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伴隨DeepSeek橫空出世,人工智能(AI)熱潮席卷市場。當前,AI賽道是否已過熱,與之相關的投資是又是否出現了泡沫?
“目前全世界正在形成一股人工智能投資熱,很多學者和業界人士也在討論這個問題。在回答是革命還是泡沫時,大家說兩者都是。如果是這樣,我們就很難說應該遏制這場革命,還是鼓勵這個泡沫。”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原副院長蔡昉表示。
在13日舉辦的太湖世界文化論壇錢塘對話上,圍繞AI投資是否產生泡沫等議題,多位與會專家給出各自觀點。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邁克爾·斯賓塞(Michael Spence)表示,AI領域投資熱潮催生股市“狂熱”,但他認為,這整體上仍屬于“理性泡沫”。
人工智能投資熱“澆不冷”
在多位研究人士看來,AI能為企業帶來很大的發展機遇,并且在提高勞動生產率、減少各種要素投入等方面優勢明顯。
從技術層面,邁克爾表示,現在大部分用戶接觸的人工智能主要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包括各種多模態模型。“還有很多AI不是生成式的,但也有很大的影響力。”他認為。
“AI肯定可以給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帶來很大的機遇。”浙江大學民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潘士遠說,企業可以利用AI技術對各個環節,包括供應鏈、生產、運營、管理、銷售等進行優化,降本增效,進而創造價值。
哪類企業或明顯受益于AI發展?潘士遠觀察到,人工智能對就業存在工作替代效應和工作創造效應,勞動密集型企業可能用越來越多地使用機器人。
“人工智能賦能產業,可以給企業帶來很大的機遇,但企業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尤其是數據方面要提早做好布局和規劃。”他同時表示。
結合全球趨勢,蔡昉說,目前,全球正在形成一股人工智能投資熱,據美國經濟學家預測,美國今年超過90%的GDP增長來自人工智能的投資。
他表示,歷史上所有的顛覆性技術的周期,都伴隨著巨大的投資泡沫,只要有科技革命就有泡沫存在,且這一泡沫難以避免。
“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認為,AI有兩種泡沫,一是產業泡沫,二是金融泡沫,這種分類有一定意義。”蔡昉認為,人工智能是一個創造性的破壞,是創新就有創造性的破壞,有創造性也必然有破壞性。
從功能來看,他分析稱,AI在提高勞動生產率、減少各種要素投入,以及應對氣候變化、老齡化、極端氣候等重大挑戰方面,都具有明顯優勢。
從企業端來看,蔡昉說:“作為人工智能的用戶,任何企業甚至機構都會認為,如果不積極擁抱人工智能就會落后,落后就會在競爭市場上挨打、被淘汰。”
結合以上種種,他認為,這一輪人工智能投資熱是“澆不冷”的。“不管是革命還是泡沫,都澆不滅它。”他說。
AI具有雙刃劍屬性
那么,對于AI的應用和投資,要關注哪些風險?
潘士遠說:“因為機器人不消費,所以人工智能到來之后,AI賦能產業升級過程中帶來的一個可能后果是社會消費不足,這要引起整個社會高度重視。”
在蔡昉看來,AI具有雙刃劍屬性。以中國市場為例,他提到,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最大的優勢是應用市場龐大、場景豐富,而正是在應用中,AI的雙刃劍屬性會充分顯現。
他建議,中國應當在技術開發、應用推廣全過程中推動“智能向善”,確保技術進步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
他進一步提到人工智能的“對齊問題”,即如何讓人工智能系統與人類價值觀、道德標準保持一致。
“AI在提升部分企業生產率的同時,會將勞動力擠壓到生產率較低的部門,形成‘馬太效應’,整體生產率提升不及預期。”蔡昉表示,因此,人工智能必須對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真正成為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新動能。
蔡昉建議,要通過制度建設平衡人工智能的創造性和破壞性,使其創造性大于破壞性。而人工智能是否能良好對標中國的高質量發展目標,是其能否健康、持續發展的關鍵保障。
從AI投資角度,邁克爾表示,AI領域投資熱潮催生股市“狂熱”。
“因為科技企業相信。投資不足所付出的代價遠高于投資過度所付出的成本。”他說,但在“狂熱”的背后,他認為,這是一輪“理性投資”,因為這些投資決策背后的邏輯是,一旦被淘汰出局,代價過于巨大。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