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有變化才是永恒。——赫拉克利特
軟件的產出速度,從未像今天這么快。以 ChatGPT、GitHub Copilot 為代表的大語言模型(LLM)驅動代碼生成器和編程助手,正在重塑軟件開發者的工作方式。LLM 不再只是工具,而是一個隨時待命的虛擬搭檔。AI Coding 正在成為全球科技巨頭和初創企業的戰略焦點。
然而,盡管沉浸在 AI Coding 中的軟件開發者們將工作效率提高了 26 %,但也不得不思考一個新的問題:當 AI 可以生成實用代碼,我們還在“開發”什么?當效率被 AI 極致放大,創造力與思考是否正在被稀釋?
日前,莫納什大學、新加坡管理大學團隊通過實際訪談 22 名軟件開發者,探討了 LLM 對軟件開發的影響,以及如何管理這種影響。
![]()
論文鏈接:https://arxiv.org/pdf/2511.06428
結果顯示,LLM 有助于提高開發速度、維持開發流程、促進創業等,但也存在導致損害開發者聲譽、影響個性(如懶惰)、阻礙開發者提升技能等風險。
此外,研究團隊還提出了一套關于如何最佳使用 LLM 進行軟件開發任務的建議。
研究方法
為了理解軟件從業者在采用 LLM 進行軟件工程活動時的真實感受,研究團隊采用了社會技術扎根理論(STGT)方法。
該研究共分三輪,基于 22 位軟件從業者的訪談數據進行收集與分析。在第一輪中,研究團隊采訪了 6 位初級開發者;在第二輪中,他們采訪了 13 位初級與有經驗的開發者,以提煉核心概念與類別;在第三輪中,他們又進行了 3 場訪談,以驗證和完善理論。
![]()
圖|研究方法的全流程概述
就 LLM 使用情況而言,多數參與者使用過多種 LLM 工具, 其中 ChatGPT 最常被使用。大多數參與者使用 LLM 的時間超過一年,約 59% 的參與者每天與 LLM 至少交互 6 次。
![]()
圖|受訪者使用 LLM 的情況
研究結果
基于上述方法,研究團隊根據個人、團隊、組織和社會層面,識別和分類了采納 LLM 進行軟件開發任務的益處和弊端。分別如下:
LLM 如何幫助軟件開發者進步?
個人層面,LLM 有效提升了軟件開發者的開發效率和學習能力。。LLM 能自動生成樣板代碼、修復語法、提供即時反饋,幫助開發者節省時間、減少中斷并保持“心流”狀態。
同時,LLM 也是學習與反思的工具——開發者能借助它理解陌生代碼、掌握新語言、比較不同解法。LLM 還能夠為開發者提供心理支持,讓他們敢于提問,不怕暴露自己的無知,從而增強信心與主動性。
![]()
圖|LLM 對個人開發者的積極影響
團隊層面,LLM 減少了開發者之間的協作干擾與溝通成本。新手小白能夠先借助 LLM 解決問題,再向同事求助,團隊的運轉更高效。LLM 還能提供“第二意見”,幫助團隊跳出慣性思維,提升整體創造力。
組織層面,LLM 節約了軟件開發公司的時間和成本。LLM 能夠加快整體調試、排錯與代碼審查等流程,特別是對中小型企業而言,能以更少的人力完成更多的任務。
社會層面,LLM 促進了創新創業。許多開發者用 LLM 快速完成原型設計、學習商業與技術知識,降低了創業門檻。LLM 甚至可以作為日常生活中的智能顧問,幫助解決時間規劃和信息檢索等問題。
LLM 如何阻礙軟件開發者發展?
當然,基于 LLM 的 AI Coding 也并非沒有弊端。
例如,許多軟件開發者發現,LLM 在生成代碼或提供建議時容易出現錯誤或“幻覺”,反而拖慢了進度,還需要花額外時間驗證結果。而且,頻繁的上下文切換、提示分解和反復修正也讓工作量不減反增,
過度依賴 LLM 也可能削弱開發者的代碼理解力與學習動力。一些開發者提到,長期使用 LLM 會導致自己變得懶惰、冷漠,甚至對自身能力失去信心;新手則更容易陷入“讓 AI 替我思考”的陷阱,導致技能停滯。更嚴重的是,當 LLM 生成錯誤代碼時,責任仍由開發者承擔,影響個人聲譽。
![]()
圖|LLM 對個人開發者的負面影響
此外,由于擔心 LLM 輸出的代碼涉及版權或許可問題,部分軟件開發公司會明令禁止員工使用 LLM。而且,LLM 生成代碼中可能隱藏漏洞,引發安全隱患。
值得一提的是,成本問題也是一大阻力——頻繁調用 LLM 需要付費,增加了企業的運行負擔。
最后,LLM 的普及也讓一些人面臨失業的風險。雖然高精尖開發者依舊重要,但依賴經驗和重復性工作的技術崗位正變得岌岌可危。
軟件開發者如何正確使用 LLM?
那么,既然 AI Coding 是未來的一大趨勢,開發者如何“既要又要”呢?
根據訪談結果,研究團隊發現,許多開發者會在不同 LLM 之間反復試用,直到找到最契合自己工作需求的 LLM。
通過這種比較,他們逐漸認識到 LLM 并非“智能體”,而只是基于統計的工具,于是選擇使用不同 LLM 解決不同問題,例如,用 ChatGPT 處理需求溝通,用 Copilot 輔助編碼,這反映了軟件工程向“代理式”系統演進的趨勢。
此外,不少開發者更傾向讓 LLM 參與代碼優化而非直接生成,從而保持對邏輯與結構的控制。他們甚至出于隱私考慮,選擇在本地運行模型,哪怕犧牲部分便捷。
當前,軟件開發者需要與 LLM 維持一種成熟的關系:既信任其能力,又保持理性距離,用人機協作的方式擴展自己的邊界,而不是被取代。
總之,無論使用什么工具,在軟件開發工作中都離不開“直覺”。這里的“直覺”不是模糊的感覺,而是開發者在長期經驗積累中形成的快速判斷能力。它是一種經驗性思維,幫助開發者在復雜和不確定的情境下做出決策。
這種基于經驗的直覺在開發者與 LLM 協作時,起到了“安全閥”的作用:當 LLM 提供錯誤或誤導性的建議時,幫助開發者識別出問題、避免盲從模型的輸出。
那么,另一個問題來了,當開發者越來越依賴 LLM 生成的代碼或建議,他們的直覺是否會被侵蝕呢?
整理:瀟瀟
如需轉載或投稿,請直接在本文章評論區內留言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