽車制造商擠壓供應商造成了混亂,但當下的消費者可以以更低的價格享受更好的車型,這本身就是市場競爭帶來的技術進步的結果。
外資品牌持續下滑。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至2025年前四個月,自主品牌的市場份額已從2020年的34%攀升至69%。而曾經主導市場的外資品牌,其市場份額也因價格戰加速下滑。
《金融時報》認為,即使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也不會改變外國品牌在中國的命運;《經濟學人》也援引瑞銀專家帕特里克·胡默爾(Patrick Hummel)觀點強調,外資企業“無法在價格戰中與本土企業競爭”。
海外業務加速發展。《金融時報》預計,在行業競爭和政策變動的雙重壓力下,中國汽車企業將加速出口。今年1-8月,中國汽車出口達430萬輛,其中包括150萬輛新能源汽車,高于2020年全年的不到100萬輛,繼續領跑全球。該報援引高盛分析師預計,隨著出口增加,中國汽車行業的供需平衡將有所改善,新能源汽車工廠的使用率將從2024年的61%上升到2026年的81%。
《金融時報》認為,雖然中國有關部門以堅定決心對內卷式競爭展開綜合整治,但過去幾年持續的價格戰,已迫使國內最優秀的企業變得更加精簡、高效和創新,這意味著中國最強大的企業將在國內外同步蓬勃發展。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