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8日,“‘數字時代,何以為人?’對話黃裕生教授——數字時代的人論文庫對談會”在上海圖書館舉行,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文庫學術顧問黃裕生與華中科技大學哲學學院教授、文庫主編洪亮圍繞與文庫相關的一系列核心議題展開哲學對談。
![]()
首先,洪亮教授提出對談的第一個問題:在數字智能不斷深入日常生活的當下,從哲學角度來看,能夠定義“人之為人”(being human)的核心要素是什么?黃裕生教授認為,隨著AI技術的發展,人們逐漸將計算與推理這類智力活動委托給AI,這使得我們對于人類因理性而卓絕這個近代預設產生懷疑。然而,人類不僅僅只有理性,計算與推理也不是理性的全部內涵,意志作為涉及人類實踐領域的最高理性概念,揭示了人類區別于AI的關鍵之處:自發性、自主性以及決斷能力構成的自因能力。面對極端情況或道德抉擇時,人類能通過意志決斷行動,這種能力無法被程序化,它是人類自由意志的體現。
![]()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黃裕生
兩位嘉賓討論的第二個問題是:在智能軟件能夠快速生成文本、引入自學資源時,教育可以給予人什么,它與“人之為人”有何關系?他們以論文寫作為例,表示論文寫作培養的是一種理論思維能力,尤其是概念想象力,黃裕生強調,透過教育以及論文寫作,學生的自發—自主性、理論想象力、換位思考等能力才能得到深度培養。
第三,人形機器人的產業化前景日益明顯,展望未來,我們應如何理解人與機器人之間的共生關系?洪亮首先介紹了Robot這一詞匯的起源,介紹了著名的阿西莫夫三原則,但他強調,這類規則不足以建構人機共生。兩位嘉賓繼而探討了人類中心論與萬物有靈論這兩種哲學觀點,以及機器與動物是否可能具備主觀體驗視角。黃裕生認為,理性不僅僅屬于人類,不能把人類用理性來理解世界與僅顧及人類利益的人類中心主義等同起來。兩位嘉賓進而討論了如何從理性出發與機器建立共生關系,并具體討論了尊嚴問題,以及在與動物或AI相關的案例中的倫理責任與法律責任問題。
第四,在科技發展與氣候變化相互交織而產生的多重未來愿景下,人類應如何理解希望?洪亮提到,當代技術增強主義認為可以借助會聚技術(converging technologies)大幅提升人類的智力、道德、壽命等,而氣候變化的嚴峻現實又讓人懷疑人類物種在地球上的前景。黃裕生首先區分了個體的希望與類的希望,并解釋了兩種希望的差異與關聯。他進一步提到,因為理性具有意識自身局限以及自我決斷的自由能力,這導致人類的希望具有一種獨特的超越性。AI是否擁有希望?這最終取決于AI是否具有真正的絕對自發性。
![]()
數字時代的人論文庫·漢譯系列 洪亮 主編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