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成功舉辦。峰會期間,大大小小的會議都離不開科技話題,其中關于人工智能討論的濃度頗高。
科技創新、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將是中國下一個五年乃至更長一個時期的發展重點,但在當前經濟發展放緩、全球經貿面臨不確定的背景下,科技發展如何迎難而上?峰會期間,同濟大學特聘教授、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副會長劉興華在接受南都N視頻記者采訪時回答了這一問題。他還表示,未來5年將是世界經濟復蘇關鍵期,以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等前沿技術為引領的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將重構全球經濟運行底層邏輯。
![]()
同濟大學特聘教搜,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副會長 劉興華。
產業資本是科創企業的最佳投資方:有耐心懂行業
南都: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定調“十五五”規劃,其中重要一項就是注重科技、發展新興產業。在科技含量高的烏鎮峰會現場,你對新興產業、未來有前景的賽道有怎樣的觀察?
劉興華:二十屆四中全會關于“十五五”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要繼續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無論是新興產業還是未來產業,甚至是傳統產業,產業發展的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人機互動化是大趨勢,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等前沿技術將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和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大顯身手。
今年的烏鎮峰會,成為了解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創新和網絡信息技術產業發展最新動態的重要窗口。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在科學研究、現代農業、交通物流、文化教育、醫療健康、家居生活等諸多領域廣泛運用的最新進展,了解到人工智能芯片、具身智能等新技術以及區塊鏈賦能實體經濟的演進態勢,感受到網絡信息技術創新和產業生態融合發展,持續驅動產品、服務和商業模式變革的廣闊前景。
既有錢有資源,還“耐心”,又懂得產業和行業發展邏輯,這是許多科創企業心目中的最佳投資方,而產業資本往往具有這個特點。烏鎮峰會間隙,我在與企業家交流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產業資本在中國科技創新中的作用日趨明顯。
宏觀數據對此也有體現:2024年全國共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36326.8億元,比上年增加2969.7億元,增長8.9%,遠高于去年GDP增速,總體研發強度達到2.69%,超過歐盟國家的平均水平。在去年中國研發投入總量中企業研發投入占到77%。整個“十四五”期間,全國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研發經費占營業收入比重超過1.6%,共有570多家工業企業入圍全球研發投入2500強,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實現“新躍升”。2024年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達6.8萬億元。這一系列數據,表明企業正在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平臺,特別是來自上市公司、產業龍頭的產業資本正在成為創新的重要驅動力,在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的確令人鼓舞。
技術創新驅動下,未來5年將是全球經濟復蘇關鍵期
南都:科技創新非常“燒錢”,在當前全球變局、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科技創新有怎樣特殊的意義?
劉興華:當前地緣沖突易發多發,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國際經濟貿易秩序遇到嚴峻挑戰,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乏力。但從另外一面看,在人性需求和市場化的牽引下,在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加持下,技術創新的力量正在重構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全球價值鏈網絡化、去中心化和產業邊界融合化趨勢不可改變,全球價值鏈將向全球價值網演進,普惠包容的新型經濟全球化正在孕育。近年來跨境電商的崛起和逆勢增長就是最好的例證。
未來5年,將是全球第五次康波周期經濟蕭條尾聲向第六次康波周期技術進步驅動經濟復蘇的關鍵時間節點,以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生物科技、新能源、下一代互聯網為核心動力的全面技術進步將為全球經濟和世界現代化帶來全新發展機遇。
南都:你認為,支持科技創新,中國尤其要做哪幾件事?
劉興華: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實現科技現代化,需要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在“十五五”規劃建議中,“創新”和“科技”兩個關鍵詞分別出現了61次和46次,這充分表明“十五五”時期中國將持續以科技創新為經濟發展重要牽引。
中國要站在全球科技發展制高點,必須真正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第一,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全鏈條推動集成電路、工業母機、高端儀器、基礎軟件、先進材料、生物制造等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決定性突破。
第二,加強基礎研究戰略性、前瞻性、體系化布局,提高基礎研究投入比重,強化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原始創新導向,優化有利于原創性、顛覆性創新的環境。
2024年中國基礎研究經費占全社會研發經費的比重為6.88%,遠低于美英法等發達國家的投入水平。美國基礎研究投入占其全部研發經費的比重長期保持在15%-20%之間,而且聯邦政府、地方政府、企業、社會力量都在投入;然而中國的6.88%中基本上是由中央財政投入占絕大部分,地方財政和企業投得還不多。中國這一比重如果能達到15%甚至更高一些,而且中央財政、地方財政,特別是企業,大家共同發力,那將在推動科技創新和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上創造新的歷史。
第三,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加快重大科技成果高效轉化應用,布局建設概念驗證、中試驗證平臺,加大應用場景建設和開放力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特別是要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推動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更多承擔國家科技攻關任務,鼓勵企業加大基礎研究投入,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此外,營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教育中心、科學中心、人才中心,攜手各國構建全球科技共同體;創新監管方式,發展創業投資,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和風險分擔機制;適度超前建設新型基礎設施,推進信息通信網絡、全國一體化算力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建設和集約高效利用,推進傳統基礎設施更新和數智化改造,這些措施也非常重要。
當然,登上全球科技制高點、不斷催生新質生產力,關鍵在于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
高等教育正處大變革和大發展的前沿,呼喚教學課程內容迭代
南都:從你在高校的工作經驗來看,怎樣才能“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
劉興華:第一,建立健全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的協調機制,強化規劃銜接、政策協同、資源統籌、評價聯動,促進科技自主創新和人才自主培養良性互動。在這方面,要充分發揮國家治理體系的優勢。
第二,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工業革命以來的全球科技和經濟發展史表明,那些有全球影響的大國,都是曾經涌現出一大批上述人才的國家。
第三,加強人才協作,優化人才結構,促進人才區域協調發展。暢通高校、科研院所、企業之間的人才交流通道。這樣才能突破創新主體間的壁壘,匯聚和激活創新要素資源,實現自主協同創新。
第四,圍繞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和國家戰略需求協同育人,優化高校布局、分類推進改革、統籌學科設置,深入推進“雙一流”高校和國家交叉學科中心建設,強化科研機構、創新平臺、企業、科技計劃人才集聚培養功能,培育拔尖創新人才。同時要深化國際交流合作,引育世界優秀人才。
人才既需要科學培養,更需要合理使用。要充分激發各領域各類人才的創新創造動力活力。
南都:這一輪人工智能浪潮,對高校人才培養有沖擊嗎?
