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操秀英
來源|科技日報
“今天與會的科學家多有不少榮譽頭銜,包括院士等。不過,我們都以老師或教授相稱,省略這些頭銜。我們希望這種方式在今后能夠形成一個慣例,也算是智識學研社發起的一個倡議。”作為主持人,智識學研社理事長、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錢穎一在開場白中的一番話引起現場觀眾會心一笑。
11月9日,“知識分子”十周年論壇在北京舉行。“知識分子”由非營利的科學公益機構智識學研社(北京市海淀區智識前沿科技促進中心)出品。此次論壇把目光聚焦于中國科學發展的核心動力——“人”,探討中國科學崛起背后最關鍵的力量:科學人才的培養、流動與成長。
富有傳奇色彩的華裔數學家張益唐全職加盟中山大學;哈佛大學統計學系終身教授、知名統計學家劉軍正式入職清華大學……過去幾年,國際科學界出現一種新趨勢:越來越多的頂尖科研人才選擇回到中國,或將事業重心轉移到中國高校與科研機構。
有分析認為,這標志著一個新的科學流向正在形成:科學家到中國去。無疑,這一現象的出現不僅反映出中國科研綜合實力的提升,也意味著國際科學中心格局正發生新的調整。中國正從人才輸出國逐步轉變為全球科研人才重要集聚地。
與會專家普遍認為,中國科研正從“引進人才”的時代進入“用好人才”的階段。過去十多年,中國科研的“硬件基礎”,包括科研基礎設施、資金投入與國際合作網絡等實現了顯著躍升,但在科研文化、管理制度和評價體系上,仍面臨如何讓人才“留下來、做出成果”的挑戰。
上海尚思自然科學研究院院長、復旦大學教授魯白坦陳,當前,我國對科研成果的考核依然以KPI為核心,過度強調論文的影響因子以及“帽子”等,評估短平快、急功近利。導致的后果是,多數科研是資源堆積型和熱點追蹤型,全球首創、解決重大問題、開辟新領域新方法等一流科學研究較少。
與會專家對此都感觸頗深。“我在國外工作時從來沒有感覺到這么卷。”寧波東方理工大學校長陳十一說,學術考核應以本領域頂尖學者的評價為主,而不是看經費、論文等KPI。
“這些年我們對有潛力的青年科學家的支持力度持續加大,但他們還是要去爭項目。”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院長金之鈞坦言,年輕人愿意坐冷板凳的想法還不夠,“這可能和整個社會的氛圍有關系。”
為破解這一難題,近年來,國家層面推出了一系列關于科研評價的改革措施。與此同時,科學家們也在進行一些有益探索。
陳十一介紹了寧波東方理工大學這所新型研究型大學的引才與育才實踐。該校堅持小而精、高起點、創新型、國際化的建設理念,通過設立跨學科研究中心、實行長周期科研評價機制,吸引了多位具有海外經驗的青年學者。
“真正能吸引世界一流人才的,第一位的永遠是學術環境,而不是頭銜和考核。所以要給予他們信任和尊重,讓學者少受干擾,把時間和創造力交還給他們。”陳十一說。
借鑒英國卡文迪許實驗室、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等支持原始創新的成功經驗,成立于2024年的上海尚思自然科學研究院,致力于通過多種項目支持科學家開展前沿性、顛覆性、開創性、突破性的基礎原創科學研究。魯白介紹道,該院已引進、選拔了數十位頂尖科學家,通過全方位多手段的方式,為原創性基礎研究賦能。“要想做出真正世界一流的科學,就不能被短平快的KPI和影響因子牽著走,必須有長期、穩定、敢冒險的支持。”魯白說。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