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證監會的一紙調查結果,讓原本就身處退市風險警示狀態的*ST東通(東方通)再度成為市場焦點。
連續多年的財務造假與欺詐發行行為,不僅觸及監管紅線,更直接將其推至退市邊緣。
因為重大違法,證監會已經拉響高危警報,六萬名股民的投資或將面臨巨大損失,一場大難即將臨頭。
![]()
東方通曾被譽為國產中間件領域的龍頭企業,其創始人張齊春作為技術背景出身的行業先驅,一度帶領公司占據國內三成市場份額,與IBM、Oracle等國際巨頭分庭抗禮。
2014年,東方通成功登陸創業板,成為A股市場中“中間件第一股”,一時風頭無兩。
然而,隨著企業控制權的更迭,公司命運急轉直下。2016年,隨著對一家網絡安全公司的收購,原企業實控人黃永軍進入東方通,并逐步接替張齊春成為新任董事長及實際控制人。
也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公司戰略和治理結構出現重大變化,最終導致造假行為的滋生。
根據證監會披露,東方通在2019至2022年間連續多年虛增營業收入,盡管總金額僅四億余元,遠不及歷史上某些財務造假大案,但其持續時間之長、性質之惡劣,仍直接觸發了創業板強制退市條款。
更嚴重的是,公司2023年進行的非公開發行融資,所依據的正是此前被粉飾的財務數據,融資規模高達22億元,涉嫌構成欺詐發行。
![]()
盡管公司及相關責任人面臨2.7億元的罰單,但相比于其融資金額,違規成本仍然較低,這也再度引發市場對資本市場違法成本過低的討論。
不少投資者質疑,行政處罰是否足以震懾后來者?是否還應有進一步的刑事追責?
而從企業發展的深層原因來看,東方通的危機并非一朝一夕形成。在黃永軍接手后,公司頻繁推進并購與業務轉型,其中于2018年底收購的泰策科技成為財務造假的主要操作平臺。
值得玩味的是,該公司在完成歷史使命后不久便被折價出售,試圖掩蓋痕跡,卻終究未能逃過監管的審查。
這一切的背后,也反映出部分上市公司在實控人變更、戰略迷失及業績壓力下鋌而走險的現實。
東方通從一家技術驅動、市場領先的優秀企業,淪落至今日的退市邊緣,不僅令人唏噓,更提醒市場:公司治理與內部控制一旦松懈,再輝煌的過去也難以阻擋崩塌的到來。
![]()
而對六萬股民來說,這一切更像是一場無妄之災。
在調查結果公布之前,公司股價甚至還出現了一波短期上漲,許多投資者誤以為迎來轉機,紛紛加倉等待回本。
然而真相大白后,市場信心徹底崩潰,股價急劇下跌,投資者損失慘重。
盡管后續仍可能面臨民事索賠甚至刑事程序的啟動,但對普通股民而言,挽回損失的道路依然漫長且充滿不確定性。
證監會雖然強化了對財務造假“零容忍”的立場,但在投資者保護與救濟機制方面,我們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作為上市公司,任何挑戰底線的行為,最終都難逃監管和法律的嚴懲。而投資者終究是企業違規的犧牲品。
東方通的教訓,值得每一個股民深思。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