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款“攝像”磁共振、海水“變”出生物塑料、快速修復老舊影片的大模型、動態腦機接口電極……在11月14日至16日舉辦的第二十七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簡稱“高交會”)上,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簡稱“深圳先進院”)攜125項創新成果亮相,一個個前沿科技成果的信息制成卡片,整齊陳列在深圳先進院“成果超市”展架上。
![]()
“深圳先進院從2006年建院起已連續20次參展高交會。今年,深圳先進院打造的‘成果超市’首次亮相高交會,125個項目以‘上貨架’的形式集中呈現,旨在打通從創新鏈到產業鏈的‘最后一公里’。”深圳先進院院長劉陳立表示。“成果超市”自今年2月份啟動以來受到廣泛關注,被成功復制到珠海、江門等地,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持續帶來新動能。
在“成果超市”里,每一個科研成果都配有一張專屬卡片,觀展人員通過感應裝置掃描卡片,就能“一站式”了解技術亮點、應用場景、產業化進展、對接人信息等,實現“科技看得見、成果可觸摸、合作有路徑”。
![]()
例如,面向高端醫療器械產業,深圳先進院副院長梁棟研究員等與聯影醫療共同首創的LIVE lmaging技術,其核心落地成果便是世界首臺“攝像”磁共振uMRUltra,目前已獲得國家藥監局批準,同時已獲美國FDA及歐洲CE認證,三證齊全,全球同步上市。
與傳統磁共振相比,該設備可持續捕捉解剖結構和功能組織活動的高清動態影像,對于人體運動部位的觀察、診斷和研究具有重大價值。224例直腸癌患者臨床試驗顯示,原發腫瘤分期準確率達81%(此前準確率為71%),患者檢查時間由50分鐘縮短至20分鐘。這項獨創技術成功推動磁共振從“靜態拍照”邁向“動態攝像”的重大技術跨越,引領磁共振成像領域進入自主智能的全新時代。
面向超高清視頻顯示產業,深圳先進院董超研究員團隊不僅展示了可1.7秒實現高清大片修復的“HYPIR圖像修復大模型”,更聯合明犀AI科技有限公司首次發布“HYPVR視頻修復增強大模型”。目前相關技術已實現產業轉化。
![]()
面向腦機接口產業,由深圳先進院劉志遠研究員、徐天添研究員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提出新一代腦機接口“動態電極”,成功研發出如頭發絲般纖細、柔軟可拉伸、可自由驅動的神經纖維電極——NeuroWorm(神經蠕蟲)。該電極為腦科學研究、神經調控、腦機接口及人機協同等領域帶來更靈活、更微創、更智能的解決方案。
面向生物制造產業,深圳先進院高翔副研究員團隊與合作者首次構建并驗證了“人工海洋碳循環系統”,可直接從天然海水中捕獲二氧化碳并將其還原為液體中間產物——甲酸,進一步將甲酸轉化為生物塑料單體——琥珀酸、乳酸,進而合成可完全生物降解的塑料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塑料聚乳酸,并制備出示范吸管產品,實現了“從海水到化學品”的完整技術鏈,真正打通了“捕碳—轉化—造物”全過程。
經過多年發展,深圳先進院圍繞“出成果、出人才、出經驗”,探索出了一條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一體設計、一體推進的有效路徑,已累計與企業成立265個創新聯合體團隊,與超過50家央國企業/龍頭企業開展合作,橫向項目金額達21億元,帶動產值超百億,成為建設粵港澳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力量。
采寫:南都N視頻記者 伍曼娜
攝影:南都N視頻記者 霍健斌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