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鄭理
來源 | 獨角金融
地處西部地區首家資產規模超過萬億的城商行,成都銀行(601838.SH)迎來重要人事變動。
成都銀行8月17日公告顯示,董事長王暉已提交辭職報告,原因為“組織工作調動另有任用”。成都銀行還在公告中對王暉近20年來的成績進行了梳理和肯定,披露千字長文表達感謝。
新任董事長也在同日確定。根據該行公告,成都市委決定由成都農商行董事長黃建軍擔任成都銀行委員會委員、書記,并提名為董事長一職。
王暉任期內,實現了成都銀行從一家區域城商行跨越到A股上市銀行第一梯隊。經營業績方面,2024年成都銀行實現營業收入229.82億元,同比增長5.89%,歸母凈利潤128.58億元,同比增長10.17%,繼續位列上市銀行前列。
![]()
圖源:罐頭圖庫
然而成都銀行2024年四季度的資本充足率為13.88%,低于商業銀行平均水平15.74%。2025年一季度,成都銀行資本充足率繼續下滑至13.45%。
截至8月18日收盤,成都銀行股價18.03元/股,較前一交易日下跌1.04%,總市值763.34億元。近期成都銀行股價高位在6月27日,收報24.76元,創下股價歷史新高。
2022年8月升任黃建軍,執掌成都農商行期間,該行資產規模從2022年末的7212億元增至2024年末的9142.63億元。此次接替王暉,意味著黃建軍將與來自成都農商行目前擔任成都銀行行長的徐登義這對老搭檔又開始在新陣營“搭班子,能否繼續通力合作使成都銀行邁上新臺階?
1
成都銀行和農商行“將帥對調”,
意欲何為?
王暉與成都銀行結緣20年。2005年他加入成都銀行擔任黨委委員、行長職務,2018年1月起升任黨委書記、董事長至今,任職期間推動該行于2018年1月成功登陸上交所主板,成為四川省內首家上市銀行。上市后,成都銀行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
圖源:罐頭圖庫
截至2024年末,該行資產總額達到1.25萬億元,存款總額攀升至8800億元,貸款總額突破7400億元,分別較2018年1月31日上市前增長2.8倍、2.8倍和5倍。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達到17.81%,連續5年位居A股上市銀行首位,股價連續4年位居A股上市銀行前四位。
成都銀行2024年度報告顯示,王暉2024年薪酬為55.6萬元,排列第二,并持有該行17.47萬股股票。
新董事長黃建軍1975年11月出生,四川大學政治經濟學專業畢業,在職博士研究生學歷,正高級經濟師職稱。
黃建軍此前曾在成都銀行有著豐富的工作履歷,曾擔任多個關鍵崗位。他歷任成都市商業銀行辦公室秘書科科長、辦公室副主任兼目標督查辦公室主任、董事會辦公室主任、公司業務部總經理等職務。隨后擔任成都銀行高新支行行長、公司業務部總經理、西安分行黨委書記兼行長等重要職位。
2020年6月,黃建軍轉任成都農商銀行行長,2022年5月升任該行董事長。此次屬于重新回歸成都銀行。黃建軍從成都農商銀行獲取的預發2024年度薪酬55.25萬元,與王暉2024年稅前薪酬相差不大。
董事長變更前,成都銀行行長也進行了更迭。2024年12月20日該行公告稱,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四川監管局已核準徐登義該行副董事長的任職資格。在取得副董事長的任職資格后,徐登義擔任成都銀行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行長職務。
徐登義與王暉均是西南財經大學畢業,也同樣是“老建行人”。出任成都銀行行長前,徐登義為成都農商行副董事長、行長。如今隨著黃建軍擔任成都銀行董事長,同意味著這對成都農商行的老搭檔又開始在新的陣地“搭班子”。
兩家銀行董事長對調,這對銀行將起到哪些關鍵性作用?對此,中國金融智庫特邀研究員余豐慧則認為,首先體現了地方黨委對于金融機構領導層的統籌安排和戰略布局。王暉與黃建軍兩位在銀行業務管理方面均有豐富的經驗,這種高層人事調整通常旨在優化管理結構、促進業務協同以及增強風險控制能力。
“具體來說,王暉轉戰成都農商行擔任掌舵人,有望將他在成都銀行積累的豐富城市商業銀行管理經驗帶到農村金融機構,推動農商行更好地服務三農和小微企業,提升其市場競爭力和服務效能。而黃建軍重返成都銀行擔任董事長,則可以利用他對該行內部運作及文化的深刻理解,繼續深化金融創新,加強風險管理,并進一步鞏固和擴大成都銀行在區域內的市場份額和影響力。這樣的調整有利于兩家銀行根據各自定位和市場需求進行精細化管理和特色化發展”。余豐慧稱。
