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蘋果如何以甜蜜誘惑人類為其遠播基因?人造光明怎樣遮蔽候鳥賴以導航的星軌?岷山竹海中怎么編織出熊貓與村民共生的生態網絡?我們為什么要讀懂地殼能量運行的語言?
人類曾長久以萬物靈長自居,將自然視為沉默的征服對象。然而,《植物的欲望:植物眼中的世界》《流明:誰把星星藏了起來?》《活力地球》《探知無界:人與自然的共生之道》這四部作品共同映照出另一幅真實圖景:億萬年來,生命始終以進化的智慧爭取自身的話語權。
從基因的微觀世界到行星的宏觀系統,一場關乎未來的生態覺醒正在發生……
馴化與被馴化的辯證之歌
在人類與自然的敘事傳統中,我們習慣自居為“主體”,將植物視為被觀察、被利用、被馴服的“客體”。然而,邁克爾·波倫在《植物的欲望》中徹底顛倒了這一視角:植物同樣可能通過迎合人類的欲望,反過來“馴化”我們,從而實現自身的繁衍與擴張。波倫以四種植物及其對應的人類欲望為線索,展開了一場認知的重構:蘋果對應甘甜,郁金香對應美麗,大麻對應迷醉,馬鈴薯則對應控制。
![]()
《植物的欲望:植物眼中的世界》,[美]邁克爾·波倫 著,劉 夙 譯,中信出版集團2025年出版
蘋果以甜蜜征服了人類的味覺。野生蘋果原本酸澀,卻因人類對甜的執著而被不斷選育、嫁接,而蘋果也借此突破個體的生命局限,將基因傳播至更遠的時間與空間。郁金香則憑借其絕美的形態與色彩,喚醒了人類對美的癡迷,甚至在17世紀的荷蘭掀起一場名為“郁金香狂熱”的經濟神話。大麻通過提供迷幻體驗,滿足人類對意識轉換的隱秘渴望,從而借助人的行為拓展自己的生存疆域。而馬鈴薯,則以高產與穩定回應了人類對糧食控制的渴望,成為全球主食之一,成功實現了物種的大規模延續。這四種植物,仿佛四位深諳人性的策略家,各自以欲望為橋,完成了與人類的千年合謀。
波倫的筆觸并未止步于歷史的共生之舞。當他將目光轉向轉基因馬鈴薯的爭議田野時,這部自然史詩驟然映照出現代科技的明與暗。人類對控制的古老欲望,在基因編輯時代被放大到前所未有的尺度——我們似乎終于掌握了定義的權力,卻也可能因此打破那份延續千萬年的互惠平衡。本書最終邀請我們審視的,正是這樣一個根本的悖論:在這場馴化與被馴化的永恒之舞中,科技將引領我們走向更深層的和諧,還是讓我們在控制的幻覺中,迷失于自然賦予的古老智慧之外?
光之殤與暗之美的雙重變奏
當都市的霓虹漸次吞噬夜空,我們失去的不僅是銀河的壯美,更是人類與宇宙之間那份古老的精神聯結。《流明》,這部來自意大利創作者團隊的視覺沉思錄,以其充滿詩意的副標題“誰把星星藏了起來?”發出震撼一問,直指現代文明的深層悖論:我們以追求光明之名,卻陷入了視覺與心靈的貧瘠。
![]()
《流明:誰把星星藏了起來?》,[意]瓦倫蒂娜·戈塔迪、[意]馬切·米克諾、[意]達尼奧·米塞羅基 著,何文珊 譯,譯林出版社2025年出版
本書最為深刻的貢獻,在于它重新為“黑暗”正名,賦予其應有的生態與人文價值。通過嚴謹的數據,作者描繪出一幅令人心驚的全球“失暗”圖景:超過80%的人口生活在光污染的天空下,三分之一的人類永遠失去了仰望銀河的權利。這不僅是天文學的損失,更是人類集體記憶的斷裂——我們切斷了與祖先共睹同一片星空的文明臍帶。
在生態層面,“失暗”帶來的危機更為嚴峻。依賴星光導航的候鳥在城市的燈火迷宮中耗盡生命,初生的海龜因陸地上的光芒而永遠錯過大海的召喚,夜行昆蟲在路燈下完成它們最后的死亡之舞。《流明》以詳實的案例證明,光污染絕非無傷大雅的現代病,而是足以引發生態鏈斷裂的深層危機。
更令人深思的是,本書揭示了人工光源對人類感知能力的慢性侵蝕。星光下變幻的陰影、月光中搖曳的樹影、螢火蟲點綴的夏夜——這些曾經激發無數藝術靈感的視覺盛宴,正被均質、刺眼的人工照明所取代。作者以近乎挽歌的筆調,記錄了這種視覺多樣性的消逝,提醒我們:當黑夜失去層次,白晝也將變得單調。
然而,《流明》并非一曲絕望的挽歌。在揭露危機的同時,它記錄了生命的頑強適應:某些鳥類開始調整鳴叫時間,部分植物在光污染環境下調整開花周期。更重要的是,本書為我們指明了切實的出路:從“黑暗保護區”的設立到智慧城市的照明規劃,從國際暗夜協會的倡導到個人的意識覺醒,這些努力不僅為天文觀測保留了一方凈土,更守護了夜間生靈的最后避難所。當我們學會在必要的時刻回歸黑暗,其實是為靈魂留出了呼吸的空間,為后代留存了一份關于星空與寧靜的寶貴遺產。
地球系統科學的宏大敘事
在追尋星辰的遙遠之前,我們首先需要認清一個根本事實:浩瀚太陽系中,唯有一個星球是人類無可替代的家園——地球。《活力地球》以這一樸素的真理為起點,借用一個貫穿全書的精妙比喻展開論述:地球是永恒的“房東”,而人類,不過是短暫棲居的“房客”。這一視角,徹底重構了我們與這顆星球的關系。
![]()
