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下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河南代表團舉行全體會議,并向媒體開放團組會議,眾多來自境內外的新聞媒體聚焦河南、關注河南。
來自河南省濮陽市濮陽縣慶祖鎮西辛莊村的黨支部書記李連成,是一位連任多屆的全國人大代表。30多年來,他扎扎實實履職盡責,帶領村民逐夢圓夢,將曾經“一窮二白”的西辛莊村發展成為如今年人均收入超過4萬元的現代化新農村。
現場,李連成分享了他對鄉村全面振興的理解,收獲陣陣掌聲。而鄉村產業,則成為他分享的關鍵詞。
村支書談鄉村振興:離不開產業支撐
“李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里,講到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講到我們農民心坎里頭了。”李連成說道。作為一個30多年來都致力于讓村民富、村莊美的帶頭人,談及農村發展和鄉村振興,他總結說:“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在于產業支撐。”
“在西辛莊村,我們發展了先進制造業,無論規模大小,所有企業都是全村股份合作社的一部分;我們有農業工廠,金針菇產量一天就是120噸;還有智慧農業、高標準農田以及食品加工業等產業。”李連成介紹。

西辛莊鳥瞰圖(圖源:濮陽市委宣傳部)
西辛莊村位于濮陽縣城以南45里處。上世紀90年代初,這里還是一個既無資源又無區位優勢的貧困村,村民以熬鹽為生。1991年,40歲的李連成因率先致富被推選為西辛莊村黨支部書記。此后的30多年里,他帶領村民在田間地頭開辟出一條富民強村的產業之路。
起初,西辛莊村以蔬菜種植起步。幾年后,村里成功轉型,建立了第一家造紙廠,隨后逐步引入食品加工、紡紗織布、電光源制造等產業,形成了多元化的產業格局。
凱盛浩豐(濮陽)智慧農業產業園就坐落于此,5萬平方米的番茄種植大棚采用立體化無土栽培,并運用大數據對番茄生長過程中的水、光、溫、氣、肥等生長要素進行智能化管控,年產量達3500噸,年產值近4000萬元。
這里還建有一座占地134畝優質金針菇的現代化食用菌基地。該基地于2023年投產,配備了全自動化生產管理系統,通過物聯網智能中樞精準調控菇房內的溫度、濕度及光照;安裝了全自動霧森增濕系統,通過高壓霧化技術模擬自然霧氣,維持廠房內適宜的濕度環境。
在電光源產業方面,西辛莊村從節能燈、裝飾燈到車燈、熒光燈、圣誕燈等,產品種類豐富,產業規模如滾雪球般壯大。這些產品不僅銷往周邊省份,還遠銷歐美等八個國家和地區,成為豫北地區最大的電光源產業集群。
從種植蔬菜大棚到建造紙廠,再到引入食品加工、紡紗織布、電光源制造等,在李連成的帶領下,西辛莊村的產業不斷向高端化、智慧化升級。目前西辛莊村已有20多家各類企業落戶,提供約3000個就業崗位,總產值達5.2億元,村民年人均收入近4萬元,實現了從貧困村到現代化新農村的華麗蛻變。
河南鄉村富民產業,全面開花
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著力抓好“三農”工作,深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因地制宜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做好“土特產”文章,發展林下經濟,促進鄉村特色產業延鏈增效、聯農帶農,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鄉村振興關鍵在產業振興。河南農業資源豐富、農業產業門類齊全、勞動力資源豐富,有許多像西辛莊村一樣的鄉村,因為鄉村富民產業這一重要引擎,強村興鎮、促業旺市。
自2022年起,河南省便提出要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鄉土文化、健康養生等富民產業;2023年,河南省專項出臺《關于培育壯大鄉村富民產業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培育壯大特色種養業、綠色食品業、文化旅游業、紡織服裝業、建材家居業、特色裝備制造業、特色手工業、電商物流業、農業社會化服務業等九大鄉村富民產業,形成具有河南特色的鄉村富民產業體系。
一個個富民產業的背后,農民得以就地就近就業創業、增收致富,農村集體經濟得以更好發展。
三門峽盧氏縣曾是國家級貧困縣,綠色農業一直是盧氏的扶貧主導產業。近年來,盧氏縣聚焦發展以香菇為主的食用菌產業,形成了“按季生產、干鮮交替、全年有菇、四季上市”的發展新局面。主推“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形成了食用菌專業村135個,年產1000萬袋以上的專業鄉鎮7個、3000萬袋以上的專業鄉鎮4個,帶動3.5萬戶、11.8萬人參與食用菌生產。
駐馬店確山縣竹溝鎮竹溝村村民,上世紀80年代開始外出去提琴廠打工,隨著村民返鄉創業,確山縣投資建設提琴產業園,吸引人才回歸,提琴產業得以快速發展。如今,確山縣有提琴企業、作坊150多家,僅竹溝鎮就有提琴作坊122家,年產提琴約40萬把,帶動3000多人就業,制作的中高端提琴占全國產量的80%以上,年產值達7億元。
“中國童裝名鎮”安陽市柏莊鎮,當地的鄉村服裝產業從上世紀80年代家庭作坊開始發展,柏莊村、青春村、韓莊村等村莊先后被帶動起來,后發展出專業市場與工貿園。目前,全鎮服裝加工專業工業園12個,批發市場2個;紡織服裝各類市場主體7000余家,全鎮年生產服裝面料13萬噸,加工服裝12億件(套),從業人員6萬余人,童裝產量占全國市場份額的30%,嬰幼童裝占全國市場的70%左右。
…… ……
這樣的故事,河南還有很多。截至2024年年底,河南累計創建9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15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103個現代農業產業強鎮。在鄉村振興統計監測的4.7萬個村(涉農社區)中,開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戶數達到2.6萬戶,同比增長27.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7525元提升至2023年的20053元,富民效應顯著。
正如李連成所總結的那樣,鄉村只有發展產業,才能創造就業;只有實現就業,農民才有獲得感。不過,李連成也坦言,當前鄉村產業發展仍存在短板。他呼吁,教育、科技、人才應當更多地深入農村,為鄉村振興提供指導和支持。“沒有科技,就沒有創新;沒有人才,就沒有產業。”他希望通過這些資源的注入,進一步推動鄉村的全面振興。
依靠產業支撐,西辛莊村從“一窮二白”發展成為年人均收入超過4萬元的現代化新農村。作為人口大省、農業大省,河南鄉村富民產業發展情況如何?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