而根據《銀行保險機構關鍵人員與重要崗位員工輪崗指導意見》,高管同一崗位任職原則上不超過7年。而王暉在成都銀行擔任董事長7年。
不僅成都銀行與成都農商行高管互換。近年來,同城銀行高管互換屢見不鮮。
例如北京銀行行長楊書劍調任華夏銀行董事長,華夏銀行行長關文杰出任北京農商行董事長。4月上海農商行行長顧建忠出任上海銀行董事長;隨后,上海銀行副行長汪明擬任上海農商行行長。天津銀行現任董事長于建忠,此前擔任天津農商銀行董事長;渤海銀行監事長白新宇出任天津濱海農商銀行董事長。
2023年4月,時任重慶銀行副行長的隋軍出任重慶農商銀行行長,目前為代理董事長;2023年8月,時任重慶農商銀行副行長的高嵩調任重慶銀行擔任行長;2023年11月,重慶銀行副行長周國華調任重慶農商銀行副行長;2025年,重慶農商行副行長張培宗調任重慶銀行副行長。
余豐慧表示,同城銀行高管互換背后的關鍵驅動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變化和競爭的加劇,銀行需要不斷調整其戰略方向以適應新的市場環境。通過高管互換,可以引入具有不同經驗背景的領導者,促進新思路和新方法的實施,有助于推動銀行的戰略轉型。
其次,銀行間的高層互換是金融機構內部人才培養和發展的重要方式之一。這種做法能夠幫助銀行培養出更全面、更具適應性的管理人才,同時也為員工提供了更多的職業發展機會,增強了組織內部的活力和創新力。
再者,資源整合與協同效應。同城銀行之間存在一定的地域和資源優勢互補性。通過高管互換,可以更好地整合資源,提升運營效率和服務質量,實現協同效應的最大化。
最后,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的要求。高管互換也是銀行強化風險管理的一種手段。不同的管理者帶來不同的管理風格和經驗,有助于完善內部控制體系,提高風險管理水平。
2
資本充足率承壓
近年來,成都銀行發展迅速,2018年上市當年資產總額為4923億,到2025年一季度,已達到1.335萬億。不過成都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卻未能及時跟上,長期低于商業銀行平均水平。
2021年四季度末至2023年四季度末,成都銀行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3%、13.15%、12.89%;同期商業銀行平均水平分別為15.13%、15.17%、15.06%。
![]()
圖源:罐頭圖庫
2024年四季度,成都銀行資本充足率為13.88%,依然低于商業銀行平均水平15.74%;一級資本充足率及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分別為9.74%、9.06%,低于商業銀行平均水平12.57%、11%。2025年一季度,成都銀行該等指標繼續下滑,資本充足率13.45%,一級資本充足率9.48%,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8.84%。
余豐慧指出,在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和資本充足率都有所下滑的情況下,“為確保資本水平符合監管要求并支持業務增長,成都銀行需要采取多元化的資本補充措施,優化資產結構、提高資本使用效率也是增強資本實力的有效途徑。”
實際上,成都銀行已經連續三年發行資本工具。具體來看,2025年5月,2023年7月,成都銀行申請發行50億元資本工具;2024年5月申請發行150億元資本工具;2025年5月成都銀行又獲批發行不超過110億元的資本工具。
3
依賴對公貸款,
業績增速放緩
乘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政策東風,成都銀行邁入高速發展快車道,成為專注于對公政信業務的西部頭部城商行。
![]()
圖源:罐頭圖庫
成都銀行的業績可圈可點,自2017年開始至2024年末,該行交出了營業收入與凈利潤雙增長的“成績單”,其中營業收入從96.54億元一路攀升至229.82億元,凈利潤從39.13億元升至128.5億元。但自2021年開始,該行業績增速放緩明顯。