《活力地球》,陳 颙 張 尉 著,科學出版社2025年出版
本書最核心的建樹在于其宏大的系統性視野。作者陳颙院士憑借深厚的學術積淀,打破了傳統的學科壁壘,將巖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整合為一個動態的、相互作用的生命整體。他將地球板塊喻為“地球骨骼”,將巖漿活動比作“血液流動”,將氣候系統視同“呼吸節律”——這些生動的比喻,讓抽象的科學概念化為可感的生命脈動,深刻揭示了地球作為一個超級生命體的“活力”本質。
書中進一步剖析了驅動地球運轉的三大能量源泉:驅動萬物生長的太陽能、被稱為“地下太陽”的地熱能,以及無處不在的重力勢能。正是這些能量的協同與博弈,在維系系統運轉的同時,也帶來了地震、火山、海嘯與洪旱等自然現象。作者通過地球系統科學的透鏡,讓我們得以窺見這些事件背后環環相扣的聯動機制。
《活力地球》并未回避“人類世”這一嚴峻現實。它冷靜地陳列出一系列觸目驚心的數據:超過三分之一的陸地被城市和農田侵占,每年240億噸土壤流失,三分之一的土地面臨中度以上退化。人類活動,已然成為一種強大的地質營力。書中深刻揭示了過度索取如何瓦解地球的自愈能力:化肥濫用導致土壤微生物網絡崩解,歐洲農田的蚯蚓數量30年間銳減84%;工業排放徹底打破了古老的氣候循環節律,溫室氣體濃度正以遠超自然速率萬倍的速度飆升。這正印證了恩格斯的深邃警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對自然界的每一次勝利。”
本書的終點并非警示,而是希望找到出路。它提出了“科學減災”的核心理念——唯有理解規律,方能駕馭風險。無論是利用地震波作為“照亮地下的明燈”來監測應力,還是借鑒以色列滴灌技術將用水效率提升70%,都展示了科技在修復人地關系上的巨大潛力。我們必須重拾“萬物并育而不相害”的東方智慧,將對自然的征服欲轉化為對地球活力的敬畏心。這一思想,正與中國的耕地輪作休耕、“綠盾”工程守護生態紅線等實踐相互呼應,照亮了一條和諧共生的未來之路。
共生之道的實踐智慧
在“人類世”的地質時鐘敲響之際,當人類活動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重塑地球面貌,《探知無界:人與自然的共生之道》,這部凝聚呂植教授30年保護實踐的作品,既是對生態危機的清醒診斷,更是對共生未來的深情期許。
![]()
《探知無界:人與自然的共生之道》,呂 植 編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25年出版
本書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大熊貓的命運沉浮作為敘事主線。呂植教授通過親身研究的多個案例,澄清了一個事實:大熊貓的瀕危并非演化意義上的“失敗”,而是人類活動導致的棲息地喪失與破碎化的必然結果。她的團隊通過長期追蹤研究發現,一片完整的竹林可以支撐大熊貓種群的穩定繁衍,但道路建設帶來的“棲息地島嶼化”卻會讓種群基因多樣性在數十年內顯著下降。而保護大熊貓棲息地的努力,實則守護的是整個橫斷山脈生物多樣性熱點區域——這個僅占中國國土面積0.3%的區域,孕育著全國超過25%的物種,其生態價值遠超單一物種保護。
書中濃墨重彩地描繪了“熊貓蜂蜜”這一共生智慧的實踐典范。在四川平武縣關壩村,呂植團隊推動村民發展起與中華蜜蜂共生的生態養蜂業。選擇中華蜜蜂這一本土物種頗具深意——它們與當地植物協同演化了數千年,傳粉效率遠超引進的意大利蜜蜂。優質的森林孕育多樣的蜜源植物,健康的生態系統產出純凈的蜂蜜,而可觀的經濟回報又反過來激勵村民自發成立巡護隊,將村周3000余畝森林劃為保護小區,從而形成“森林—蜜源—蜂蜜—生計—保護”的良性循環。
這一實踐的影響早已超越單純的經濟增收。它吸引了一批年輕人帶著電商知識和新視野回歸鄉土,讓關壩這個曾經普通的山村蛻變為依靠生態產業實現振興的典范。更深遠的是,這種基于社區的保護模式已在多個自然保護區推廣復制,形成了可觀的規模效應。
![]()
圖源:視覺中國
從微觀的基因交互,到宏觀的地球脈動;從思想層面的深刻反思,到實踐層面的積極探索——這些作品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最終交匯于同一共識:人類必須重新理解自身在自然中的位置,從而完成從征服者到共生者的蛻變。
合上書頁,再次望向窗外的世界——星空依然高懸,只是常被人造光芒遮蔽;植物依然生長,只是它們的智慧常被我們忽略;地球依然運轉,但它需要的是我們帶著尊重的理解,而非征服的野心。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