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轉移如何為一座制造重鎮注入新活力?在11月13日舉行的2025中國產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重慶)新聞發布會上,市經信委副主任涂興永表示,自2023年首次承辦全國產業轉移對接活動以來,重慶已推動產業承接從“引項目”向“強產業、優生態”全面升級,一批填補產業空白、帶動生態躍升的重大項目正為重慶重點產業鏈“補鏈強鏈”,注入強勁新動能。
![]()
發布會現場。
“成群結鏈”:精準招商鍛造產業新高度
重慶錨定“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建設目標,依托“產業大腦”,系統精準謀劃,推動項目“集群式”落地。其中,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三大萬億級產業集群,以及智能裝備與智能制造領域,合同金額占比高達78.4%。
![]()
經濟信息委副主任涂興永介紹相關情況。
在先進半導體領域,由意法半導體與三安光電聯合投資230億元的三安意法碳化硅晶圓生產線項目成功落地,將建成國內首條車規級8英寸碳化硅功率器件規模化量產線。這不僅直接填補了重慶在高端碳化硅晶圓制造領域的空白,更推動本地功率半導體產業鏈實現從“中低端封裝測試”向“高端芯片制造”的關鍵躍升,助力重慶打造全國有影響力的碳化硅產業集群。
“落地生金”:重大項目激活區域發展動能
產業轉移為重慶帶來了真金白銀的投資、產值和就業。2023年活動簽約的120個產業轉移項目總金額達2021億元,目前投資到位率已超70%,為全市制造業增長提供了堅實支撐。
以珠海冠宇電池項目為例,投產后預計每年將貢獻50億元產值和1.73億元稅收,可帶動就業超過1.2萬人,形成了“項目投產——產值貢獻——就業帶動”的良性循環。
“協同創新”:技術人才匯聚構筑產業生態
重慶承辦產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不僅引進了項目與資金,還實現“以項目帶技術、以技術聚人才”,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
三安意法項目帶來了國際領先的8英寸晶圓制造技術,顯著提升了重慶半導體行業的技術能級。蘇州凌創等企業的核心技術,也與本地長安、賽力斯等整車企業形成了緊密的技術協同。
![]()
三安項目。
![]()
珠海冠宇項目。
與此同時,高端人才的集聚效應日益凸顯。意法半導體已與重慶郵電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圍繞校企人才合作、共建創新平臺等方向深度聯動,形成了“企業需求——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的良性循環,為重慶產業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智慧動力。
通過引入一個關鍵項目,帶動一片產業生態,重慶正以高水平的產業承接能力,書寫著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上游新聞記者 侯佳 攝影鄒飛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