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時代,運用AI技術解決生活難題已經司空見慣。一名來自美國芝加哥的母親不僅利用AI技術輔助育兒,還開發了一款名為“崩潰日記”的AI應用程序,幫助人們更有效地宣泄情緒。該應用自4月上線以來,已經幫助用戶進行了上萬次心理疏導。
這名34歲的母親卡里瑪?威廉姆斯分享稱,在育兒壓力特別大的階段,她開始將AI作為一種心理健康工具使用。在長時間的工作后,威廉姆斯常常感到疲憊,卻仍需全心陪伴五歲的孩子。于是與人工智能交談成了她的“重置按鈕”,幫助她在進入媽媽模式前放松下來。
![]()
▲卡里瑪?威廉姆斯
威廉姆斯說:“我和AI傾訴,表達作為父母的復雜情緒,比如不知所措、羞愧、覺得自己失敗等,這都讓我感到釋放和解脫。”
于是,威廉姆斯希望能將這一服務開發成產品幫助更多的人,盡管自己并沒有相關的工程學背景。剛開始構建這個網絡應用時,威廉姆斯甚至不知道如何構建產品結構,更不用說設置后端了。AI幫她撰寫了產品需求文檔,審查代碼,并制作了演示文稿(PPT)。
威廉姆斯說:“一個軟件工程師一天能完成的事情,可能要花我一周時間。我一邊搭建應用程序,一邊學習。”
使用AI軟件并不意味著將育兒的工作外包出去,而是減輕父母的精神負擔,使其能更好地陪伴孩子。現在,這一應用程序已經開發完畢,父母們能以更個性化的方式與AI進行交流。
與威廉姆斯開發的應用程序中的虛擬角色對話后,AI會根據傾訴內容提供一條貼合情境的回復。隨后,系統會提供兩個選項:繼續“崩潰”或選擇“平靜”。若選擇繼續崩潰,用戶可進入一個敲擊游戲,通過點擊屏幕“打破”虛擬手機來宣泄情緒;若選擇平靜,則可參與其他舒緩活動或進行呼吸練習。
“傳統的心理治療需要時間,在治療中,你需要找到與自己契合的咨詢師,并與之建立信任。而AI能夠定制化地與你產生共鳴,讓你即刻感受到被傾聽和被理解的滿足感,這種非評判性的體驗是許多人迫切追求的。”威廉姆斯說。
不過,威廉姆斯也表示,她深知傳統治療與AI工具各自的重要性。她的目標并非取代傳統治療,而是提供一種輔助服務,作為人們邁向專業心理咨詢、勇敢表達情感需求的第一步。
紅星新聞記者 王雅林 實習記者 周月瀟
編輯 張莉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