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付樂 北京報道
11月,全球金融科技行業熱鬧非凡,香港金融科技周和新加坡金融科技節先后啟幕,來自中國的金融科技力量成為了焦點。連連國際的全球跨境支付創新、微眾銀行的“AI原生銀行”實踐、螞蟻數科的全棧企業級AI產品及解決方案等成果,勾勒出AI重塑金融科技行業的清晰軌跡。人工智能正徹底跳出客服、營銷等外圍場景,深度滲透至風控、授信、跨境結算等金融核心領域,重塑金融服務的底層模式。
“人工智能和大數據不再是可有可無的選項,它們正在改變企業獲取資金、資金流轉和跨境競爭的方式,已經成為促進全球貿易發展和中小企業融資的重要新型基礎設施。”連連國際CEO沈恩光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道出了行業對技術價值的共識。
AI重構金融風控:從輔助工具到核心決策者
在11月12日至14日舉辦的新加坡金融科技節上,連連國際展示了全球跨境支付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創新成果,全球支付服務“LGPS”。連連國際LGPS產品為跨境支付服務提供商、銀行及其他持牌金融機構提供全球支付服務。在接入LGPS產品后,海外PSP、銀行等金融機構只要通過統一的API接口即能夠付款到中國及全球多地,讓支付更加透明、可追溯。
螞蟻數科展出的全棧企業級AI服務,集成了大模型智能體、知識工程、數據治理與全鏈路風控等全棧AI能力,企業級智能體開發平臺Agentar,助力金融機構高效打造能夠自主決策、可信可靠的金融智能體應用。由AI技術驅動的安全科技產品ZOLOZ,為金融機構企業提供身份驗證、反洗錢以及交易欺詐風險管理等服務。
信也科技則展示了全球化布局最新成果及AI驅動的全流程信貸科技解決方案,其將智能科技賦能獲客、風控、反欺詐、資金管理、客服等環節,提升信貸服務效率和精準度。信也科技副總裁陳磊表示,AI在信貸領域的角色正由“預測”向“決策”邁進,已成為金融科技公司真正的合作者,而不只是一個算法工具。
作為金融科技解決方案提供商,恒寶股份攜PayNova、Simplelink等創新方案亮相,助力金融機構與企業高速交易、數據安全與業務擴展,其全鏈路支付產品組合,滿足了多樣化需求。
在銀行端的AI轉型實踐中,微眾銀行的“AI原生銀行”戰略頗具代表性。微眾銀行副行長兼首席信息官、微眾科技董事馬智濤在香港金融科技周上透露,微眾銀行正著力向AI原生銀行邁進,通過AI技術賦能業務流程、打造數字員工,并探索下一代人機交互方式,已部署逾百個AI應用場景、超過700個Agent,并有50多位數字員工正式“上崗”。
金融行業的核心競爭力正被AI重新定義。奇富科技CEO吳海生在香港金融科技周上表示,AI在金融領域的滲透,正在從外圍走向核心。過去,AI更多應用在客服、電銷、廣告等輔助環節,如今正在進入核心生產系統。以往基于邏輯回歸的授信模型只能處理幾十個變量,而AI模型能處理百萬甚至上億維數據,可結合視頻、圖像、語音等多模態信息,全面評估企業和個人的真實風險。通過分析合同、場景影像等非結構化數據,AI不僅能識別欺詐行為,還能動態適應市場變化,其判斷速度與準確度已接近專業風控團隊。
AI在信貸審核領域的突破尤為明顯。度小滿CEO朱光直言,在風險管理、客戶經營等一些金融核心決策場景中,大模型展現出了超出傳統機器學習的強大能力。目前,度小滿已將大模型作為信審Copilot部署上線。通過學習優秀信審員的判斷邏輯,AI幫助一線員工快速完成信審判斷,審核時間從10分鐘縮短至30秒,風險降低50%以上。
具體到風控執行環節,AI的技術賦能貫穿身份核驗、操作監控等全流程。APP異常操作如反復修改地址、聯系人信息,會被實時記錄并接入風控模型。圖像活體檢測環節,大模型可精準區分用戶是否為真實本人,杜絕視頻、照片造假;身份證核驗時,能識別模板化加工、背景高度相似等異常;在多重身份驗證流程中,聲紋識別技術能辨別黑產團伙,保護資金安全。
海爾消費金融相關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解釋道,以往易被忽略的背景信息,如白板辦公環境,可初步判斷為辦公場所。如今借助大模型可形成專屬分類數據,結合關系圖譜分析用戶區域、網絡空間、預留聯系人等特征,再聯動黑名單信息,能有效識別團伙欺詐、信息偽造等行為,海爾消費金融的“大模型+小模型”首次實現消費金融領域多模態AI技術的規模化應用,聚焦四類重點欺詐風險。
AI破解跨境支付信任難題
跨境支付領域的“碎片化”痛點,正被AI逐步破解。當前,各國及地區的支付標準、貨幣體系、技術路徑存在顯著差異,各類支付方式與平臺多孤立運行,導致中小企業在跨境支付中面臨成本高企、流程復雜、結算延遲等難題。面對這一行業痛點,AI與現代支付渠道的結合成為破局關鍵。匯付國際副總經理徐立愷指出,AI在跨境支付領域的核心價值集中在智能風控與流動性管理,既要遵循多國法律與隱私保護要求,又要精準識別不同行業、不同規模商戶的交易特征,才能實現高效風控與決策響應。
已有跨境支付從業者向《華夏時報》記者透露,目前落地的智能跨境支付風控系統,已構建起覆蓋用戶身份認證(KYC)、業務驗證(KYB)、交易監控(KYT)的全流程AI體系。以交易監控環節為例,AI通過交叉驗證信息流與資金流合理性,大幅提升反欺詐響應時效。
沈恩光介紹道,連連開始用AI Agent去做負面信息檢索、追蹤風險企業信息等,不僅提高了篩查效率,也能夠讓風險發現更早、更精準。在交易監控環節實現了AI自動比對信息流、交叉驗證買賣雙方關系是否合理等,提升了反欺詐與反洗錢的時效、節省了人力成本。
這些技術突破與場景落地的背后,離不開中國金融行業對AI技術的高度接納。波士頓咨詢公司調研顯示,中國的AI采用率位居全球前列,高達87%的受訪者表示經常使用AI工具,遠超全球對標水平的72%,展現出對新技術的接納和適應能力。中國員工對AI的擁抱速度令人矚目,這股由基層員工推動的自下而上的熱潮,正成為中國AI創新的獨特優勢。
在業內看來,未來三年金融風控核心方向將是“端到端智能風控決策”與“人機協同風控”。金融風控將逐步實現“特斯拉式流程”,輸入客戶基礎信息與業務需求,AI即可自動完成風險評估、合規審核、監控預警的全流程閉環,僅在極特殊的復雜場景保留人工干預空間。
責任編輯:馮櫻子 主編:張志偉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