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能源汽車的普及,大量動力電池正進入“退役期”。它們若處理不當,不僅污染環境,更是資源的巨大浪費。傳統的回收方法如同“高溫煉金”,成本高、能耗大,還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但最近,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固體所”)的科學家們,卻從一杯“茶”中獲得了靈感——他們利用茶多酚,成功讓廢舊磷酸鐵鋰電池“重獲新生”!
電池的“晚年危機”,背后是一場環境挑戰
新能源汽車產業蓬勃發展,伴隨而來的是鋰離子電池消耗量的飛速增長。按照其5-8年的平均壽命計算,早期投入使用的動力電池正步入退役期,一場大規模的電池“退役潮”已然到來。據研究機構預測,2025年,我國動力電池退役量將達到82萬噸,到2030年,這一數字或達350萬噸。
這不僅是資源問題,更是一場環境考驗——電池正極材料中含金屬元素,若隨意丟棄,重金屬可通過滲濾作用進入土壤和水體,造成長期污染。
傳統的回收方法主要是濕法冶金和火法冶金。它們通過酸溶、萃取、高溫焙燒等手段提取有價值金屬,但流程復雜、能耗極高,回收過程中還容易產生有害氣體和廢水。
更重要的是,磷酸鐵鋰電池中含有的有價金屬元素種類單一,傳統回收方法經濟性非常低,很多時候甚至是“賠本買賣”。
有沒有更綠色、更高效、更便宜的方式?
一場溫和的電池“修復術”
固體所的研究團隊提出了一個新思路:與其粗暴地拆解提取,不如嘗試直接“修復”電池材料,讓它恢復性能。
這項技術的核心,是一種來源于植物的物質——茶多酚。
茶多酚是茶葉中富含的一類活性物質,具有良好的還原性和生物相容性。研究人員發現,它可以作為優異的“天然電子供體”,將廢舊磷酸鐵鋰中的三價鐵相重新還原為二價鐵相,從而逆轉電池老化過程。
這就像是給電池喝了一杯“綠茶”,通過茶多酚的還原作用,我們有效修復了電池材料中關鍵的“鐵-鋰反位缺陷”,重新打通了鋰離子擴散的通道。
納米級“創可貼”,精準修補表面破損
除了內部修復,電池材料表面的碳涂層也常常在使用中破損,導致性能下降。
針對這個問題,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靶向表面修復技術——用磷酸鋁/磷酸鋰復合材料作為“納米創可貼”,精準地修補在碳層破損的地方。
這種方法不同于以往簡單粗暴的“整體重新包碳”,而是像微創手術一樣,哪里壞了補哪里,不僅更加精準,還避免了引入過多非活性物質影響電池性能。
同時,引入的鋁元素還會摻雜到材料體相中,起到“支撐”作用,進一步提升材料的結構穩定性,從內到外全面恢復電池的健康。
為什么說這項技術“更綠、更便宜”?
與傳統冶金回收法相比,這種直接再生技術展現出了顯著優勢:
能耗大幅降低:不需要高溫焙燒或強酸浸出,整個過程可在較低溫度下完成;
環境友好:使用天然茶多酚作為還原劑,避免了二次污染;
成本更低:縮短了回收流程,降低設備投入和運行成本;
再生材料性能高:再生后的磷酸鐵鋰正極材料電化學性能接近新材料,可直接用于生產新電池。
這意味著,未來電池回收或許不再是一個“燒錢又污染”的行業,而能夠成為真正可持續的綠色產業。
從實驗室到產業化,還有多遠?
目前,這項技術已經在實驗室取得了成功,研究結果發表在材料學期刊《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
但科學家們并不滿足于此。團隊此前還開發過硫脲輔助固相燒結等修復方法,不斷探索更高效、更廉價的回收工藝。
未來,研究團隊將進一步優化流程,探索與電池生產企業的合作,推動這項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大規模產業化應用。
隨著新能源時代的全面到來,動力電池的綠色回收已經不再是一個可選課題,而是必經之路。從固體所的這項創新中,我們看到了科技與自然智慧的結合——用一杯“茶”的溫和,化解鋼鐵世界的難題。
也許不久的將來,每一塊退役電池都能找到自己的“第二春”,而這一切,或許就從一片小小的茶葉開始。
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劉圓圓(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
監制:中國科普博覽
![]()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