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朋友找過來想學 AI,覺得現在油管AI 賽道太火了,各種工具層出不窮,一鍵生成就能入行快速賺把大的。打開 YouTube 也能發現:“十分鐘生成視頻”、“零露臉”、“月入十萬美金”的 AI 奇跡,幾乎每天都有新版本。
視頻里展示的數字讓人眼花繚亂,好像 AI 已經成了財富自由的代名詞,但看多了吧,感覺都在炫技,配音完美、畫面逼真,但實際內容有型沒魂,很難讓人生出點贊訂閱的欲望,眼過千篇,到頭來記不住幾個頻道。
不可否認,AI 確實讓創作變得更容易,但也讓差異變得更難。最近看了兩個真實的頻道案例,都是靠 AI 賺到錢,但和我們預想的完全不一樣,也正好聊聊這個事:AI 這條賽道,到底怎么才能賺到錢。

1.AI 成功復活老頻道
第一個案例來自WW2 Tales ,一位 AI課程講師幫學生用 AI 復活了這個已經被放棄的頻道。頻道主講二戰戰俘,主題冷門、畫面簡陋,卻在復活后一個月就賺了11萬美金。
你大概猜不到,這個被 AI 復活的頻道視頻是什么樣子:一個視頻將近1個小時,只有9張圖片,全是 AI 生成的戰爭場景,配音來自11 Labs,一個冷靜的男聲,像老式紀錄片一樣緩慢講著二戰故事。

整個視頻沒特效、不花哨、沒轉場,評論區卻很真情實感:“我爺爺就是戰俘,謝謝你讓我想起了他”,“我哭了,這視頻讓我想起小時候”。
視頻觀眾主要是65歲以上的老年群體,他們看這種視頻不是為了消遣,而是回憶。
后臺數據顯示,這些觀眾看得非常久,1小時的視頻能留存到80%以上,頻道RPM(每千次播放收益)高達11美元。

ChatGPT 生成解說文案,主題圍繞戰俘日常、士兵生活、戰場細節
11Labs 合成旁白,男聲語氣平緩,像紀錄片
Midjourney + Leonardo AI 生成仿真歷史場景,餐廳、戰地、牢房等等
整個頻道專注長視頻,點擊率并不高,但觀看時長極長,直擊二戰經歷的情感回憶,廣告插入多,再加上頻道本身是老賬號,平臺信用值高,很快就重新被算法激活。
WW2 Tales 靠 AI 降低了視頻制作門檻,但洞察人性這件事,一定是 “人” 才能摸透。

2. 30天賺1.4萬美元的房產頻道
Roof Reports ,一個專攻佛羅里達州房地產市場的頻道,頻道創作者既不是大公司,也不是任何團隊,博主一個人就搞定了全部流程。
他每天早上先在 Google 新聞里搜索“ Florida real estate market crash ”,選出幾篇最新新聞,下載成 PDF 后讓 ChatGPT 整理成腳本,配音用 AI ,封面用模板,剪輯外包給 Fiverr 。一條視頻,從選題到成片,不到一個小時。

AI 幫他整理信息,他自己做判斷、選角度,房價、貸款、裁員,這些話題每個人都在關注,而且廣告主也最愛投在這種財經內容上,廣告單價高,內容更新快,觀眾忠誠度高。
第一個月播放量破百萬,收入1.4萬美元,RPM達到7.4 美元。一個人就搞出了非常有錢味的視頻,AI 幫他節省了80%的制作時間,剩下的精力,博主都在研究觀眾真正關心什么消息。
真實數據、真實來源才是觀眾長期信賴的底線。

3. AI 內容正在快速內卷
AI 確實能帶來機會,但同一時間,AI 頻道的失敗率也在瘋狂上升。
太多創作者都在拼誰的 AI 更強,生成更快,但問題是看視頻的各位根本不在乎這個。現在最大的問題不是 AI 做不到什么,而是 AI 做出了太多沒意義的視頻。
AI 能一天做十條視頻,但算法看的是觀眾反應,不看生成速度。AI 量產的內容,觀眾已經視覺疲勞。
不露臉、不剪輯、不拍攝,聽上去很誘人,但是當大家都在用同一個風格、同一套語音、同一種封面時,不用想,這套玩法已經結束了。
AI 能寫稿、能配音、能出圖,能模仿語氣,能修飾文辭,但它不會思考“為什么要做”。生成了無數信息,但大多毫無意義,壓根走不到觀眾心里去。
說白了,不是 AI 把我們淘汰,而是太多人主動選擇了順從 AI ,不想思考主動退化,到底是我們創造了 AI ,還是 AI 在同化我們?

4. AI 之后的創作者
我常想,在全新趨勢下的未來創作者,應該是什么樣子。
創造者:能發現別人沒看到的問題,也能提出新的觀點。與其研究 AI 能做出什么,不如先去想清楚:我到底想說什么,想影響誰。
共情者:能看透觀眾在焦慮什么,知道他們為什么會點進來,為什么愿意留下來。就像那個州房產頻道,做的不是財經,而是解讀普通人背后的收入焦慮。
意義構建者:能把零散的信息講成一個讓人理解世界的故事。WW2 Tales 講的不是戰爭,而是懷念。
AI 能生成形式,但其中的意義、感情和情緒只能由人來定義。未來最厲害的創作者,不是與 AI 競爭的人,而是懂得和 AI 共生的人;不是做內容機器的人,而是能發現問題、理解情緒、講出意義的人。

AI 的終點是人性
AI 確實改變了創作方式,內容生產像裝配產線般迅速,但冷冰冰的機器也讓內容沒了溫度。在千篇一律的內容里,誰能讓人停下來點贊訂閱,留下痕跡?AI 已經成了當下的創作衣冠鏡,放大了靚麗形式的外殼,也照清了無數空洞內容的魂兒。
技術的盡頭是感受力,內容的盡頭,還是人。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