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太湖世界文化論壇·錢塘對話在杭州舉行。在一場“AI是泡沫還是創新” 的主題對話中,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原副理事長王忠民攜手四位AI領域初創企業及科技巨頭代表,展開了一場兼具技術深度與商業洞察的對話。
強腦科技創始團隊成員張勝男、螞蟻集團AGI原生應用負責人馬靜、EXTEC Inc. 創始人應馬可、杭州達邇文智能首席執行官武伯熹,從各自深耕的領域出發,剖析AI的革命內核與泡沫表象,分享實踐中的探索與思考。
![]()
核心共識:
AI革命屬性確立,泡沫為伴隨現象
四位嘉賓普遍認同,AI的革命屬性已毋庸置疑,其影響貫穿硬件、軟件、垂直應用等多個維度,且已在諸多場景顯現實際價值。分歧僅在于對“泡沫”的界定與認知。
應馬可從算力發展的維度印證了AI革命的必然性。他指出,AI發展史上三次關鍵節點的算力實現了跨越式提升:1998年人工智能擊敗人類棋手時,計算機算力僅11G;2016-2017年機器實現貓狗分辨時,單張顯卡算力100多T;而如今OpenAI的GPT5訓練據稱動用了近20萬張H100顯卡,單張算力達1P,相較首次關鍵節點實現了100億倍的算力跨越。“隨著臺積電即將進入兩納米時代,摩爾定律逼近極限,當下的算力水平或將長期桎梏人類,這也意味著AI正迎來最接近人類想象的革命時刻。”
張勝男則用具體實踐詮釋了AI革命的社會價值。作為杭州AI “六小龍”中唯一專注腦機接口的企業,強腦科技正通過AI與神經解碼算法,助力殘障人士重獲生活能力。“中國有100萬前臂截肢和大腿截肢者,我們計劃十年內幫助他們重新行走、擁有雙手,今年已通過慈善方式幫助數千人,明年目標3萬人。”此外,強腦科技研發的前額葉全頻段腦監測設備已幫助近10萬自閉癥、多動癥等患者,還在中小學建設腦科學+AI實訓基地,目標是讓一億人體驗腦機接口帶來的便利。“AI切切實實改變人們的生命,它是一場帶著美麗彩色泡沫外衣的革命。”
馬靜認為,AI革命伴隨著“健康的泡沫”,如同航空母艦入水的漣漪、火箭升空的震動。這種泡沫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一是技術與產品、市場銜接不暢,如頂級的B200顯卡雖算力強勁,但C端用戶需求有限,商業化難以落地;二是產品化落地與真實需求匹配不足,除了豆包等信息獲取類產品普及度較高,家庭陪伴機器人等硬件尚未廣泛滲透;三是商業模式模糊,缺乏清晰的盈利測算邏輯,“技術發展需要商業場景引導,找到有巨大商業化空間的場景,才能擠壓泡沫。”
武伯熹則直言AI領域存在投資過熱的泡沫,且泡沫分布不均衡。“投資領域比技術發展超前,比如具身智能、AGI的實現時間,主流觀點認為兩到三年,我相對悲觀。”但他同時強調,泡沫最低的是大模型,其距離應用已非常接近;且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泡沫破滅時,技術可能已消化預期,泡沫或許不會真正破滅。”長遠來看,AI將超越人類歷史上任何一次改革,實現完全自動化,改變社會形態。
泡沫具象:
估值、心態與基礎設施的錯配
談及泡沫的具體表現與影響,嘉賓們從融資、估值、行業心態及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展開分析。
應馬可結合自身融資經歷指出,初創企業面臨的質疑往往來自“投入與產出的不匹配”—— 投資人會疑惑,為何投入遠小于行業巨頭的小團隊能解決“卡脖子”問題。但杭州“創新牧場、科技籃天和產業黑土”的生態給予了創業者信心,“政府和投資人會說,‘我們用將信將疑的方式堅定地支持你’,允許失敗,因為企業培養的人才最終會留在這片土地上。” 這種生態下,即使存在投資過熱,也能為創新提供土壤。