2021年至2024年,該行營業收入增速分別為22.54%、13.14%、7.22%、5.89%,凈利潤增速分別為29.92%、28.24%、16.22%、10.1%。2025年一季度營業收入與凈利潤分別為58.17億元、30.12億元。
業績承壓的背后,既有行業原因,也與公司自身業務結構的挑戰相關。
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的推進,凈息差持續承壓成為銀行業普遍的難題,成都銀行也未能幸免。
該行2021年-2024年凈息差分別為2.13%、2.04%、1.81%、1.66%。2025年一季度其凈息差為1.58%,商業銀行的凈息差平均值從2021年末的2.08%降至2024年末的1.52%,截至一季度再次下滑至1.43%。
利息凈收入是影響凈息差的核心因素。2021年-2024年,該行利息凈收入分別為144.22億元、165.19億元、176.54億元、184.61億元,增速從21.94%逐步下滑至14.54%、6.87%、4.57%。市場利率下行與行業競爭加劇,讓傳統盈利模式承壓明顯。
在利息收入增長乏力的態勢下,非息收入對整體營收增長起到了一定推動作用。
2021年至2024年末,該行非息凈收入從5.32億增長至7.1億,投資收益從21.29億元增長至36.24億元,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從3.46億元增至6.92億元,表現較為突出。
在市場利率持續下行、銀行業息差不斷收窄的背景下,拓展非息收入是當前銀行普遍的做法,不過該行非息收入在總營收中的占比不足20%,占比相對有限。同時,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存在較大波動性,而投資收益還受市場環境影響明顯,這部分收入的可持續性面臨考驗,難以完全彌補傳統息差收入放緩的缺口。
2021年至2024年期間,成都銀行發放貸款和墊款總額持續增長。其中貸款總額分別為3896.26億元、4865.84億元、6244.48億元、7413.19億元。長期以來,該行的貸款規模,很大程度上依賴對公貸款。
![]()
圖源:罐頭圖庫
2022年該行對公貸款總額為3795.87億元,2023年同比增長32.02%至5011.17億元,2024年對公貸款總額達到6026.17億元,增速為20.25%。與此同時,對公貸款占發放貸款和墊款總額的比例由2022年的77.81%增至2023年的80.08%,2024年進一步增至81.15%。
而零售貸款規模占比逐年下降,由2022年的1069.97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1233.31億元,增速為15.27%。2024年達到1387.02億元,增速為12.46%。零售貸款占發放貸款和墊款總額的比例,已由2022年的21.93%下降至2023年的19.71%,2024年進一步降至18.68%。
個人貸款(包括墊款)業務主要分為三部分,分別是“個人購房貸款”、“個人消費貸款及其他”、“個人經營貸款”。從個人貸款業務規模看,個人購房貸款2024年年末規模為999.07億元,其次是個人消費貸及其他,規模為220.95億元、個人經營貸業務規模167.01億元,分別較2023年增加了84.14億元、40.73億元、28.85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成都銀行2024年個人購房貸款的不良貸款為7.75億元,較2023年的4.1億元增加了3.65億元,同比增長89%,不良貸款率也由0.45%上升至0.78%。個人消費貸款及其他、個人經營貸款的風控水平要高于個人購房貸款。兩項業務的不良貸款率,一個從2023年末的0.71%降至2024年末的0.69%,另一個維持在0.97%。
早在上市之初,成都銀行便提出“大零售”戰略和轉型業務格局,此后在2019年明確“精細化、數字化、大零售“三大轉型方向。但6年過去后,再回頭看成都銀行的零售業務整體發展緩慢。
面對業績增速放緩,這家深耕成都本地的萬億城商行將帥齊換后,未來業務增長點將聚焦哪些領域?又會通過哪些方式提高零售規模?說說你的觀點吧。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