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報(記者 馬嘉)隨著一針上百萬元的CAR-T(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等創新藥物陸續獲批并展現驚人療效,細胞與基因治療(Cell and Gene Therapy,以下簡稱CGT)這一生物醫藥領域的前沿賽道正迎來歷史性發展機遇。
9月12日,在中國細胞與基因治療大會(CSGCT)上,多位業內人士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中國CGT產業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較快。中國企業能否突破生產工藝、支付模式與監管協同等多重挑戰,將直接決定中國能否真正躋身全球CGT領域的核心圈層。
“天價藥”成本有望被“打下來”
CGT療法是一種通過修改或替換患者細胞或基因來治療疾病的精準療法,能夠延緩疾病進程,甚至提供終身治愈的可能。雖然“一針見效”令患者心動,但是動輒數百萬元的治療費用使大多數患者望而卻步。
在大會現場,有業內人士介紹,CGT療法成本高的主要原因在于需要個體化定制,生產工藝復雜、質控標準嚴苛、規模化生產難度大。目前,國內多數企業采用人工操作模式,自動化程度低,批次間一致性難以保證。
CGT療法的成本有可能被“打下來”嗎?中國細胞與基因治療聯盟(CSGCT)聯合發起人、君聯資本執行董事戚飛表示:“近年來,中國本土企業在CGT核心原料(如質粒、基因編輯工具、細胞因子、培養基)和生產設備(如一次性生物反應器、封閉式分離系統)方面實現了突破。國產供應商提供了價格更具競爭力的替代選擇,打破了國外廠商的壟斷,大幅降低了生產成本和對外依賴。另外,中國本土有更好的CDMO(為制藥企業提供工藝開發及生產服務的專業化組織)的服務,能讓企業以更低的資本支出和更靈活的方式推進項目。”
“當前,CAR-T療法針對的患者群體還很少。未來,CAR-T如果能治愈更多疾病,變成通用型藥品,我相信它的成本一定能被‘打下來’。”戚飛說。
目前,國內已獲批上市的CAR-T療法價格均在每針百萬元左右。該藥物連續4年參與醫保談判,均因昂貴的價格被國家醫保目錄“拒之門外”。
科濟藥業創始人、首席執行官李宗海表示,目前,市面上的CAR-T產品均是自體型產品,需要個性化定制,成本較高。對于企業來說,研發通用型CAR-T產品還需要不斷創新技術。“通用型CAR-T產品一旦做出來,一定會成為企業盈利的關鍵。”
劑泰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EO賴才達表示:“不同抗體療法在自身免疫疾病和腫瘤學領域都展現出重大突破,這必將推動新浪潮的興起?。遞送環節(如病毒載體、脂質納米顆粒LNP等)占據了CGT藥物生產成本的巨大比重。如何將藥物遞送到正確的部位,實現靶向編輯或重編程,這是解決許多治療難題的關鍵。我們正在探索能否找到合適的材料和組合,實現更精準的靶向;或許還能結合作用基團、納米抗體與LNP偶聯,實現超越組織器官層面的精確到細胞的遞送。”
我國CGT產業發展潛力巨大
9月12日,中國細胞與基因治療聯盟宣告成立,《中國細胞與基因治療產業發展及監管政策解讀藍皮書》同期發布。
中國細胞與基因治療聯盟(CSGCT)發起人&主席、杭州嘉因生物創始人兼CEO吳振華在大會現場表示:“2025年,全球大概2000個左右的CGT臨床試驗在進行。其中,中國CGT的臨床試驗數目已占到全球的50%以上。尤其是細胞治療領域(大家熟知的CAR-T療法就屬于該領域)的臨床試驗數目在全球臨床試驗數目中的占比已經超過60%。”
在《“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中,CGT被列為戰略性前沿領域。目前,在北京中關村生命科學園、上海張江藥谷、蘇州BioBay、深圳坪山生物醫藥產業園等產業集群,CGT創新生態圈已形成,為企業提供從研發、臨床到產業化的全方位支持。
“作為制度創新先行先試區,北京市海淀區在強化原始創新策源功能、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的同時,全力推動CGT產業全鏈條發展。”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產業促進三處副處長袁學勤說。
近年來,CGT領域成為資本追逐的熱點。據藥融云數據庫統計,2023年,國內CGT領域有超過50家企業獲得累計近90億元的投融資,其中約有20家企業獲得超億元人民幣的融資。
戚飛認為,在生物醫藥領域,CGT從出現到爆發不過10年,還是個新興領域。但它是治愈型的藥物,比如用基因治療一些罕見病,有效率能達到90%以上,傳統藥物很難做到。
“我們做投資,看的是長期效益。隨著技術的不斷突破和政策環境的持續優化,我國CGT產業正迎來發展黃金期。未來,中國企業有望成為全球CGT領域的重要一極,在市場規模上占據重要地位。”戚飛說。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