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手”的底層邏輯是在
“不確定性”中錨定“確定性”
在半導體這片波濤洶涌的科技前沿領域,楊云春的名字代表著一種少有的戰略定力。
他的人生并非跌宕起伏的冒險小說,而是一部精密計算的產業棋譜——精準嵌合產業脈搏,巧妙踏準產業浪潮的臨界點。
01
2025年,對于賽微電子來講,是不平凡的一年。
這一年,是賽微電子上市十周年,也是賽微電子厚積薄發的轉型之年。
創業17年,賽微電子董事長楊云春在上市公司企業家交流中心組織的“上市公司企業行”的座談會上復盤了自己和賽微電子的“來時路”。
楊云春的人生軌跡與中國科技產業的崛起同頻共振。
九十年代初期,正值中國開始自主建設衛星導航系統的起步階段。楊云春在哈工程慣性導航與儀表專業開啟了自己的求學歷程。他研讀了大量的論文、書籍,專業水平突飛猛進,同時也深刻體會到當時中外科技水平的差距。
1998年,楊云春獲得赴美國加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機會,開始從事高精度慣性導航和衛星導航深度組合技術研究。在海外的這段時間,他積累了豐富的海外研發與產業經驗,意識到中國在高端導航和傳感器領域大有可為。
“為祖國工作,才能感受到科研工作的意義,才能更有動力”。他放棄了美國的高薪、綠卡、頭銜和優渥的工作環境,毅然回國創立耐威科技(賽微電子前身),這一決策不僅開啟了他和賽微電子的創業征程,更注定成為中國MEMS產業發展史上的關鍵注腳。
實現夢想并非易事。楊云春經常帶領核心團隊加班加點、沒日沒夜地埋頭苦干,還要處理資金短缺、市場開發等問題。2008年金融風暴席卷全球,金融危機寒流肆虐,但這也無法撼動他們創業報國的初心。
豐富的學識和跨文化、跨領域的閱歷,讓楊云春在創業之初就精準鎖定“慣性導航+衛星導航+組合導航”的三位一體發展路徑,成為當時國內唯一一家既能研制慣性導航產品,又能研制專業衛星導航產品的民營企業。
“填補國內高精度導航領域空白”這一選擇,既是楊云春當時能力與資源所及之“最優選”,也為日后公司熟悉市場、沉淀技術、磨煉團隊、積累資本、產業卡位打下深厚根基。
2015年5月,隨著中國科技的迅猛崛起,楊云春也帶領公司成功登陸深交所創業板。
02
楊云春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上市,對于他來講,僅僅是沖刺的開始。
早期深厚的學術背景不僅賦予他理解復雜物理原理的深度,更培養了他穿透產業表象、洞察技術發展關鍵節點的獨特能力。
回顧賽微電子的成長,楊云春表示,早在2012年公司就已重點關注MEMS技術在導航領域的應用。耐威科技的主營業務是慣性導航,對于追求高精度、輕量化、低功耗的慣性導航系統而言,新興的MEMS(微機電系統)是不可或缺的技術。公司首次公開募集的資金重點用途之一,便是高精度MEMS慣性器件。
此后的發展表明,這是一次對技術趨勢的精準把握,彰顯了楊云春深厚的學識積累與敏銳的洞察能力。
彼時,萬物互聯的傳感器革命尚未爆發,物聯網、消費電子、工業和醫療領域的巨大需求尚未涌現。2008年全球MEMS市場規模僅60億美元,中國市場更是一片空白,90%的傳感器依賴進口。國內外的半導體代工廠和產業園區正在圍繞邏輯、存儲、功率等芯片,開展更小工藝數字的激烈競爭,中國的MEMS傳感器芯片代工事業尚處于萌芽時期。
楊云春選擇果斷落子。他獨具慧眼準確識別出這個隱藏的價值洼地——MEMS(微機電系統)傳感器,一個技術壁壘極高卻未被充分開發的“戰略縫隙”。楊云春認為,MEMS不是縮小版的IC,它是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的接口,汽車、消費電子、工業、醫療的數字化和智能化,必然催生海量的交互需求,半導體與MEMS已是導航工業繞不開的一環。
這種差異化認知,在公司上市后加速轉型的過程中徹底顯現。
03
