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周天財經
周天財經 原創出品
買保險很難買,賣保險也很難賣,一是不懂,二是怕坑,總結來說,是怕損失,需要確定性和獲得感。但舊模式的保險,給不了這些確定感,產品琳瑯滿目、條款紛繁復雜,幾十頁合同,還都是長難句。
再深層一點的顧慮是,保險顧問有自己快速成單的利益訴求,給的建議是否中肯,能不能站在自己這邊,讓人沒把握,我索性擺爛,很多保險我拖了很久沒買。
但在風險里裸奔不是辦法,內心還是有隱憂。同時又看到今天大模型深入產業,agent概念正熱,很自然地,我就期待,能不能有個保險AI agent,可以把我帶向一個確定性答案,幫我對比核心條款,讓我做選擇題,別讓我做填空題。
所以每當我聽說有新的保險agent出來時,我都是第一時間去試用。
9月12日,在2025 Inclusion·外灘大會上,螞蟻保發布了新一代超級智能保險顧問「蟻小保」。想到這幾年螞蟻擁抱AI很激進,我打算拿幾個生僻問題去刁難一下保險AI agent,看看能不能解決自己的保險裸奔問題。
01 一個全新的保險智能體樣板
第一個問題就比較刁鉆。
以前有家人給我買過重疾險,但買前并沒問我的健康情況,而彼時我剛剛進行過體檢,查出一些異常指標,聽聞過一些案例,如果健康告知時有遺漏,會導致后面保險公司拒賠。
問了一些人,但沒有確定答案,這類問題一定是個剛需。
這次我替家人問一個問題,黃斑病變是否影響投保,蟻小保給的答案出人意料的確定,并標注了答案來源是:安心賠。
![]()
我的另一個知識盲區是車險。慚愧地說,作為十年老車主,我一直分不清三者險和車損險。
于是,拿到蟻小保問了下,結果是,開車十年,我第一次搞清楚了三者和車損險的區別。這里面很關鍵的是,蟻小保會用結構化的圖表來拎出重點區別。
![]()
后面,每當我對比兩種保險產品有何區別時,蟻小保也都是這樣來為我圈出重點差異來。此處得感嘆一句,會做表格的保險agent,才是好的agent啊。
還有很特別的一點是,如果我要求推薦螞蟻平臺以外的產品,即便我會去別處成交,agent也依然會給我優先推薦,蟻小保真是大公無私,這很符合螞蟻集團保險事業群CTO孫振興所介紹的:「蟻小保」具有「0傭金導向」「0知識盲區」的特點。
我打算再給蟻小保上上難度。
這次,我倒著問,我只說特征,讓蟻小保去找符合特征的產品,比如,我想要選理賠滿意度高的百萬醫療險產品,要求列出兩款這種產品來,蟻小保的確提供到了。
![]()
還有重疾險里面,有個比較關鍵的情形是:癌癥、心腦血管疾病是否支持多次賠付,這是個很實用的條款,于是我讓蟻小保去幫我找出能夠二次賠的產品,也依然做到了。
到這里,我就發現基于自然語言的思考太重要了,是最符合用戶求助習慣的,會根據用戶的一句話,去倒查條款,去檢索保險知識庫。這可能是保險AI agent該有的功能。
![]()
過去買保險,上面這些問題都得靠人來解釋,靠用戶自己去條款里一條一條地翻找,今天用戶提需求,agent幫用戶去條款里找。
蟻小保會注重呈現出AI進行推理的思維鏈,答案是極簡的,但推理過程卻是翔實地展示出來的,讓我們清晰可見信息路徑,用AI行業研究者的話來說,「一切的工作為了讓用戶看見」。推理的可視化,會給用戶一種爽感。簡潔的答案,給人爽感,而完整呈現出的推理過程,讓人看著推理模型在忙前忙后的,也是一種爽感。
這時候,我發現了AI時代,智能保險顧問大不相同之處了,和以前相比,大模型大大縮短了用戶路徑,問答習慣是「擬人化」的,保險的確是最適合大模型多輪問答的業態,比如,有時候我也會嫌蟻小保問了太多,我裝作不耐煩,這時候蟻小保能識別出我的焦躁,會立刻調整語氣措辭,給出更加簡潔明了的答案。
![]()
谷歌前CEO Eric Schmidt與斯坦福研究院首席執行官David Parakh在PARC Forum上進行了一次對話,他談到,AI如何改變人與計算機的互動?人與工具的關系遲早會改變,這種改變已經在發生。
的確,這種改變正在保險領域發生了。
02 當我試試更多的保險AI
用完蟻小保,我好像看到了agent該有的模樣,那其他家是不是也能做出來。于是我再去其他平臺,用同樣的問題來拷問一下,才發現自己天真了。
比如,當我到DeepSeek提問,其推理思維鏈也較為完整,也能用表格來進行產品對比,但當我點開其提供的鏈接,想看看信息出處,才發現有不少信息來源是四六文摘網,這種聽起來就很陌生的渠道,公信力有點存疑;
![]()
蟻小保的思維鏈里也會標注信息出處,于是我試著點開蟻小保信息來源,發現大多數來源是螞蟻自己制作的「行業精選」,這種已經有精心篩選與編輯的深加工知識庫,給人的信任感會不同。
