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肖瀟 北京報道
在中國落地五年的亞馬遜系列片《水手星計劃》,今年如期開拍。15個國內出海品牌參與拍攝,首映禮、啟動儀式、社交平臺傳播矩陣一應俱全。但11月初,這項跨國巨頭每年一次的大型營銷活動暫停了。
原因與AI有關。11月5日,配音演員穆雪婷發文稱,自己僅為《水手星計劃》第1-3集錄制了旁白,卻在之后的第4-7集中聽到了與自己幾乎一模一樣的配音。“如果沒有合理解釋,我有理由相信,我的聲音被擅自用于AI訓練和使用。”
穆雪婷曾為《原神》《明日方舟》等熱門角色配音。她的質疑迅速引發關注,已上線的亞馬遜廣告《水手星計劃》七集視頻,很快在微博、抖音、視頻號、小紅書及亞馬遜官網上顯示不可見。
上海黑也文化傳播公司隨后聲明稱,自己為《水手星計劃》第五季視頻的實際制作方,抱歉存在工作疏忽,但未回應配音爭議。截至發稿,黑也文化和亞馬遜中國均未回應21記者的置評請求。接近亞馬遜中國的消息人士透露,公司已關注到這一爭議,正在內部了解情況。
從這場爭議中可以看到,大公司對外包鏈條的監督缺位,以及市場普遍缺乏AI版權意識,正在成為AI時代的新隱患。
“現在大家對AI的態度就是很警惕。大概從前兩年開始,我們簽署協議時都會加上一條禁止用作AI的條款。”穆雪婷對21記者無奈說道,雖然從業者都開始有自我保護意識,但侵權防不勝防,實際維權也依然有難度。“我支持技術發展,但它不應該建立在侵犯其他人權利的基礎上。現在這種風氣下,我們當然不可能去擁抱這項技術。
上周,穆雪婷在微博上偶然刷到了亞馬遜廣告發布的《水手星計劃》視頻。這是她曾參與旁白配音的項目,點開后,果然聽到了自己的聲音,但隨后穆雪婷覺得有些奇怪——旁白里有許多英文品牌名,而她并不記得自己讀過這些臺詞。
《水手計劃》是亞馬遜廣告、亞馬遜全球開店聯合推出的大型活動,用來介紹跨境賣家的出海營銷案例。從2021年開始,該系列片在國內每年拍攝一季,安克創新、追覓科技和小牛電動等43家出海品牌曾入鏡,今年的第五季正式升級為《水手星計劃》。
“于是我去翻聊天記錄,看看當時是什么時候約的錄制、有哪些配音文案。那個時候我才意識到自己(聲音)可能被AI化了。”穆雪婷回憶道。
穆雪婷公開的微信聊天記錄顯示,8月25日,介紹為亞馬遜配音的工作人員向她索要試音小樣,為《水手星計劃》系列片配音。9月錄制期間,工作人員向穆雪婷提到該視頻估計將有七集,“還有六集也要配一下音”,并約好在10月繼續錄制。
但穆雪婷之后沒有再接到錄制通知。9月,《水手星計劃》系列片第一集上線微博、B站、小紅書、視頻號、抖音和亞馬遜廣告官網。11月,系列片七集全部上線,穆雪婷表示自己從未參與后四集的旁白錄制。
穆雪婷較被人熟悉的身份是《原神》《明日方舟》《崩壞:星穹鐵道》等熱門角色的配音。她轉發微博求助:“我沒有配過這條視頻里的任何內容,請大家幫忙聽一下,這條片中的旁白部分,是我的聲音嗎?”底下評論區炸開了鍋:“音色咬字一模一樣,細節處理純AI”。
但制作方對此的解釋截然不同。穆雪婷告訴21記者,事發后,自己立即詢問了對接的工作人員。當時對方回應道,后四集是找了另外一個真人錄音。穆雪婷警告要提起訴訟,要求對方提供另一位“真實存在的人”的聯系方式,隔天被拒絕。
11月8月,一家名為“上海黑也文化傳播”的公司開通社交賬號,認領為該視頻的實際制作方。該聲明確認,穆雪婷為《水手星計劃》第1-3集提供了配音服務,相應款項已結清。聲明中沒有具體回應第4-7集的AI爭議,只提到“對于因我司工作疏忽給穆女士和亞馬遜廣告方造成的困擾,我司表示誠摯的歉意。”
《水手星計劃》系列片由亞馬遜廣告官方賬號發布,目前正片內容已經無法在任何渠道搜到。穆雪婷告訴21記者,自己已經委托律師對全部視頻和證據辦理公證,下一步準備起訴。
“現在不方便透露太多細節,但我認為這家公司(黑也文化)做的就只是聯系了我而已,解決方案我也無法接受。”穆雪婷說,“他們甚至不認為自己做錯了,只把這件事歸結為一次小小的工作失誤或‘疏忽’。”
事實上,穆雪婷不是沒有預見過AI侵權風險。一般來說,錄音制品的版權屬于甲方,比如游戲角色的語音臺詞歸游戲公司所有。“大概從前兩年開始,我們簽署協議時還都會主動加上一條禁止用作AI的條款。”穆雪婷說。
這已經成為從業者自我保護的一種慣例,但在廣告配音中可能比較棘手。一個原因是,廣告配音多采用次結模式,流程短、周轉快,往往沒有正式的合同協議。
穆雪婷告訴21記者,給廣告配音的工作流程大概分三步:確定錄制時間和內容,去約定的地點錄音,當場驗收。“因為都是當場完成整個工作流程和結算,所以很多沒有書面合同。”穆雪婷解釋,“這次亞馬遜廣告的項目也是一樣,沒有簽任何書面協議。我們所有溝通都是在微信里完成的,從來沒有提到過AI。”
