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先聲
有沒有發現,網絡上的抽象神曲越來越讓人聽不懂了?
刷短視頻時,似乎都會突然被一段莫名抽象的背景音樂勾住了注意力,毫無邏輯的歌詞、電子合成的聲音,像是卡頓的AI在胡言亂語。這樣的音樂似乎在今年越來越多,沒有結構、沒有情緒邏輯,卻像一種新的暗號,在年輕人之間迅速流傳、瘋長、繁殖。
那么,這些動輒創下上億播放量的短視頻BGM,為什么讓年輕人如此沉迷上頭?
年輕人的發瘋BGM
這幾年,發瘋似乎已經成了互聯網年輕人的日常。他們在彈幕評論里發瘋、在朋友圈發瘋、在AI視頻里繼續發瘋。而今,這股發瘋情緒開始外溢到音樂領域,那些抽象、魔性、甚至毫無邏輯的BGM,似乎正從手機躍入現實世界的聚光燈下。
比如短視頻上的大熱BGM《鳥兒搖》,通過模仿鳥類振翅的動作,帶上滑稽、浮夸、節奏感并存的表情。今年7月起,《鳥兒搖》迎來了爆發式的傳播,甚至有人模仿鳥的聲音搞了一出音效翻唱。截至目前,這類BGM已經在抖音創下了近40億次話題播放量。
今年9月,《鳥兒搖》更是成為了惡搞汪蘇瀧、王力宏等藝人演唱會舞蹈動作的素材。同月,王力宏在西安演唱會上,把踢踏舞原本的《愛一點》音樂換成了《鳥兒搖》的配樂,完成了一波反向惡搞。
10月3日,王力宏深圳演唱會上,單依純作為嘉賓登臺,與王力宏合唱《愛錯》,并展開了一場有趣的互動。王力宏被稱為法拉利,而單依純則被稱為新能源。在互動中,王力宏幽默地說道:法拉利跳鳥兒搖,新能源唱五子棋。隨即兩人一起做出了今年《喜人奇妙夜2》的出圈作品《技能五子棋》舞蹈里的招牌動作。
10月6日,張藝興也在鳥巢演唱會表演改編《技能五子棋》,原本節目中的飛沙走石力拔山兮等技能被重構為新國潮舞臺,實現喜劇破圈。之后,周深、胡夏等藝人紛紛翻唱翻跳,話題播放量超10億次。
隨著熱度持續攀升,手游《和平精英》也順勢將《技能五子棋》的標志性動作融入游戲玩法中。與此同時,品牌方也迅速捕捉到這一流行密碼,京東在雙11推出技能買家具活動、雀巢則以餅干復刻棋局,以趣味化方式參與這場抽象狂歡。
科技博主Alex-大表哥甚至將技能五子棋做成了小游戲,包括AI對戰、人人對戰、技能飛沙走石、靜如止水、力拔山兮、保潔上門兒、兩級反轉。
此外,類似于120年前的瑞典童子軍軍歌《Ging Gang Goolie》改編的《靈感菇》、以及日本歌曲《室內系的TrackMaker》中文版中FashionCenter發音空耳形成的《法修散打》等歌曲,因歌詞包含諧音梗,其重復性結構與魔性發音形成記憶點,后經網友二次創作、翻唱成更抽象的視頻內容,進一步擴散傳播,也成了最熱門的BGM,共計創下至少100億話題播放。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在抽象領域,也出了不少歌姬。相比往年的龐麥郎、那藝娜、曹萬江、田一鳴等,今年出圈的抽象歌姬最狠的一點:他們有可能不是本人唱的,甚至可能不是人唱的。
比如哈基米音樂系列無疑是2025年最具代表性的現象之一。這個系列源自動漫《賽馬娘Pretty Derby》中的東海帝王角色,因其嗜好蜂蜜水而常哼唱蜂蜜之歌,其中反復出現的哈基米歌詞被網友調侃并加以創作,三年時間,發展成了今天萬曲皆可哈基米的哈基米音樂,撐起了抖音樂壇的半壁江山。
《哈沫》《藍蓮哈》《套哈桿》等由流行歌曲改編的哈基米音樂爆火,席卷了萌寵、抽象、日常、甚至手機鈴聲等各個場景。
再比如,去年10月東北雨姐因虛假宣傳遭抖音禁言后,雖一度淡出公眾視野,但其標志性BGM《大東北我的家鄉》卻熱度不減。網友借助SUNOV5,將這首歌曲改編出爵士版、K-Pop版等多個風格變體,被網友封為北境歌姬。
不過,在AI技術盛行的當下,還有不少像孤醬國服司空震、優雅蓮、波陽余叔,這類歌姬仍在堅持手搓藝術,確實是自己真唱。但是在形象上,要么通過特效將人物面部拉伸變形,過度磨皮導致整個人物失真,呈現出一種令人不適的詭異視覺效果;要么是中年大叔的形象與內容本應傳達的年輕圈層嚴重不符,形成一種強烈的反差感,進一步強化了視覺與情感上的沖擊。
同時,他們的歌詞往往不加修飾,充滿了原始的粗糙感和聒噪。作品常以極簡、土味的旋律,搭配劣質、刺耳、聒噪的音效,再通過重復的荒誕、降智的歌詞,這類看似毫無營養甚至刺耳的音樂,卻讓年輕人為之瘋狂。
總體看來,今年在短視頻走紅的抽象BGM,聽起來似乎比往年都更摸不著頭腦、也多了一絲詭異。似乎在情緒還沒被討論之前,這些BGM已經先一步完成了對注意力的徹底收割,成為新的流量密碼。
為何讓年輕人沉迷上頭?
