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AI還在高喊「改變世界」,但是電網、變壓器和現金流已經開始喊累——AI狂熱夢想能不能跑得過物理定律?或許,是時候把OpenAI和世紀初的安然做個對比了。
OpenAI會是下一個安然嗎?
2001年12月2日,安然申請破產,是當時美國史上最大的企業破產案。

在這場震驚所有人的案件之間,最有名莫過于那句著名的「asshole」。
在安然申請破產的2001年4月17日的季度電話會上,它幾乎成了安然整個故事的「經典鏡頭」。
當時華爾街分析師Richard Grubman在電話會上追問:
「為啥你們每次發業績只給利潤表,從來不同時給一份資產負債表?你們的資金狀況到底怎樣?」
安然的CEO Skilling一開始打哈哈,繞來繞去就是不正面回答。
Grubman有點煩了,說:你們是我見過的唯一一家不愿在發業績時給出資產負債表的公司。
Skilling這時候突然情緒失控,結巴兩句之后,直接接了句:
「Well…thank you very much,we appreciate it…Asshole.」
這句話被完整錄音,后來在他受審的時候法庭又放了一遍,全場都聽得到。
更諷刺的是,安然內部有人還把這當成「CEO強勢反擊唱空者」的英雄事跡,做了各種惡趣味周邊:
比如把公司口號「Ask Why」改成「Ask Why,Asshole」印在T恤和貼紙上。
現在回頭看,這一幕幾乎是預告片:
當一個CEO在最應該拿出數據的時候,用辱罵來回應「要資產負債表」的要求,基本就可以關燈走人了。
那安然和OpenAI有什么關系?
X上著名的KOL Financelot說,最近奧特曼的采訪讓他聯想到了安然的那次電話會議。

推薦你點看聽一下,同樣是CEO,當被問及盈利問題,奧特曼的回應和眼神。
他回避了問題。比如:
1. 「收入遠不止這個數字」——好吧,不是130億,那究竟是多少?200億?300億?這和1.4萬億差多少?1.4萬億=14000億減去300億=還差13700億。這可不是個小數目。
2. 「想拋售股份請自便」——他這么說是因為公司發展至今,其股份始終以溢價交易。很多人爭相購入。這確實值得慶賀...但他完全回避了關鍵問題:至少13700億美元的資金缺口要從哪里填補。
OpenAI等明星公司燒錢不止,整個行業到2030年或將砸下5萬億美元,相當于燒掉一個英偉達!
而OpenAI每年需創造6500億美元的新增收入,來這些投資獲得合理回報。
當然,OpenAI現階段≠安然,安然的主要問題是因為「財務造假」。
安然是1985年成立的美國能源巨頭,通過氣、電等能源交易迅速擴張,后來還搞寬帶、通信等各種新業務。

在互聯網與金融創新疊加的90年代,華爾街和媒體都把它當成「新經濟」的明星。
但它用金融工程 + 會計技巧把失敗偽裝成成功,比如:
一簽幾十年的合同,就把未來幾十年的預計利潤一次性計入當期收入。結果就是:報表上利潤巨高,現金流卻很差。
大量設殼公司,把失敗項目的虧損和債務丟到表外,看上去資產負債表很干凈。到2001年,這種殼有上百個。
OpenAI倒不是造假的問題,只是這個泡沫現在有點大,人們都在想這個泡沫究竟還能再大到哪里去?
如果從財務角度無法確認的話,我們不妨從「物理學的」角度來推測一番。
畢竟,AI需要的芯片、算力工廠、電力都得遵循地球上的物理法則。
在資本與故事共同推高的AI浪潮中,真正的掣肘其實來自鋼筋、水泥、變壓器和電網。

在美國,AI「淘金熱」撞上了物理天花板
在美國,資本正像潮水般涌入數據中心建設,預算幾乎沒有上限。
很快,所有這些錢都立刻變成了對「AI超算」設備的瘋狂采購——芯片、服務器、空調、變壓器,乃至整個發電廠,應有盡有。
于是,紙面上的AI數據中心規劃圖已經堆積如山,創下歷史新高。
但問題在于,現實世界有其固有的法則。
把規劃圖變成現實,需要接入電網、鋪設光纖,還得找到愿意買單的客戶。
這遠非易事。
很多手握土地的人以為自己撞上了風口,想撈一筆快錢,卻根本不明白這個行業的復雜性和風險。
更何況,所有這些高端設備的生產和交付都有其物理極限,不是有錢就能憑空變出來的。
不出所料,一些項目已經開始延期。

