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時代財經 作者:龐宇
![]()
圖源:視覺中國
11月13日,騰訊(00700.HK)披露2025年第三季度財報,當季營業收入達1928.69億元,同比增長15%;經營利潤(Non-IFRS)為725.70億元,同比增長18%。
這又是一份令市場“興奮”的財報。第三季度騰訊總營收創下近四年來(自2021年三季度以來)最高的單季度增速。其中游戲業務表現矚目,連續四個季度保持20%以上的高增長,單季吸金636億元。同時,AI的價值已經從“預期”走向了“兌現”,成為騰訊各板塊業務的價值“放大器”。
騰訊集團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在評價本季度業績時特別強調,騰訊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戰略投入已初見成效,不僅顯著提升了廣告定向的精準度和游戲用戶的參與感,還在編程、游戲及視頻制作等環節實現了效率優化。
對于市場關注的與蘋果公司的談判,騰訊管理層在當晚業績交流會上表示,雙方“保持著非常好的關系,并在許多不同領域有合作,旨在讓小程序游戲生態系統更加繁榮”,并預期“在某個時間點可能會有官方公告”。
游戲國際市場收入突破200億
![]()
圖源:騰訊2025年第三季度財務報告
分業務來看,增值服務是騰訊收入的“半壁江山”(占總收入比重提升至50%),這部分主要包括游戲業務和社交網絡業務。
游戲仍然是所有業務中最亮眼的存在,本季度總收入達636億元,同比增長22.78%,已連續四個季度保持20%以上的高增速。
分國內和國際市場來看,在全球化戰略推進下,國際市場游戲收入首次突破200億元大關,達到208億元,同比大增43%。騰訊方面表示,這一增長主要得益于Supercell旗下游戲的收入增長,近期收購的游戲工作室的收入貢獻,以及新發布的個人電腦及主機游戲《消逝的光芒:困獸》的銷量表現。
本土市場游戲收入達428億元,同比增長15%,主要得益于近期上線的《三角洲行動》,以及《王者榮耀》《和平精英》等長青游戲和《無畏契約》從PC端到移動端的拓展。
多款游戲核心運營數據亮眼,例如《王者榮耀》十周年慶時宣布2025年國服日活躍用戶數突破1.39億,全球月活躍數超2.6億;《無畏契約》國服端手游月活躍用戶突破5000萬;去年9月上線的《三角洲行動》,截至今年9月國服日活已超3000萬,流水躋身行業前三。
另外,社交網絡收入同比增長5%至323億元,增長主要來源于視頻號直播服務、音樂付費會員以及小游戲平臺服務費的增加。據騰訊在業績交流會上透露,目前小游戲的大部分收入來自應用內購買。
AI滲透高毛利業務
今年以來,AI在騰訊財報中存在感十足。在三季度財報中共被提及了11次,在當晚的業績交流會上也被頻頻提起。字里行間可以看到,AI的對高毛利業務的滲透。
首先,AI成為了廣告業務盈利助推器。營銷服務業務本季同比增長21%,達到362億元。財報明確指出,這主要得益于廣告曝光量的提升和AI驅動的廣告定向所帶動的eCPM(有效的每千次展示費用)增長。
同時,得益于視頻號和微信搜一搜等高毛利率廣告的貢獻,營銷服務毛利率從去年的53%躍升至57%。騰訊還順勢推出了智能投放產品矩陣“騰訊廣告AIM+”,支持廣告主自動出價和優化創意。
其次,AI正在拉動B端業務。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業務收入達582億元,同比增長10%。其中,企業服務收入實現了十幾個百分點的同比增長。財報指出,這一增長的動力就包括來自企業客戶對AI相關服務需求上升帶動的增長,以及微信小店交易額擴大而帶動的商家技術服務費收入增長。該業務分部的毛利率也從48%提升至50%。
談及AI帶來的改變,騰訊管理層表示,當前AI帶來的效益主要體現在收入和毛利上,騰訊也在考慮用AI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目前微信已經基于元寶的能力引入了多項AI功能。例如用戶在微信中可以向元寶提問,還在微信的騰訊新聞中豐富了元寶生成的內容。
對于AI的最終圖景,騰訊方面透露,最終會在微信推出一個AI智能體,能夠理解用戶需求,并在微信生態系統內執行所有任務,而目前微信在整合AI方面還處于早期階段。
“AI兌現”的背后,是騰訊持續的“重注”。
從基礎大模型、AI開發工具到智能體,騰訊投入是巨大的。僅第三季度,騰訊的研發開支就高達約228.22億元,同比增長27.57%,環比二季度也增長12.70%。
另外,銷售及市場推廣開支同比增長22%,達到115億元,主要是由于支持AI原生應用程序及游戲發展而加大推廣力度。該季度一般及行政開支342億元,同比增長18%,主要由于研發開支增加,特別是AI相關舉措的投入。
不過,同期資本開支節奏有所放緩,為129.83億元,相較二季度191.1億元出現明顯下降,低于市場預期。
對此,騰訊管理層在財報會上解釋稱,“目前GPU資源是充足的”,“足以滿足內部使用”,并指出2025年資本支出占營收的比例將處于“較低的個位數區間”,低于之前的指引(預期比例為低雙位數百分比),但金額仍高于2024年。騰訊方面強調,這“并不反映AI戰略發生變化,也不是對未來token消耗預期的改變,而是源自AI芯片供應情況的變化。”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