劉興華:如今人類社會正進入以數智化、綠色化、融合化、人機互動化為特征的大智能、大能源、大健康交互發展的時代。高等教育再次處在大變革和大發展的時代前沿。
從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相互促進的歷史發展規律來看,高等教育不僅要主動適配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而且還能極大促進和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步伐。
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牛津、劍橋等歐洲古典大學的出現,為第一次工業革命提供了強大智力支持;以洪堡大學為標志的歐洲現代大學崛起,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上世紀以美國硅谷新型大學為代表的高等教育機構崛起,催生了信息化引領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如今,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經到來,有的學者把這場革命命名為“智業革命”,人類與機器的分工正在從體力分工擴展到腦力分工。這將催生一系列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型大學,這些大學將在科技創新、管理模式創新甚至商業模式創新等領域發揮獨特作用,在最大程度上促進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
在“智業革命”時代,高等教育不僅要培養人們謀生的本領,更要為提升人的綜合素質、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高質量賦能。未來的大學,將是超越離散知識點、擺脫單一思維模式和思維體系,按照教育規律培養人才和推動全社會創新的全新教育機構。
南都:應對這些變化,高校需要作出怎樣的調整?
劉興華:高等教育必須基于對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前瞻性、戰略性判斷,積極主動回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系統建構專業設置和教學課程內容迭代能力,塑造學生生存技能不斷迭代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分析批判能力、知識遷移能力、跨界發展能力。
要打破傳統大學的封閉物理空間,建構以最強原則性和最大靈活性培養人才,跨學科、跨專業、跨領域的知識網絡創新聯合體,打造優質教育資源,提供數智化課程內容和學習工具,促進知識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共創共享,實現數智化時代的“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
在數智化時代,高等教育將不僅是年輕人的專利,而且是全體社會成員終身學習的權利。要充分利用數智技術,實現人類智能和人工智能的共同進化,使終身學習契合產業升級的脈搏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需求,以此開啟高等教育伴隨一個人全部職業生涯乃至整個人生歷程的新時代。
綜合施策、科學規范,及時堵住濫用人工智能技術的漏洞
南都: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創新和應用,如何推進人工智能治理、讓技術向善,備受外界關注。這次烏鎮峰會也專設了一場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和治理論壇。你認為中國在這方面應該有哪些作為?
劉興華:我也特別關注這個話題。在這個論壇上,許多專家發表了真知灼見,很受啟發。在世界科技發展史上,任何一項新技術的發明,都會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帶來新的風險挑戰。然而人工智能帶來的機遇和風險都將遠大于以往任何時候。
如今人工智能技術及其應用已經成為科技跨越發展、產業優化升級、生產力整體躍升的重要驅動力量;同時,人工智能技術和產品的廣泛應用,模糊了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界限,再加上人工智能和互聯網技術指數式迭代演進、應用場景日益泛化,已經在法律規范、道德倫理、公共治理等方面帶來新挑戰,技術的失靈風險和惡意使用風險甚至將給人類文明演進帶來系統性風險和重大考驗。人類社會必須在創造人工智能和網絡技術發展“動力系統”的同時,打造必要的“綜合安全控制系統”。
近年來,中國先后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全球治理倡議,都與人工智能技術創新與治理密切相關。在“不舍晝夜”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文明堅守自身的精神內核,又吸收外來文化精華,不斷進行自我創新與發展,才做到“可大可久”“生生不息”。中國如今是世界人口大國和人工智能技術創新應用大國,市場規模、產業規模巨大。中國將全面實施“人工智能+”行動,以人工智能引領科研范式變革,加強人工智能同產業發展、文化建設、民生保障、社會治理相結合,全方位賦能千行百業。在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和廣泛運用的同時,中國將主動加強人工智能治理,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制度、應用規范和倫理準則,綜合施策、科學規范,及時堵住濫用人工智能技術的漏洞,有效規避和防范安全風險,讓人工智能和下一代互聯網技術產品更好造福社會,為全球人工智能和網絡技術創新與治理積累新經驗、探索新道路。
采寫:南都N視頻記者 楊文君 樊文揚 發自烏鎮、北京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