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如何賦能閱讀生態?這場播客大會碰撞出了有趣、有料的思想火花。11月11日下午,作為第二十六屆深圳讀書月南山區分會場的重磅活動,由南山區委宣傳部支持,深圳報業集團深圳晚報社與深圳喜馬拉雅聯合承辦,深圳市人工智能產業協會協辦的“智讀未來——2025AI+閱讀播客大會”在南山區僑城坊舉辦。大會以“AI重塑閱讀方式”為核心,發布深圳AI產業地圖、AI閱讀助手公益計劃,并現場搭建播客空間,邀請行業大咖進行圓桌沙龍,就AI時代的閱讀發展,碰撞觀點、凝聚共識,探索未來閱讀新范式。
![]()
發布深圳AI產業地圖 為產業對接賦能
大會開篇重磅發布《中國?深圳AI產業地圖》,通過大屏幕動態演示,直觀呈現深圳人工智能企業集群的空間分布。
據了解,深圳市匯聚人工智能典型企業2887家,南山區1157家,占40%的規模穩居榜首。南山區還擁有31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騰訊、大疆、創維、中興通訊等行業領軍企業共鏈生長。位于南山區的深圳灣,科技生態園、金地威新軟件園、南山智園三大省級人工智能產業園繪就全鏈條AI產業新圖景,企業創新技術突破產業壁壘,推動AI+深度融入千行百業,AI+政務、醫療、交通、金融等創新成果逐步讓全民共享,未來還將有更多AI+場景的創新實踐落地生根。該地圖的發布,為深圳城市文化創新產業推動資源聯動與決策提供了權威依據。
公益計劃落地 科技傳遞閱讀溫度
大會上,主辦方向參會的嘉賓和讀者介紹了當前熱門的大語言模型、AI圖像與視頻生成技術等AI技術產品,展示了AI工具在人們學習、工作與創意賦能等方面的應用,全面呈現了AI從“效率工具”到“生活伙伴”的演進軌跡。這些技術不僅解放了創造力、減少了重復勞動,更在閱讀領域開辟了新可能,為后續AI與閱讀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直觀參考。
為共建智能閱讀新生態、攜手拓展全民閱讀版圖,以眾人拾柴之勢凝聚公益合力,主辦方共同發起“AI閱讀助手公益計劃”,希望聯合產業力量向社會捐贈 AI 閱讀解決方案,旨在以技術之力,打破知識的壁壘,讓閱讀變得更有溫度、更可觸及。
![]()
作為計劃首個落地項目,現場,深圳市喜馬拉雅深晚發展有限公司向深圳市僑城坊創意園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捐贈“喜馬拉雅有聲圖書館”,依托僑城坊商業空間,將海量優質音頻內容帶入社區,讓市民便捷享受聽讀樂趣。
圓桌思辨碰撞 共探閱讀未來圖景
與書籍這一經典知識載體相似,近年來,播客正逐漸成為越來越多人獲取知識的重要源泉。本次AI+閱讀播客大會最具思想內涵的環節就是播客線下沙龍。
在沙龍中,主辦方邀請節目主播、行業大咖以“AI如何重塑閱讀方式”為主題,邀請騰訊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深圳市人工智能學會專委會副主任曹建峰,播客主播、科普作家汪詰,深圳市人工智能產業協會創始人、執行會長范叢明、萬興科技集團品牌負責人Vic,圍繞 AI與閱讀的本質關系、閱讀的終極形態、AI閱讀的治理與倫理挑戰、AI閱讀素養的培育、深圳的實踐與生態等議題展開深度對話。
隨著ChatGPT、Gemini、DeepSeek、豆包、Kimi、騰訊元寶等AI助手的不斷迭代,這些工具為閱讀提供的個性化推薦、文本解析、內容共創等功能,使之成為“超級閱讀助理”,嘉賓們都認同AI可以成為人的替身“幫讀”,能將閱讀變得更便捷,還能跨越語言隔閡,更能拓展認識的邊界,輔助深度理解。
![]()
“如果依靠傳統的閱讀方式,你的生產效率遠遠跟不上這個時代。”作為科普作家,汪詰經常使用AI工具閱讀文獻輔助寫作,同時他也使用AI充當“最好的讀者”,利用它評價作品,并指出作品的不足。在使用工具的經驗上,汪詰認為應該重視先驗知識,會追問才能更能提高工作效率和知識質量。
在探討AI從輔助閱讀到替代閱讀的挑戰的問題時,曹建峰指出了信息繭房以及AI幻覺中篡改和編造知識的風險,同時提出AI的應用會導致人們過度依賴,導致自我思考能力下降,需要做到平衡,保持創作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只將AI作為輔助工具,而非“答案生成器”。范叢明則指出,個人在使用AI時,也間接地向AI傳輸知識,容易“教會徒弟餓死師傅”,最好購買大模型一體機,建立個人知識庫,保護個人的知識產權,此外,還需要防范文件泄密的風險。
針對未來閱讀場景,嘉賓們都展開了AI賦能下的閱讀想象,均認為閱讀方式上將進入VR互動模式,并隨著大模型的演進可以模擬真實的場景。“未來的閱讀,我理解是目之所及——你能想象的都是閱讀。”Vic表示,未來大家一定是使用虛擬現實頭戴式顯示設備,將從文字閱讀轉變成為全維閱讀的方式,并將成為科技革命的一部分。不過,嘉賓們也提出了穿戴設備硬件技術突破的難題,但都對未來進入元宇宙時代表達了共同的期望。
南山區出版發行行業協會代表葉敏是本次活動的聽眾,他表示,在深圳讀書月期間舉辦本次活動非常有意義,“活動非常好,請的嘉賓都非常專業。嘉賓的觀點提到,我們要擁抱AI、擁抱AI工具,AI對未來的閱讀一定會產生顛覆性的變化,比如增添更多的多媒體智能閱讀方式。它不會替代傳統閱讀模式,而會與之共存,我認為這次活動為探索出版行業未來發展趨勢,提供了極具價值的思想啟發。”
采寫:南都N視頻記者 陳紫嫣 通訊員供圖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