而廣告配音工作,也恰恰是穆雪婷感受到受AI沖擊最大的部分。相較于游戲、有聲書、動畫等需要自然情感表達的配音領域,廣告配音相對單一、語氣平穩,更容易被AI技術取代,這兩年相關工作在肉眼可見地減少。這些都讓從業者更加無奈。
這份沖擊的另一重要背景是,隨著語音合成技術普及,AI克隆聲音的門檻正在急速降低。
當下的國內市場里,既有MiniMax等專業AI語音平臺可以模仿聲音,也有剪映、必剪等短視頻剪輯軟件配備“AI克隆語音”功能,任何普通創作者均可合成聲音。
AI語音初創公司聲繪未來創始人孫思寧此前告訴21記者,如果有足夠的訓練數據,AI合成語音的技術門檻不高。可以說,只要訓練數據里有什么樣的聲音和情感,不論是方言、停頓還是笑聲,AI幾乎可以完整復刻一個人的聲線特征。
侵權更輕易,也更難被分辨。穆雪婷坦率地說,自己當時點開視頻,“第一反應是‘這就是我的聲音’,后來才想到我從沒說過那些臺詞。”如今在配音圈,同行們刷到視頻經常會互相提醒:這是你的聲音嗎?你錄過這段話嗎?“但我們可能也做不了太多,AI只能說防不勝防。”
樂觀的一面是,國內對AI聲音侵權已有法律判例。2024年4月,北京互聯網法院宣判全國首例“AI聲音侵權案”,判決AI平臺和錄音制品公司向被配音演員一共賠償25萬元。
這起案件的起因,同樣是配音演員意外發現自己的聲音出現在了短視頻平臺上。經溯源發現,其錄音制品被版權方擅自授權給了AI平臺,并被開發為一款AI語音合成產品,在配音App中對外出售。
我國民法典在2020年將“聲音權”正式納入法律保護,規定聲音的保護參照肖像權。北京互聯網法院指出,如果一般社會公眾能夠根據音色、語調和發音風格,將聲音關聯到自然人,則認定為具有可識別性。在這一前提下,聲音權益適用于AI聲音。
法院還指出了另一條更為重要的法律邊界,即授權錄音制品并不意味著授權“聲音AI化”。未經許可將自然人的聲音用于AI訓練或生成,屬于侵權。
本次視頻的發布方亞馬遜廣告,于2017年落地中國。這家跨國巨頭早在2002年進入國內,但2019年開始,其自營電商業務退出中國市場,目前只在國內留下四類業務線:亞馬遜全球開店、亞馬遜廣告、亞馬遜云科技與亞馬遜全球物流。
事實上,亞馬遜在中國的市場投入近年還在收縮。今年5月,據雷峰網獲悉,亞馬遜中國經歷了廣告投放量下滑、裁員、崗位凍結等調整,目前核心零售板塊只剩廣告與招商團隊,功能偏向銷售。
在這起爭議中,視頻制作方黑也文化多次強調:自己是《水手星計劃》的實際制作方,負責包括配音在內的第三方供應商對接,而亞馬遜廣告未直接參與溝通。公司在回應中向亞馬遜廣告“致歉帶來困擾”。言外之意似乎是,整套制作流程由外包供應商負責。
黑也文化在2020年成立于上海,天眼查顯示,這是一家注冊資本100萬元、員工20人左右的小型民營企業,主要經營文化藝術交流和市場營銷。今年8月,公司新增了一條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同期《水手星計劃》啟動拍攝。
不過,穆雪婷告訴21記者,錄制時期并不知道黑也文化的存在——聯系工作人員始終自稱亞馬遜廣告,沒有表明其他身份。而自己最初接下工作,也是基于對亞馬遜品牌的認可和信賴。在她看來,亞馬遜廣告作為最終發布方和傳播方應該共同承擔責任,“希望亞馬遜有足夠的擔當以自身名義來跟我溝通。”
接下來如果進入司法程序,除了討論AI訓練和使用,如何劃分責任也將是問題焦點。
在2024年全國首例“AI聲音侵權案”中,被告席上多達授權、開發、分銷等五家公司。當時,最末端環節(采購并對外銷售AI產品)的公司提出,公司作為善意第三人,沒有參與授權過程。公司通過正規途徑合法采購了產品,已盡到合理注意義務。北京互聯網法院也認定該公司主觀上無過錯,僅需公開道歉,不承擔賠償責任。
最終法院判定,該案的賠償責任由兩方承擔:一是未經許可將配音演員聲音制品授權AI化的文化傳媒公司;二是實際開發相關AI產品的軟件公司。
本次事件是否涉及更多公司參與,以及亞馬遜中國多大程度參與了《水手星計劃》的制作,雙方均未對21記者置評。但可以看到的是,大公司對外包鏈條的監督缺位,以及市場普遍匱乏AI版權意識,正在成為AI時代新的隱患。
浙江墾丁律師事務所律師單啟迪此前向21記者提醒,當前AI產業方興未艾,產業鏈上各個主體基于定位身份不同,對應的侵權責任也不同。各環節的責任邊界更需要通過合同審查、業務合規工作明確清楚。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