2016年,是楊云春和賽微電子轉型的關鍵一年。
創業板資本平臺不僅為技術創新提供了支撐,更讓楊云春獲得了整合全球資源的底氣。
賽微電子下定決心,開啟了戰略轉型——
7月,賽微電子全資收購全球領先的MEMS芯片制造商瑞典Silex Microsystems AB。同期,引入戰略股東北京集成電路基金。
11月,賽微電子啟動北京“8英寸MEMS國際代工線建設項目”(FAB3),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當時規模最大的單體MEMS代工廠。
一連串眼花繚亂的“大動作”背后,有不解、有質疑、有爭議,但楊云春內心卻無比篤定——“先買能力,再引客戶,放大規模,為國產化鋪路。”
在收購Silex Microsystems AB前,這是一家2000年成立、服務過歐美一眾巨頭公司的行業“隱形冠軍”,掌握硅通孔、玻璃通孔、晶圓鍵合、深反應離子刻蝕等核心工藝技術和工藝模塊,以及先進的硅通孔絕緣層工藝平臺(TSI),技術可以推廣移植到2.5D和3D圓片級先進封裝平臺。
Silex成長初期,主要依賴外部融資,資金鏈壓力限制了其自主擴產和技術迭代能力。作為一家瑞典企業,Silex早期的市場主要集中在歐美地區,對中國等新興市場的滲透不足。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火遍神州大地時,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MEMS消費市場(智能手機、汽車電子需求激增),Silex不想錯失市場紅利。
獨具慧眼的楊云春判斷,Silex的工藝與客戶資源極具戰略價值。旋即,楊云春通過資本注入、客戶資源整合以及產能轉移,發揮了Silex的技術優勢和國內的市場優勢,為Silex的發展提供了充分支持,最終Silex在2019-2024年連續六年成為全球MEMS純代工廠商第一名。這一收購不僅化解了Silex的經營困境,更成為賽微電子從導航設備商轉型為全球MEMS龍頭的關鍵跳板。 全資收購Silex的同時,楊云春馬不停蹄的啟動北京“8英寸MEMS國際代工線建設項目”(FAB3)——加快把外部能力變成國內資產。至此,賽微電子構建起了“全球技術+中國市場”雙輪驅動機制,同時建立了對國內大客戶(消費電子、汽車、工業)的一條可復制供應鏈路徑,成功打造了自主可控的國產MEMS代工線。
![]()
楊云春曾將這一轉型形象地概括為“從喝奶到養牛再到牧場”的演進過程。在楊云春看來,并購Silex是繞過較長技術自研周期的高效路徑,是獲取先進工藝、專利與客戶最直接方式(盡管后續受到ISP政策限制,但當時對于賽微電子國內FAB的建設、機臺配置、初期的工程及工藝技術基礎,仍具有戰略意義),對于Silex本身壯大也是一種多贏的選擇。
賽微的起家并非高舉高打,而是將有限資源如激光般聚焦于“非競爭性高端定位”:不盲目追逐摩爾定律尖峰,而是錨定制程復雜多樣、價值密集的特定MEMS賽道。這個精準的戰略切口,為公司撬開了巨大的生存與發展空間。
當數字時代智能革命全面引爆MEMS需求時,今日的賽微電子已建立深厚壁壘,成功切入行業頂級供應鏈。
04
2018年3月,全球貿易格局驟變,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脆弱性徹底暴露,半導體產業在逆全球化風暴中出現裂痕。
這時,市場才恍然,當初楊云春用“小切口”鑿開大市場,用技術杠桿撬動自主可控的含金量還在不斷上升。
當“國產替代”從口號化作國家意志下的明確戰略方向時,楊云春再次抓住歷史契機。
如果說MEMS是楊云春對“需求側變革”的精準捕捉,那2018年投資設立聚能晶源、聚能創芯,涉足高端特種工藝芯片的設計、開發、生產,則是對“技術革命”的敏銳預判。
