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創新從來不是個體的能力,而是產業生態共同形成的共識。
科技 出品
作者|冰美式
編輯|劉毓坤
全球創新浪潮正加速演進,中國科技力量正在成為其中的重要推動者。
在這場面向未來的技術競賽中,知識產權正悄然成為影響產業格局的關鍵變量。它不只是保護機制,更是連接創新者、產業鏈與全球市場的橋梁。
11月11日,華為公布第六屆“十大發明”成果。這場內部評選不僅記錄技術突破的瞬間,更展現出開放協作的長期路徑。把開放創新刻在DNA里的華為,研發投入上也始終不留余力。
過去十年,華為研發投入累計超過1.24萬億元,僅2024年就達1797億元,占銷售收入的20.8%;全球有效授權專利超過15萬件,覆蓋通信、算力、操作系統與智能駕駛等多個前沿領域。

“華為注重自有知識產權的保護,也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華為首席法務官宋柳平在現場表示,大家正在加速走向全聯接的智能社會,聯接和計算是未來世界的兩個基石,而保護和獎勵創新也同樣重要。“無論外部環境怎樣變化,華為始終致力于開放、合作、創新。”

知識產權:創新源動力和開放合作的基石
過去這些年,中國的創新生態持續完善。從政策層面的制度建設,到企業與科研機構的積極投入,一個更開放、更成熟的知識產權治理體系正在形成,激發出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截至2024年底,中國發明專利有效量達到568.9萬件,同比增長14.0%。
在第六屆“十大發明”發布現場,嘉賓們也圍繞“知識產權與創新共進”展開討論。國際商標協會CEO Etienne Sanz de Acedo指出,知識產權讓創新與創造力能夠以明確的方式被量化與流通。國際貿易許可者協會(LESI)當選主席王寧玲呼吁行業領袖與研究者加強協作、負責任地共享知識與許可,以開放促進產業共榮。

而華為正是這種理念的長期踐行者。2024年公司研發投入達到1797億元,占全年銷售收入的20.8%;過去十年累計研發投入超過1.24萬億元。
截至目前,華為在全球持有超過15萬件有效授權專利,覆蓋通信、算力、操作系統、光互聯、綠色能源與智能駕駛等關鍵領域。
與此同時,華為以“創新、開放、利他、合理”為理念,通過專利許可、標準共建和開源協作,推動不同產業間的技術共享與生態協同。2024年,公司專利許可收入約6.3億美元;《財富》世界500強企業中,有48家直接或間接獲得華為專利授權。
在過去的一年里,OpenHarmony社區超8100名共建者提交的新增開源代碼超1000萬行,openEuler系操作系統累計裝機量突破1000萬套。另外華為還推出了一系列新的軟件開源和硬件開放項目,如CANN計算框架、倉頡編程語言、靈衢總線硬件規格等。致力于為終端、云服務和計算系統開放所有開發者工具和應用支持代碼。

“持續創新與尊重知識產權,是華為取得今日商業成就的源動力,也是未來我們致力構建萬物互聯智能世界的基石。”華為知識產權部部長樊志勇表示。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11月11日發布的第六屆“十大發明”,成為華為開放創新實踐的又一次集中展示。

十大發明:構筑開放創新體系的技術群像
2025年第六屆“十大發明”,獲選成果涵蓋算力架構、通信網絡、操作系統、光互聯、存儲技術、綠色能源與智能駕駛等多個方向。
位居榜首的Scale-Up超大規模超節點算力平臺,試圖解決AI算力集群在通信效率上的長期瓶頸。它不是在單卡性能上“卷”,而是在資源調度上重建規則——讓成百上千顆處理器以更低延遲協作,最終實現“大模型時代的算力拼接”。
另一項入選的鴻蒙全棧架構創新技術,核心在于通過軟硬協同提升系統的流暢性與安全性。在“絲滑流暢”方面,方舟引擎在并行計算、以存代算、端云協同等方向的突破,使系統與應用之間的調度更加高效,帶來跨設備的一致體驗。在“安全”方面,星盾安全架構從內核到應用生態進行系統級設計,通過加密分享機制將數據控制權交還給用戶,讓跨場景的交互更可控、更可信。
短距光互聯技術,解決的則是智算中心里“能耗占比過高、擴展困難”的問題。通過芯片—鏈路—網絡的協同設計,解決了傳統電互聯在可靠性、時延、功耗等方面的技術挑戰,使得智算集群可靠性提升3倍、覆蓋范圍擴大12倍、運維效率提升40%。
以及GigaGreen RAN綠色無線接入網,通過動態頻譜調度與功耗感知算法,讓5G基站在不犧牲性能的前提下節能約三成。
這十項發明看起來分散,實則指向一個共同目標:讓創新變得可以被復制。它們的共通特征是:一旦打磨成熟,就能嵌入產業鏈,被更多合作方復用。這也是華為一直強調的“開放創新”的現實意義——開放不是“共享一切”,而是讓底層技術具備公共性。截至目前,華為已有超過20萬件專利進入公共領域,可供公眾免費使用。
另外,去年6月20日,華為在茶思屋科技網站上線的“查思專利”板塊,使產業伙伴和研究機構能夠直接檢索、使用和研究相關專利資源,一年多以來,訪問量突破兩百萬次,進一步讓專利存量變成創新增量。
在今年的“十大發明”中,最受關注的,莫過于華為算力體系創新能力的昇騰超節點,它展示了知識產權如何轉化為AI時代的現實生產力,也驗證了專利群如何直接支撐技術落地。