回到DeepSeek繼續提問,我發現一旦多問幾個問題,DeepSeek的反應就變慢了,提完問題后,遲遲沒有列出思維鏈。等待時間較久,一分鐘后出現了:當前繁忙,稍后再試。
![]()
于是我打算切回保險平臺,選了兩家知名的保險公司、平臺,再問一些相似的問題,發現沒有得到有效解答。
我發現其他平臺并沒有邏輯推理能力,一旦關鍵詞對不上,就無法理解問題,無從作答。其次是,蟻小保可以用發語音的形式進行交互,這兩家保險平臺目前也不支持語音輸入。
![]()
這兩家的邏輯也更加趨向營銷導向,只要點擊找顧問,就會直接跳轉到微信,得添加客服企業微信,原本只是問一個小問題,卻得先加一個企業微信,多一個步驟,而且一旦加了企業微信,就會在朋友圈收到廣告,打擾性更高,因此我不會輕易加微信,測試就此打住了。
03 把過往積累的多個能力塞進蟻小保
為什么蟻小保的解答如此有效直給?我研究了一番,發現螞蟻把過往非常多的能力積累,整合進了螞蟻保的AI agent當中。
可以理解為一個入口,一處交互界面,背后聚合多個agent的能力,是根據用戶的自然語言去匹配相應的助理。
這不是一日之功,從「選品、配置、理賠」三個環節,螞蟻保一直在用AI模型的方式來破題。
比如,在如何選保險上面,螞蟻保把一套AI模型塞進了「金選」里面,螞蟻保的AIMM金選模型下設5個維度(投保門檻、保障范圍、性價比、保司經營、服務理賠),細分12個保險分類,對產品的產品力和公司力進行評分,851個決策因子,覆蓋了不同消費者關心的各類問題。從「螞蟻保」平臺數百款產品中,甄選出各細分保險產品類別前10%的產品。
螞蟻保「金選」負責人嚴捷曾表示,金選標準不與銷量掛鉤,「金選」的目標集中于把模型和產品評價體系打造好。
KPI定的不一樣,結果自然是不一樣。
金選模型構建起來之后,就到了「省心配」的配置環節,據螞蟻保「省心配」的張程介紹,「省心配」團隊研發了HRAAM保險配置模型。用戶輸入基本信息后,HRAAM模型就會通過風險分析、保障評估、產品匹配三個步驟進行配置,生成推薦方案。
張程也談到,「省心配」本著客觀、公正的原則,根據用戶的個人情況和實際需求來推薦配置方案,完全不受產品熱度、銷售傭金等其他因素的影響,也不會向用戶和保險公司收取費用。在「省心配」的推薦邏輯里不會摻雜商業利益,完全是從用戶利益出發。
內部人士著重表達了一個理念,對平臺來說,希望「省心配」服務與商業目標之間盡量是解耦的,同時最后也能達成一致,在提供有價值的服務、協助客戶準確科學配置保險的基礎上,順道達成商業目標。
從金選到省心配,每一個模塊的立意,都是和傭金變現脫鉤,這才使得蟻小保做到0傭金導向,把屁股坐在用戶一邊。
除了選對產品,理賠服務是最緊要的一環,是最讓用戶有獲得感的時刻,稍有不慎就容易產生信任危機,對此,螞蟻保仍然是用AI來解決理賠問題。
這就是安心賠業務。支撐安心賠服務的底層技術,被稱為「理賠大腦」,螞蟻保的思路是「教會機器做決策」,簡而言之,就是建立底層知識圖譜,用足夠大量的案例,訓練機器進行分析并形成判斷,同時專家會及時介入糾偏,這成為了保險行業內首個商用的無人工干預的理賠系統。
螞蟻保在理賠這件事上做的很激進,把用戶無法知曉的理賠指標,直接預先展示在銷售端,2024年開始,「安心賠」展示每款入選保險產品的四個指標評分:一次提交成功率、時效達成率、結論接納率和賠付滿意度。這個分值,會放到前端購買頁面來顯示,用戶在購買保險時就能直觀了解該產品的理賠服務水平,不用等到需要理賠時才知曉。
相信這是掌握AI能力的平臺把保險公司又往用戶的面前,狠狠推了一把。
不僅如此,根據我從內部人那里打聽,螞蟻保準備整體對外輸出這些體系化能力,「蟻小保」會同步搭載在智能保險服務開放平臺「螞蟻保蟻橋」上(簡稱「蟻橋」),接入「蟻橋」的保險公司都能使用「蟻小保」的能力面向客戶,做到「有問必答、全程守護」,能大幅提升保司服務體驗和運營效率。
對于保險的智能顧問,我逐漸摸到了兩層衡量標準,第一層是可用,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應。第二層是不要太銷售導向,利益沖突別太明顯。
一款簡單產品背后,很可能是觸及保險行業靈魂的深層變革,看著答案簡單直給,實則是舍棄掉巨大利益,這樣的和商業解耦的保險AI顧問目前還不多,但是是行業應有的方向。
*僅介紹產品,不構成推薦保險的建議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