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
在老撾,中國品牌新能源汽車漸成各大城市街頭常客;在墨西哥,咨詢中國品牌混動車型的消費者排起長隊;在哥斯達黎加的公務車采購清單上,中國品牌電動車已占據“半壁江山”……中國新能源車正在全球市場實力“圈粉”。
從“產品輸出”到“產業鏈協同‘出海’”,從“整車出口”到“構建生態”,從“走出去”到“融進去”……隨著中國車企進入全球市場實現深度融合,變化的地緣政治因素、關稅高墻、政策變化、技術壁壘,以及文化沖突、品牌認知、市場競爭等,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出海”過程中不可回避的課題。
![]()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2025年6月17日,在合肥派河港鐵路物流基地等待裝車出口的新能源汽車(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周牧 攝
“開中國車開心多了”
在英國的迪米塔爾·奧爾馬諾夫表示,“開中國車比開大眾、奔馳或寶馬開心多了。中國車做工很好。”
“在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的門店,中國品牌成了熱銷款,再也不是幾年前‘小眾品牌’的模樣。”荷蘭汽車一名經銷商負責人對中國汽車的變化深有感觸,“近兩年,中國品牌汽車的快充速度以及換電站的高效服務贏得了荷蘭消費者青睞。”
中國汽車逐漸成為全球市場上廣受歡迎的“寵兒”。美國市場研究機構Escalent公布的最新報告《中國汽車品牌影響力》顯示,47%的歐洲購車者考慮購買中國汽車,相比之下,在2024年的調查中,這一比例為31%。Escalent相關負責人指出,歐洲消費者似乎更傾向于認為中國純電動車是更值得信賴的購車選擇。
彭博社注意到,來自南非的奧斯卡·馬布埃拉在對比多個國際汽車品牌后,最終選購了一款中國品牌汽車,像他這樣的消費者正在幫助中國汽車制造商以驚人的速度搶占市場份額。標普全球交通出行公司的分析師表示:“中國汽車品牌憑借高質量和具有競爭力的價格,打入了多個全球市場。這一戰略與韓國和日本品牌的成功路徑類似,但中國品牌還具備先進的軟件技術和豐富的功能配置,即便是普通車型也不例外。”
“‘中國制造’的足跡不斷擴大”
隨著新能源汽車受到越來越多海外市場消費者的喜愛,中國汽車對外貿易再上新臺階。在新疆霍爾果斯,每天都有500余輛汽車在霍爾果斯海關辦理完通關手續后,駛往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在江蘇省連云港,今年上半年,口岸新能源汽車出口同比增長90%,創歷史新高。
海關總署相關負責人表示,從海關統計數據看,我國制造業出口已連續8年增長,今年前三季度繼續增長7.1%,其中,汽車制造業等行業的相關產品出口均保持兩位數的增長。
中國新能源汽車在全球市場快速擴張,獲得外媒廣泛關注。《華爾街日報》發文稱,在電動汽車領域,“中國制造”的足跡在不斷擴大,目前已占全球電動汽車銷量的一半以上。在泰國,中國電動汽車占總銷量的93%。在印度尼西亞,這一數字達到了78%。彭博社報道稱,研究機構Dataforce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8月,中國汽車在歐洲混合動力汽車銷量中的份額達到創紀錄的9.8%。這標志著中國車企在混合動力汽車這一對消費者和制造商日益重要的領域持續邁進。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總工程師許海東接受人民日報海外網采訪時表示,產品力的提升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在海外市場強勢增長的主要原因之一。“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出口確實表現亮眼,稱得上是一個爆發性的增長,增長得非常快,也超出我們的預料。”許海東表示,“不管是純電動汽車,還是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表現都非常突出,并且這個競爭力是別的國際品牌沒有辦法比擬的,中國品牌又多,質量又好,產品又好,得到了海外消費者的認可。”
“‘出海’適當慢一點、穩一點、扎實一些”
中國新能源汽車在全球“圈粉”的同時,也面臨全球貿易關系的諸多不確定性,全球貿易保護主義與技術壁壘加劇。
今年以來,美國、歐盟、墨西哥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對中國電動汽車和電池實施加征關稅政策,使得部分汽車制造商的海外業務受到了較大影響。在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上,上汽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歐盟對上汽加征35.3%的關稅,對公司來說是“切膚之痛”。
不僅如此,業內人士指出,中國車企還面臨來自法律合規、商業模式轉型與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的挑戰。比如,今年9月,澳大利亞監管機構向比亞迪、極氪、小鵬汽車和零跑汽車等多家中國車企發出合規警告,指控其涉嫌違反澳大利亞機動車維修服務的相關法規。
許海東告訴人民日報海外網,新能源汽車面臨的挑戰,應該說也是和整個中國車企向海外發展的挑戰是一致的,中國車企在海外發展的過程中還需要建立體系的能力,“像過去產品‘出海’比較簡單,但是現在,因為我們的產品都做得非常好,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出口應該說是一個長期的可持續戰略目標。我們就要從很多方面,包括信息收集、政府關系、物流、金融、售后服務體系以及二手車體系等等,都要去建立自己的體系。”
“汽車‘出海’從大型海外市場、數據化生產向新能源汽車領域增量,要堅持長期主義,堅持規劃生產。”中國汽車戰略與政策研究中心總工程師吳松泉認為,要正視汽車“出海”過程中目前及將來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挑戰和困難,積極研究有效應對策略。“汽車‘出海’適當慢一點、穩一點、扎實一些,更重視品牌和服務,保持增長,逐步打造世界一流企業和品牌。”吳松泉建議。(海外網 李芳)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