昇騰384超節點:8項關鍵專利支撐技術落地
技術創新對應的往往是產業價值。“十大發明”的評選標準,也不僅僅以項目規模或商業收益為衡量,而以是否能開創新產品系列、形成重要商業特性、對公司和行業產生實際價值。
Scale-Up超大規模超節點算力平臺作為十大發明的首位成果,在產品層面落地為昇騰384超節點,實現384張AI處理器高速互聯、低時延協同。2025WAIC上,昇騰384超節點首次展出,作為“鎮館之寶”,每日展臺前都被觀眾圍得水泄不通。
這項被稱為“智算時代基礎設施”的技術,不僅是華為在算力架構上的一次突破,也是知識產權體系支撐下的集體創新成果。據了解,其背后由8項關鍵專利支撐技術落地。
作為發明人代表的孫宏偉將超節點的開發比喻成一棟樓,這棟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樓”如何蓋,才能提升資源利用率,第一步就是系統架構設計,也就是其中一項專利,一個“可池化、皆對等、可組合”的分布式對等全互聯架構”。與此同時,團隊開發了低時延內存語義專利,讓AI核心計算節點之間的通信效率提升至納秒級。
在龐大的硬件規模下,可靠性成為另一道門檻。以故障率最高的光模塊為例,若萬卡集群萬個光模塊,一年平均會發生幾十次故障。據孫宏偉透露,光模塊故障分析顯示,大部分的模塊故障與臟污有關,而業界主要依賴儀表和人工上站巡檢,距離高效、高精度、搞準確度檢測有一定的差距。
“為了解決這個痛點,我們有一個專利,采用業界首提的基于ODSP的檢測技術,大幅提升了監測效率。以往需要人工介入耗費數日、且有盲區、檢測效率低、無法實現在線檢測等問題,統統都解決了。”孫宏偉表示,該專利實現了遠程非介入式監測,無需人工插拔光纖;監測基本無盲區;而且能多模塊并行監測,全超節點檢測如今不到7分鐘便可完成。
另一項關鍵創新是智能動態供電專利。針對AI訓練負載峰值頻繁波動的問題,團隊構建了電源—NPU協同控制機制,根據計算壓力實時分配功率。這些技術構成了昇騰384超節點的八項核心專利群。它們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嵌套、彼此支撐的體系:通信架構、供電控制、可靠性設計、熱控管理,共同組成了從硬件到系統的完整創新閉環。
同樣,正是這種“系統化專利群”,讓超節點不僅能在實驗室穩定運行,更能在產業環境中規模化部署。正如孫宏偉所說,超節點這塊巨大的拼圖,少了任何一塊,都不完整。

結語
從知識產權到創新體系,從“十大發明”到昇騰超節點,華為的創新路徑在過去十年里始終保持著穩定而持續的節奏。它的做法并不復雜——把專利當作技術體系的一部分,而非劃定邊界的圍墻。這也讓專利真正成為推動產業協同與共贏的核心機制。
與此同時,在AI與智能產業的演進中,“開放”正被賦予更豐富的內涵。
它不只是共享代碼或發布標準,而是一種更長期的態度——尊重知識,尊重合作,也尊重技術本身的復雜性。
如今,從專利許可到開源社區,從標準貢獻到產業合作,開放已經成為華為最穩定的組織慣性。無論是查思專利的上線,還是OpenHarmony共建者數量的持續增長,抑或是標準提案的不斷輸出,這些細節比口號更能說明問題——創新從來不是個體的能力,而是產業生態共同形成的共識。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