2025年,AI視覺、聲音輸出的怪異元素,背離邏輯的獵奇BGM正在集中爆發,創造出了獨有的荒誕快感,可以說是比抽象更抽象的抽象。
這些奇奇怪怪的BGM,大多都在創作過程中主動放棄了傳統音樂創作中的深度和結構,配著更離譜的畫面,走向了更為野生的方向。
比如傳統的音樂創作過程通常遵循一定的邏輯,旋律、和聲、歌詞等要素相輔相成,傳遞情感與思想,而當下走紅的這類抽象BGM,其內核不在于音樂的情感表達或故事性,而在于荒誕、音效、節奏和情緒的瞬間爆發,用粗糙感反叛精英審美。
復盤這類抽象BGM的出圈邏輯,核心驅動力之一在于畫風的荒誕和沖擊力。比如歷史、神話形象中的角色能伴著《鳥兒搖》跳舞,動物被賦予擬人化的歌唱行為,就連搞怪曲風也常以正統詩朗誦的語調呈現,通過這種打破常規的反差感,將荒謬感拉滿,精準擊中受眾的獵奇和狂歡心理。
巧的是,另一種獵奇的文化也正在席卷全球。
鯊魚腳踩耐克鞋、金棕色咖啡杯身著粉色連衣裙、木板被賦予擬人化形態這類充滿怪誕想象力的AI生成式圖像,以電子調音的意大利語唱腔、魔性重復的節奏,在多個歐洲國家的互聯網上病毒式傳播。它們被網友稱作意大利腦腐(Italian brainrot),國內則常稱為外國山海經,成為時下極具話題度但圈層屬性明顯的網絡文化現象。
在海外,Italian brainrot音樂的發展更為體系化。比如被稱作Italian brainrot音樂先鋒的創作者Táparo,將意大利語文本轉語音后的聲音融入金屬質感的phonk節奏中,創作出《TRALALERO TRALALA FUNK》。
這首作品在Spotify上的播放量已超過2600萬次。Táparo表示,目前制作這種內容已經成了他的全職工作,已經賺了近10萬美元。另一位意式腦腐創作者Gazzarino,憑借意式腦腐角色Brr Brr Patapim主題說唱和流行混音,在Spotify收獲了超200萬月聽眾。
無論是意式腦腐音樂的病毒式傳播,還是國內這類BGM的走紅,都遵循著相似的邏輯,以極致的反常識感、低門檻的情緒刺激和高度契合算法推薦的節奏機制,制造出認知崩壞式的爽感,深受年輕人,尤其是學生群體的喜愛。
對于成長于互聯網的年輕一代來說,笑點早已不再依賴于傳統敘事的鋪墊或情節的巧妙設計,而更多來自瞬間的荒誕感和毫無邏輯的反差。這種笑點的遷移,恰恰契合了碎片化時代的認知模式,一切直給、即刻滿足,不用思考太多背景或含義。
這種現象可以與十幾年前家喻戶曉的《江南Style》作為參照。相似的是,他們都象征著互聯網時代的即時文化,打破語言與文化壁壘,任何與其主題相關的內容都會激發出極大的參與度。
然而,與《江南Style》不同的是,如今的意式腦腐或者國內這類抽象BGM它們不依賴深層意義,也不需要邏輯深意,只要情緒爆發。這也契合了2020年代的文化特征:既無處不在,又難以捉摸,在算法的篩選下顯得更加隱秘,在年輕人尤其是學生群體中形成了一個高度凝聚的圈層。
另一方面,荒誕本身就是一種對既定審美和秩序的反叛。內容越是不講武德,越能體現出年輕群體與主流文化審美之間的刻意切割,成為他們獨立文化身份的象征。他們把這種趣味據為己有,表面上是自我貶低的調侃,實際上透露出一種以荒誕、個性化為榮的亞文化認同。
正如Táparo所說:正因為它傻到極致,所以才這么好。荒誕本身成為一種宣言,宣告著年輕一代對既定秩序的不屑,與對歡愉本能的坦誠。他們在無意義中找到了意義,在荒誕嬉鬧中找到了同伴,在短暫易逝的流行中找到了時代的印記。
然而,審美疲勞總是比風潮更早到來。當同類的鬼畜BGM層出不窮,原本的震撼感便逐漸鈍化,聽眾獵奇的閾值被不斷推高,后來的同類型作品,注定難以再重現那種第一次聽到時仿佛認知被掀翻的驚愕與快感。
并且,不夸張地說,與語言污染類似,這類無厘頭BGM的過度消費也可能加劇對低質內容的依賴,讓年輕人、特別是青少年習慣于即時刺激,進一步降低耐心和深度思考的意愿。再加上算法隔離,這圈層文化狂歡也讓代際溝通更添障礙,形成各自為營的文化孤島。
歸根結底,這類有病BGM之所以能被年輕人Get,并非因為它有多好聽,而是因為精準匹配了這個時代的精神頻率,又快又亂又碎又神經,且真假難辨。
結語
拋開藝術鑒賞的大道理,或許,年輕人早已厭倦了宏大敘事與深刻情感,他們渴望的是直接、即時、無需解釋的感受沖擊。
當然,年輕人肯定知道什么叫正經音樂,但他們更愿意在瘋言瘋語中大笑幾聲。笑著哭、沒招了的荒謬感,也許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深的藝術隱喻。
越不像樣的東西,越像這個世界。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