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雷西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眾號 QbitAI
離開小米兩年后,雷軍下鋪的兄弟、小米原副總裁崔寶秋,創業家務機器人。
這位曾在小米內部掛帥技術委員會的“教父”級人物,正式將他的人生下半場押注在了具身智能這一最火熱的賽道。
![]()
這不僅是一個資深技術高管的再出發,也標志著他的技術藍圖,從“連接萬物”進化到了“改造物理世界”。
這一次,他不再是為“AI大腦”搭建平臺,而是要親手為AI造出一個能走進千家萬戶的“身體”。
小米“技術教父”投身機器人洪流
告別了小米的龐大體系,崔寶秋選擇了一條更艱難,但也更自由的道路。
但他并非孤軍奮戰,據傳,在消息公布之前,他已與多家頂級VC進行了深入接洽,并且“融資洽談進展順利”
這個選擇也并非突兀,早在小米期間,崔寶秋就是“AIoT”(人工智能物聯網)戰略最堅定的推動者。他曾說,AIoT是小米的第一戰略。但彼時的AIoT,更多是智能音箱、攝像頭、掃地機等“點”的連接。
崔寶秋顯然不滿足于此。他想要的,或許是一個能將所有“點”串聯起來,一個真正能思考、能移動、能與人交互的“AIoT終極形態”。家庭服務機器人,正是這個答案。
那個曾在小米內部推動技術變革的“教父”,如今選擇親自下場,試圖將他心中“CBA”(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與“AIoT”的藍圖,濃縮到一個能夠走進千家萬戶的智能軀體之中。
然而,投身機器人,并不是他離開小米后的第一站。
時間倒回至2023年。在離開小米后,他似乎進入了一段“靜默期”,沒有立刻投身火熱的大模型浪潮。直到新動向披露——出任國內RISC-V芯片公司進迭時空(Spacemit)的首席技術顧問。
![]()
這個選擇在當時看來耐人尋味。他選擇了一個更底層、更硬核,也更需要耐心的領域——芯片。
這與他長久以來信奉的“開源精神”不無關系,而RISC-V正是開源指令集架構的代表。
再到此番機器人創業,這位昔日雷軍下鋪的兄弟,已然開啟了他的人生下半場。
雷軍下鋪的兄弟
小米十周年官方傳記《一往無前》記載,崔寶秋是雷軍在武大時的下鋪兄弟
![]()
2012年,他應雷軍之邀回國加入小米,之后歷任小米首席架構師、人工智能與云平臺副總裁、小米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集團學習發展部負責人。
他組建了小米人工智能與云平臺團隊,包括搭建了小米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機器學習平臺,推動了小米的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路線。
從早期的搜索與推薦系統在小米電商、金融上的應用,到2016年開始深度學習技術在各種產品落地,背后都有他的身影。
武大時期,在宿舍的“臥談會”當中,他們談論的,正是幾十年后將席卷全球的黑科技。
一次,兩人因為一個問題針鋒相對,甚至打了一個賭
崔寶秋認為,計算機處理自然語言的能力還太初級,讓機器寫作是天方夜譚
而上鋪的雷軍,卻提出了一個極具前瞻性的觀點——只要語料庫足夠龐大,計算機就能從“庫”里抓取、拼接、組合,最終“寫”出文章。
這不僅是一場宿舍的賭局,更像一個預言。它為兩人未來幾十年的交集,埋下了一個深刻的伏筆。
畢業后,兩人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雷軍留在中國,從金山“勞模”一路打拼;而崔寶秋則遠赴美國,一頭扎進了技術的最前沿。
在硅谷,崔寶秋先是在IBM負責數據庫研發,接著在雅虎打磨搜索引擎,最后在linkedIn依舊負責研究搜索系統。
