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第十七個年頭的"雙11",正在被兩股力量拉扯。一邊是新元素新玩法不斷加碼,另一邊又面臨著老問題老毛病的考問。
近日,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雙11十一"網絡集中促銷合規提示,杜絕"二選一""大數據殺熟"等違法行為依然在列,消費者關于大促前后價格"倒掛"的投訴更是層出不窮……
相比購物盛宴的降溫,"雙11沒便宜"的話題熱搜格外顯眼。
據媒體報道,某電商平臺"雙11"尾款通道開啟僅1天后,限時補貼停止,參加達人直播間活動的不少網友發現,尚未付尾款的商品秒貴幾十元至數百元,此舉導致達人直播間出現退貨潮。
類似情況并非個案。在各大社交平臺,網友紛紛曬出訂單,不少商品"比平時還貴"的吐槽聲一片,直指電商平臺搞小動作,消費者沒有享受到實惠反而遭遇背刺。
"二選一""大數據殺熟"頻繁上演。平臺利用大數據,根據不同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和購買能力,給出因人而異的算法手段,在購物的過程中更為隱蔽。
優惠套路不斷升級的背后,商家也在利用信息差圍獵消費者。制造信息差的方法很多,時間周期越長、優惠規則越復雜、價格標注越模糊,給消費者帶來的比價難度就越大。
電商存量廝殺的底色下,即將步入成人禮的購物狂歡節,在供需兩端有了體感明顯的溫差。電商戰火從未降溫,而消費者的情緒卻愈發理性,甚至帶有疑惑和不滿。
滿減疊券、定金鎖價、限時秒殺,套路滿滿的購物體驗連帶著增長瓶頸奔涌而來,迫使所有人重新思考,我們到底需要什么樣的"雙11"。
盡管"雙11"的意義不再局限于大促狂歡和增長的銷售額,但其購物體驗最核心的部分,依然應該是以性價比為核心的購物體驗。
這也是"雙11"之所以能夠成功的密鑰。直給的低價激發機不可失的需求,如今卻經常陷入彎彎繞繞的套路,令消費者苦不堪言。
在大眾購物更加謹慎的今天,電商造節逐漸常態化、日常化。兩種趨勢之下,平臺必須直面對消費者和商家的兩個考題。
如何避免越來越長的購物節,而消費者的獲得感越來越少。同時,讓走向成熟的購物節,不僅造福大眾,也能成為提升品牌影響力的利器。
而這兩個問題的核心指向,其實是大促期間被放大的原始性價比。
"雙11",年年都有新趨勢固然值得欣喜,但年年都在的老問題一樣不容回避,商品質量、定價標準、售后服務依然是網購的"鐵三角",更是大促的基本盤。
所謂非誠勿擾,對"雙11"也不例外。
北京商報評論員 陶鳳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