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11 月 12 日消息,天文學家最新發現:昴宿星團“七姐妹”實則擁有遠超預期的恒星“兄弟姐妹”,數量之多令人驚嘆。
![]()
借助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用于搜尋系外行星的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TESS),以及歐洲空間局(ESA)的恒星測繪衛星“蓋亞”(Gaia),科學家發現,這一廣為人知的天文天體所包含的恒星數量約為此前認知的 20 倍。此項發現不僅對研究年輕恒星系統的形成與演化具有深遠意義,也具有重要的文化內涵,因為昴宿星團在世界各地的歷史記載中都有提及,包括《舊約》。
主導此項研究的科學家指出,這一突破或將徹底改變人類對這一最著名、肉眼可見星群的認知。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UNC-Chapel Hill)物理與天文學專業博士研究生、論文第一作者安德魯?博伊爾(Andrew Boyle)在聲明中表示:“本研究重塑了我們對昴宿星團的理解,它不再僅是七顆明亮恒星的集合,而是散布在整個天空中的數千顆早已失散的‘兄弟姐妹’。”
UNC-Chapel Hill 研究團隊通過分析 Gaia 與 TESS 提供的數據,測量已知恒星的自轉速率,從而揭示出此前隱匿不見的昴宿星團新成員。恒星自轉速率可作為宇宙尺度的“時鐘”,用以判定其年齡:年輕恒星自轉較快,年老恒星則趨于緩慢。正因如此,即便恒星在漫長歲月中彼此遠離,其相似的自轉特征仍能揭示它們共有的起源。
![]()
研究人員提出的這種以恒星自轉追蹤星群關聯的新方法,有望揭示諸多此前被視作獨立存在的星團,實則隸屬于規模更宏大的恒星家族體系。
團隊成員、UNC-Chapel Hill 物理與天文學教授安德魯?曼恩(Andrew Mann)指出:“我們正逐步認識到,太陽附近大量恒星實為結構復雜的巨型延伸恒星家族的一部分。我們的工作提供了一種全新路徑,用以發掘這些隱藏的親緣關系。”
事實上,借助該技術追溯恒星的‘家譜’及其誕生地,或可最終定位太陽所屬的原始恒星家族。此舉將極大深化科學家對太陽系形成機制及銀河系整體結構演化歷程的理解。
博伊爾總結道:“通過測量恒星自轉,我們得以識別那些因過于彌散而無法通過傳統手段探測的恒星群體,這為我們洞悉銀河系隱藏的宏觀架構,開啟了一扇全新的窗口。”
IT之家注意到,該研究成果已于 2025 年 11 月 12 日發表于《天體物理學雜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