![]()
道路的不同并未讓這兩位昔日同窗的聯系中斷,畢業后,只要雷軍去美國,兩人就經常見面。
2007年金山上市,雷軍在美國路演,深夜時分,他還在洛杉磯一家酒店的大堂,和崔寶秋聊得熱火朝天。雷軍在為他的未來招兵買馬,而崔寶秋,正是他心中那個能為帝國打下技術地基的人。
2012年,小米的手機業務初露鋒芒,正急需一位頂尖的技術領軍人來夯實地基。雷軍正式向崔寶秋發出了邀請。
他從零開始,組建了小米的人工智能與云平臺團隊,并一手推動了小米的“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路線。
后來,小米正式啟動“All in AI”戰略,將人工智能確立為未來發展的核心方向。崔寶秋在多個場合公開表示,小米在AI上投入再多也不為過
2017年,小米AI的重要成果——小愛同學隨小米AI音箱正式發布。
![]()
這為三十年前那場 “機器能否寫作” 的賭局寫下了關鍵注腳——三十年前,崔寶秋賭機器“不能寫”;三十年后,他親手造出了一個能“聽說讀寫”的AI助手
然而,就在小米的技術版圖高歌猛進時,一場危機悄然而至。
2018年第四季度,國內智能手機市場風云突變。IDC數據顯示,華為、OPPO、vivo等國產品牌均在增長,但小米卻在經歷了高速增長后,出貨量嚴重下滑。
![]()
這場寒冬讓雷軍徹底警醒。他意識到,僅靠商業模式和性價比不足以行穩致遠。在內部會議上,雷軍拋出了那句振聾發聵的判斷——
“技術,事關小米生死存亡。”
必須有人來統領全局,必須有人來啃“硬核科技”這塊硬骨頭。
2019年2月,小米正式成立集團技術委員會。崔寶秋掛帥,出任第一屆主席。
這是雷軍在危機時刻,交予這位“下鋪兄弟”的最重信賴。他的職責,是為小米規劃未來的技術方向、預研前沿技術、建立技術文化。
上任后,崔寶秋立刻發起了一項在內部影響深遠的活動——“百萬美元技術大獎”。他要用最直接的方式,在小米內部“讓工程師成為最耀眼的明星”,對外則樹立小米“技術立業”的形象。
后來,隨著小米開啟“造車”這一更宏大的征程,集團的技術重心與組織架構也隨之調整。2021年,崔寶秋轉任新成立的集團學習發展部,開始專注于為小米培養更多技術人才。
2022年底,在加入小米整整十年后,崔寶秋因個人原因正式離職。
他用十年時間,幫雷軍造出了實現當年“賭局”的工具,也為小米打完了那場“技術生死存亡”的關鍵戰役。
大廠創業者逐鹿具身智能
崔寶秋的選擇并非個案,而是代表了當前科技圈最顯著的趨勢之一——為AI造“體”
近一兩年,特別是進入2024-2025年,隨著大模型技術趨于成熟,純粹的軟件和算法已不足以釋放AI的全部潛力,AI需要一個“身體”去感知和改造物理世界。
“具身智能”和機器人賽道,因此成為了承接這波AI浪潮的“下半場”。
在這股浪潮中,不乏星光熠熠的具有大廠背景的人物。
例如,前華為“天才少年”稚暉君(彭志輝)在2023年創立的智元機器人,聚焦通用人形機器人,甫一亮相便獲得了高瓴、紅杉、比亞迪等頂級資本的重注。
![]()
就在崔寶秋創業消息曝光的幾天前,前地平線副總裁張玉峰也官宣了其新項目——無界動力,同樣主打通用具身智能,瞄準工業與商業服務,并迅速斬獲了紅杉、高瓴等機構的3億元天使融資。
![]()
不難理解,這群人正是過去十年里,在“大廠”中負責搭建“AI大腦”的核心力量。如今,他們不約而同地選擇“出走”,是想親手為這個“大腦”造出一個能跑、能看、能動的“身體”。
他們憑借在AI、大數據和工程化領域的深厚積累,成為了資本追逐的絕對焦點,但也讓這條賽道從一開始就充滿了火藥味與高期待。
https://www.leiphone.com/category/robot/E2vB7zupLYJyooAD.html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