當業內還沉浸于低端紅海競爭時,楊云春認為中國龐大的終端消費市場必然內生出巨大高端芯片需求,產業安全與國家戰略轉型雙浪疊加將創造歷史機遇。他迅速布局國產替代關鍵缺口,將資源集中于國家戰略級技術高地。他深知,真正的戰略卡位并非追逐眼前熱點,而是精準鎖定國家產業鏈最薄弱的節點,融入“自主可控”的國家科技戰略宏圖,于是在第三代半導體領域撕開一道屬于中國的技術裂口。
這不僅是一次重大的商業策略,更體現了他與時代同頻共振的戰略智慧。
這種選擇背后,是楊云春對產業技術范式變革的深刻理解及面向未來的戰略決心。
“第三代半導體的競爭,本質是‘新賽道’的又一次卡位戰。”如今的氮化鎵行業,隨著新能源汽車放量、消費電子快充升級,市場容量快速擴充。Yole預測,2023-2028年GaN功率器件年復合增長率(CAGR)達56%,2028年市場規模超30億美元。聚能創芯憑借出色的氮化鎵功率器件與應用方案、領先的GaN-on-Si外延技術,獲得資本市場青睞。
05
2022年,在導航業務尚未完全剝離之際,楊云春以“壯士斷臂”的決心推動賽微電子全面轉型半導體行業,集中資源投入MEMS核心賽道。
數據顯示,在2020-2025年上半年間,賽微電子持續研發硅光子、微振鏡、微透鏡、紅外、慣性、壓力、氣體、溫濕度、微流控、諧振、濾波、硅麥、超聲波、微開關、硅晶振、MEMS-OCS、3D硅電容等各型MEMS芯片的生產制造工藝,研發投入超18億元,占營收比重最高達44.28%。
不斷夯實技術積累的同時,賽微電子完成身份重塑,成為一家自主可控、國際化布局的高端集成電路芯片晶圓制造廠商。
在MESE行業“黃金十年”的開端,賽微電子已經做好了乘風踏浪的準備。
2025年6月中旬,賽微電子宣布擬向Bure、Creades等轉讓其持有的 Silex 45.24%股份,交易對價23.75億瑞典克朗(折合人民幣約為17.83億元)。
7月28日,賽微電子官宣已完成瑞典Silex控股權交割。
本次交易后,賽微電子不再控股瑞典Silex,但仍保留了45.24%的參股股份及2名董事席位,保留了參與重大事項決策的權利。
回顧賽微電子與瑞典Silex在過去十年的合作歷程,雙方真誠合作、共迎挑戰,在產業與財務方面均實現了不俗的成長。如今出售瑞典Silex的控制權,可謂賽微電子發展的大事件。
楊云春在談起這筆“重大交易”時,顯得十分平靜而自信。
“‘先手‘的底層邏輯是在‘不確定性’中錨定‘確定性’。賽微電子所處的賽道是技術敏感領域,這并非一個完全自由和市場化的賽道,從控股到戰略參股的角色換位,既是對沖地緣風險的現實選擇,也是回籠資金、優化資產的財務動作。賽微此時選擇‘留參股、保渠道’的打法,就是在調平產業安全與商業收益的兩端。如果當下不做這個選擇,極端條件下Silex的價值歸零也不是沒可能。”
這次交易,單從財務角度看,賽微電子獲得了可觀的現金回報。
對于楊云春和賽微電子來講,接下來有更多的資源和彈藥可以投入國內市場,深度強化國內供應鏈安全,一方面會加大北京MEMS晶圓工廠產能持續爬坡,另一方面通過投資和合作,加大賽微電子的朋友圈建聯與生態構建。
06
半導體產業的潮汐澎湃洶涌,每一次技術迭代都暗藏機遇與風險。
在這片技術與資本碰撞的深海中,楊云春與賽微電子的故事,宛如一部精準捕捉浪潮脈動的決策圖譜。每一次戰略落點,都踩在技術變革最為關鍵的躍遷時刻;每一次重大抉擇,都稱得上特定歷史背景下的最優解。而這背后,正是一位戰略家對產業規律的深刻洞察與對時代機遇的精準把握。
楊云春與賽微電子的故事里,遠非個人傳奇的簡單描繪。
它揭示了一種可被解析的產業智慧:成功的企業家并非只是追風逐浪者,而是精密洞察周期,將企業航向對準未來技術涌流方向的舵手。
賽微電子的崛起歷程生動刻畫了楊云春獨特的決策范式——以技術底層邏輯判斷產業趨勢,用全球化視野捕捉本土化機遇。
楊云春的每一次落子,看似靜默,實則是對產業脈動的精準聽診。正因他的每一次精準選擇,賽微電子才能在重大的產業機遇中脫穎而出,轉型為行業領先的MEMS芯片專業制造廠商。
時不我待,只爭朝夕。
賽微電子的下一個十年,會更加值得期待。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