馬靜從宏觀層面指出,資產利用率不足是核心泡沫之一。“數據中心建到沙漠,甚至規劃太空算力中心,但如果沒有足夠的應用支撐,這些基礎設施的投入可能無法收回。”在估值方面,美國市場泡沫更為夸張,“基于簡單大模型應用的初創企業,初步融資金額可達三五百萬美金;中國一級市場聚焦智能制造、芯片等硬科技,泡沫相對較低,但整體浮躁情緒仍在,部分產品設計未尊重市場真實需求。”
武伯熹則認為,泡沫的不可判斷性源于技術的不確定性。“2012年AI突然實現革命性突破,2022年GPT3橫空出世,AGI的出現時間完全無法預知,這種隨機性導致泡沫具有賭博性。”他強調,潛在泡沫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應用方對AI有不切實際的期待,要求達到10年后AGI的水平;二是脫離直接利益的布局,“投資、科研等間接利益相對不長遠,只有對接人類原始需求的直接利益點,才能規避泡沫。”
張勝男以親身經歷講述了泡沫中的清醒之道。她回憶,創業十年見證了AI從被熱議到泡沫膨脹的過程,如今腦機接口領域正重現這一軌跡。“馬斯克曾設想將侵入式芯片與機器人結合,幫助殘障人士控制肢體,而我們的仿生手早已實現彈琴等精細動作,核心在于技術出發點是解決人的真實需求。”她還分享了一個細節:用AI生成兒子穿洋娃娃裙子的視頻,引發孩子對性別的困惑,這讓她意識到,“無論技術泡沫多大,普通人都要保持清醒,明確技術的用途與邊界。”
破局路徑:
適配、開放、閉環與以人為本
面對AI泡沫,嘉賓們結合自身實踐提出了針對性的應對策略,核心圍繞技術適配、生態開放、商業閉環與需求導向展開。
武伯熹提出“適者生存”的邏輯,“初創企業應避開大廠競爭,找到垂直應用方向,產生實際價值。”他以馬斯克的萬億投資為例,指出其核心優勢在于形成技術與商業的閉環,“芯片、工廠、算法、大模型、腦機接口等業務相互賦能,造出的機器人可賣給自家工廠,芯片供應給自有系統,投資雖大但浪費少,泡沫自然消解。”同時,企業需隨機應變,“GPT出現后,原有的虛擬人技術故事不再適用,及時調整方向才能避免無效投資。”
張勝男強調跨界融合與持續學習的重要性。“2024年初我們對具身智能持謹慎態度,后來通過研究發現市場對機器人靈巧手的需求,最終切入這一領域,許多具身機器人廠家紛紛采購我們的產品。”她認為,面對看不懂的概念,不應盲目遠離,而應主動了解學習,才能抓住跨界融合的機會。
馬靜倡導“以人為本的AI”,強調科學精神與企業家精神的結合。“技術發展和資本投入最終要服務于人類,尊重第一性原理和常識,將技術落成產品、推向市場,踏實做事就能擠壓泡沫。”她以掃地機器人、自動駕駛為例,“這些產品已實現商業化落地,證明只要找到匹配的場景,AI技術就能產生價值。”
應馬可則主張以開放開源應對泡沫。“中國大模型數量已超過美國和歐盟總和,阿里、DeepSeek等企業的開源貢獻顯著。只有開放,才能讓所有技術拉到同一水平比較,顯現真實實力,帶動下游應用百花齊放,避免錯誤估值。”他始終認為,即使存在泡沫,只要方向正確,失敗也能成為行業發展的養料。
論壇最后,王忠民總結指出,AI的革命是全方位的,而泡沫多源于宏觀敘事與實際落地的脫節。應對泡沫的核心,是用AI的方法分析、定位與治理,通過跨界融合、生態開放、商業閉環,將單點突破拓展為線和面的進步。“年輕創業者們的實踐證明,只要立足真實需求,持續創新,AI的泡沫終將轉化為革命的動力。”
紅星新聞實習記者 陳龍 記者 陳馨懿
編輯 成序 審核 高升祥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