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偉達市值突破5萬億美元、被奉為AI時代“硬通貨”的高光時刻,軟銀集團創始人孫正義選擇清倉所有持股,套現58億美元,轉而向OpenAI追加高達225億美元的巨額投資。這一買一賣之間,孫正義的“賭桌邏輯”再度成為市場焦點。
從表面看,這筆交易似乎不合常理。英偉達是當前AI浪潮中最核心的硬件供應商,其GPU幾乎是所有大模型訓練的“標配”,股價一路高歌猛進。而孫正義卻在接近歷史高點的位置選擇徹底退出,不禁讓人聯想到他2019年第一次清倉英偉達的“慘痛教訓”——那次拋售讓他錯失了超過2500億美元的潛在回報,甚至被英偉達CEO黃仁勛公開調侃。
但如果把孫正義這筆買賣置于軟銀整體的AI戰略版圖中審視,邏輯便逐漸清晰。孫正義并非看衰AI,而是在重新布局AI價值鏈。他正將籌碼從“賣鏟子”的硬件方,轉向“挖金子”的模型與軟件層。英偉達是AI基礎設施的提供者,而OpenAI則代表著AI技術的制高點與應用未來。
在AI這輛高速行駛的列車上,孫正義不是要下車,而是想換到“駕駛艙”。
雖然兩次投資英偉達給孫正義賺了不少錢,但顯然OpenAI當下和未來的收益會更大。軟銀最新財報顯示,其對OpenAI的投資已貢獻超過五成的投資收益,并直接推動集團二季度凈利潤激增190%。如果OpenAI能夠在明年或者后年上市,那這筆投資將成為軟銀下一個資本爆發的引爆點。
與此同時,孫正義還在積極推進對Ampere Computing的收購、參與亞利桑那州萬億級AI制造中心、投資“星際之門”Stargate數據中心。這些動作共同勾勒出一個野心勃勃的藍圖:不僅要參與AI革命,更要主導其核心生態。
回顧孫正義的投資生涯,其投資哲學從來不是“分散風險”,而是“聚焦顛覆”。從阿里巴巴的孤注一擲,到WeWork的慘痛失利,他的風格始終是高風險、高回報、高集中度。他曾在互聯網泡沫中損失700億美元,又憑借對阿里巴巴的投資東山再起;他在WeWork上摔得頭破血流,卻并未因此收斂鋒芒。現在,他再度押注于AI的“下一個階段”——如果說英偉達代表的是AI的“現在”,那么OpenAI可能代表的是AI的“未來”。他在賭OpenAI能成為下一個時代的巨頭,賭全鏈條布局能掌控AI產業話語權。
市場對孫正義的質疑,本質上是對他那種“極端預見力”的不安。他是否預見到AI硬件增長即將見頂?或是判斷模型層將吞噬更多價值鏈?又或是嗅到了市場尚未察覺的泡沫風險?答案或許只有時間能揭曉。
在孫正義的字典里,從來沒有“溫和折中”這四個字。這場豪賭的結果,可能讓他再創傳奇,也可能讓他重蹈覆轍。但無論如何,這位68歲的資本大佬,依然在用最激進的方式繼續書寫自己的投資故事。
責編:王昭丞
校對:劉榕枝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