按建設或規劃年份劃分的美國數據中心建設狀態(單位:吉瓦)
不過,盡管挑戰重重,科技巨頭在AI基建上的賭注卻越下越大。
開銷不僅刷新了歷史紀錄,還吞噬著他們越來越大塊的收入蛋糕。
更刺激的是,這場豪賭越來越多地由債務來買單。
像OpenAI和Anthropic這樣的明星初創,至今仍在燒錢虧損,只能靠著向投資者出售股權和發行債券來為天價的投入輸血。
根據高盛最近的一份報告預測,單單一個OpenAI,到2026年就可能燒掉750億美元。
就連現金流充裕的meta,也開始玩起了復雜的私募股權債務協議,把杠桿拉滿。

亞馬遜、Alphabet、meta、微軟的資本支出(單位:十億美元)
然而,錢再多,也無法憑空變出實物。
任何一種AI超算關鍵組件的短缺,都將成為整個AI基建浪潮的「限流閥」。
舉個最典型的例子:變壓器——就是那種能把一棟建筑接入電網的、房子大小的灰色鐵盒子。
就算美國有足夠的電力喂飽每一個規劃中的數據中心,現在也根本沒有足夠的變壓器。
據當地最大的發電設備制造商之一,GE Vernova的首席執行官Scott Strazik表示:
他們公司到2028年的變壓器和燃氣輪機產能,幾乎已經全部被訂滿了。
這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沒有額外的產能來加速生產了!
用他的話說,滿足美國電力的預期需求,根本不是未來5年能解決的問題,而是「10到15年」。
更別提還有施工許可、天然氣管道接入等一連串讓人頭疼的瓶頸。

上:全球數據中心容量(按能耗計算);下:全球數據中心容量(按占地面積計算)
上圖,一個方格代表1GW:
當前容量為70.8 GW,2026年底預測達到93.3 GW,2027年底預測達到109.2 GW。
作為對比,黃色框是整個英國的平均小時發電量。
下圖,一個方格代表600萬平方英尺:
當前容量為4.55億平方英尺,2026年底預測達到5.705億平方英尺,2027年底預測達到6.456億平方英尺。
作為對比,黃色框是全球所有Costco倉儲超市的總面積。
如今,AI和云計算巨頭們擲下的所有賭注,正轉化為房地產、建筑、能源等天文數字般的成本。
但最終,總得有人來買單。
業界打算盤是,靠消費者和企業為AI驅動的產品和服務支付更多的錢——
今天的聊天機器人和圖片生成模型,未來能進化成更昂貴的AI智能體,甚至人形機器人,為我們包辦一切。
如果這個未來真的到來,AI云服務的收入確實會像坐上火箭。
最樂觀的預測認為,其收入將在五年內暴增近9倍。

微軟、Oracle、CoreWeave、Alphabet、亞馬遜、Nebius的AI云產品與服務收入
但現實真的如此性感嗎?
摩根大通的分析師們坐下來,建了一個金融模型。
在把各種物理限制都考慮進去后,他們預測到2030年,全球AI基建的總投資將高達 5萬億美元。
然后,他們算了一筆更要命的賬:
為了讓這5萬億美元的投資能有10%的合理年化回報,AI產品每年必須持續不斷地創造6500億美元的新增收入。
這是個什么概念?
它比蘋果公司一年的總收入還要多一半,更是OpenAI目前年收入(約200億美元)的30多倍。
用一個更具體的方式來說,這相當于全球每一個iPhone用戶,每個月都要為各種AI服務額外掏出35美元。

當然,也有分析師認為,AI變現的路子很廣,比如廣告、或者面向付費能力超強的企業客戶提供專業服務。
但核心的矛盾已經暴露無遺:
一方面,AI公司和他們的資本伙伴在預測時,似乎對設備短缺的現實「選擇性失明」;
另一方面,他們又瘋狂地假設,市場會對AI產品爆發出前所未有的巨大需求。
毫無疑問,AI正在深刻地改變世界。
但別忘了,現實世界的物理法則,決定了這場革命的推進速度;而市場經濟的法則,將最終決定誰來為這場盛宴買單。
簡而言之,就一句話,OpenAI對于AI的瘋狂追求被現實卡住了:
創紀錄的資本支出與數據中心規劃遭遇實體基礎設施的現實制約。
安然當年已經是「假利潤+真虧損」,而OpenAI目前是真有收入和產品使用的。
而且兼聽則明,有人則認為兩者沒有可比性,安然是一群穿著劣質西服的家伙實施的騙局。

沒有希望OpenAI成為下一個安然,但是希望安然的故事能夠警醒OpenAI。
畢竟OpenAI成功了,或許意味著我們離通用人工智能的終局都近了一些。

彩蛋
歷史和命運就是這么神奇。
在2001年安然崩潰后,在標普500指數中取代了安然公司,你猜是誰?
英偉達!
而市值已經摸過5萬億的英偉達,正是當下AI熱潮中最好的注腳。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