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訊(記者 郝妍)過去寫得出卻很難拍得出,如今在AI的幫助下變成了熒幕上的短片。
導演陳友學是一名標準的傳統影視創作者,從2015年開始他寫過很多故事,但并不是每一個都能拍得出來,很多想法天馬行空,真正想要落地卻囿于各種現實原因。AI的出現讓事情發生了一些改變。在接觸AI技術三個月后,陳友學把一個沉重的全球性議題,變成了充滿想象力的故事《煙花底下有我家》并獲得愛奇藝AI短片創作大賽一等獎。
這只是AI重塑影視行業的一個縮影,從好萊塢到橫店,AI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攪動整個影視圈,打破專業邊界,重塑創作規則。
AI時代重新定義創作的門檻
2025年AI技術在視頻領域的應用愈發廣泛,與此同時,一場關于創作權限的革命正在悄然發生。曾經影視行業天然的技術門檻與復雜性使得創作是不少人遙不可及的夢想,但是在AI時代,專業背景不再是創作的門檻。
在愛奇藝AI短片創作大賽中獲得二等獎的文野是一個和影視甚至視頻完全不相關的人。作為獨立設計師,一直以來他都和平面設計打交道。直到 GPT3.5出現后,文野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AI的發展,他嘗試將自己之前的一次寫作練習變為短片,在創作過程中,從劇本、配角、視覺到編劇,AI都是他的核心伙伴,《一棵樹的幻想》就這樣誕生了。
除了專業技術門檻的降低,AI的介入也帶來了極致的降本增效,讓高成本不再是限制創意落地的理由。
今年9月,OpenAI正式確認參與制作首部AI動畫長片《Critterz》,OpenAI不僅提供全套AI工具支持,還計劃用3000萬美元預算、9個月時間完成制作。雖然聽起來是絕對的大制作,但相較而言同樣規格的好萊塢傳統動畫長片,通常需要花費1億美元、3年時間。AI從頭到尾參與創意構思-鏡頭預演-角色表演-后期制作-多語言適配帶來的效率提升幾乎呈現碾壓級。這股效率革命的風暴同樣席卷至國內影視工業的腹地,據了解,國內有公司已經實現全流程AI參與短劇創作。
從好萊塢到內娛,在狂飆中尋找平衡
從好萊塢到內地影視行業,AI帶來影響并不止于表面的降本增效而已,它帶來創作方式的變化也在影響整個行業的運作模式。
以往專業影視團隊組成復雜規模龐大,任何一個項目都因為高成本而具有一定風險性,但如今,在AI的介入下一種精英小團隊創作模式正在成為趨勢,這極大地提升了好故事被看見、被投資的機會。
技術的狂飆突進也伴隨著爭議。
近日,英國一家人工智能(AI)制作公司Particle6旗下的一名AI演員蒂莉諾爾伍德(Tilly Norwood)高調出道,該消息引發行業震動,美國演員工會發表聲明表示強烈反對,指出此舉將危及演藝人員生計。同時,業內人士指出,生成諾爾伍德的公司可能盜用了成百甚至可能上千名專業演員的表演和演出素材,引發進一步擔憂。
這已不是好萊塢演藝界第一次因AI技術感到憂慮,關于創作主體性、版權歸屬和行業就業沖擊的討論便從未停止。在2023年,美國演員工會與編劇工會曾發起長達數月的罷工,AI替代人類創作者的風險正是核心爭議點。
AI正在重新定義影視創作的邊界,但它的本質始終是工具,而非取代人。無論是平臺還是創作者,唯有主動擁抱變化、堅守人文價值,才能在技術狂飆中找到平衡。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