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在AI競賽中的地位愈發重要。
據追風交易臺消息,高盛一份11月13日的研究報告指出,電力供應的巨大差異正在成為一個關鍵變量,可能減緩美國在AI基礎設施領域的擴張步伐,同時為中國提供一個意想不到的競爭優勢。
隨著AI對算力需求的爆炸式增長,美國正面臨一場迫在眉睫的電力供應危機。高盛測算,到2030年,在數據中心需求快速增長的情景下,美國全國的有效備用電力容量可能會跌破15%的行業公認“臨界線”,這意味著電網的可靠性將面臨嚴峻挑戰。
相比之下,中國的情況截然不同。報告預測,得益于近年來在可再生能源、煤電、核電等領域的持續大規模投資,到2030年,中國將擁有約400吉瓦(GW)的龐大備用電力容量。這一數字不僅遠超自身需求,更是全球數據中心屆時預期總電力需求(約120GW)的三倍以上。
分析師Hongcen Wei、Daan Struyven和Samantha Dart在報告中強調,充足且可靠的電力供應是AI競賽的關鍵塑造因素。
美國電力警鐘:備用容量逼近“紅線”
高盛的報告為美國的電力前景敲響了警鐘。目前,美國擁有全球44%的數據中心容量,處于領先地位,但其電網正承受越來越大的壓力。報告數據顯示,數據中心已占美國總電力需求的約6%,預計到2030年,這一比例將攀升至11%。
更令人擔憂的是,美國的“有效備用電力容量”——衡量電網在用電高峰期可靠性的關鍵指標——在過去五年里已從26%顯著下降至19%,逐步逼近15%的臨界閾值。
在區域層面,問題更為突出:全美13個區域電網中,已有8個處于或低于該臨界水平。這種緊張狀況已在部分地區引發了實質性影響,例如全球“數據中心之都”弗吉尼亞州所在的PJM電力市場,去年夏天就經歷了實時電價和發電容量價格的大幅飆升。
高盛分析師警告稱:“有限的有效備用電力容量可能成為美國數據中心進一步發展的瓶頸。”
中國電力充裕:400GW冗余提供發展空間
與美國電網的捉襟見肘形成對比,中國的電力供應顯得十分充裕。據彭博社報道,自2021年和2022年經歷電力短缺后,中國開啟了一輪大規模的電力建設,涵蓋了可再生能源、煤電廠和核反應堆等多種能源形式。
高盛的報告量化了這一建設成果。報告預測,到2030年,中國的有效備用電力容量將達到峰值需求的25%,對應約400GW的絕對值。這一巨大的電力冗余,為中國承接未來AI驅動的數據中心擴張以及其他高耗能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我們預計中國的備用容量將保持充足,足以適應數據中心和其他行業日益增長的電力需求。”高盛分析師在報告中寫道。目前,中國擁有全球約四分之一的數據中心容量,位居世界第二。充沛的電力儲備,可能使其有能力快速追趕領先者。
供需失衡:解析中美電力格局分化
中美電力格局之所以出現如此顯著的分化,源于兩國在供需兩端的不同路徑。
高盛報告分析,美國電力市場趨緊主要由三個因素導致:首先,數據中心驅動的電力需求穩健增長;其次,新增發電能力建設不足,新的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氣發電裝機不足以抵消計劃中的煤電退役;最后,儲能等新技術的發展規模仍然有限,無法填補缺口。
而在中國,出于保障能源安全的戰略考量,政府推動了對所有電源的全面投資。報告指出,這一輪建設不僅規模龐大,而且涵蓋了可再生能源、煤炭、天然氣和核能等多種技術,旨在系統性地提升電網的備用容量和可靠性。
電力:AI競賽的新變量
高盛的這份報告揭示了AI競賽中一個長期但至關重要的新變量。過去,市場的焦點主要集中在芯片禁令、人才流動和算法創新上,而電力作為物理基礎,其重要性正日益凸顯。
報告的結論是,電力基礎設施的瓶頸可能至少在2030年前暫時減緩美國的AI發展進程。對于依賴大規模數據中心的企業和投資者來說,未來在美國部分地區可能面臨更高的電力成本、更長的項目審批時間,甚至電力短缺的風險。
反之,中國充裕且成本可控的電力供應,可能成為吸引數據中心投資的新磁極。這一趨勢不僅可能改變全球數據中心的地理分布,也將對上下游產業鏈,包括能源設備、高耗能產業(如鋁業)等產生深遠影響。
~~~~~~~~~~~~~~~~~~~~~~~~
以上精彩內容來自追風交易臺。
更詳細的解讀,包括實時解讀、一線研究等內容,請加入
![]()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